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4242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精编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分天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天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人造天体: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空间站、人造卫星等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行星地球(一)、地球的普通性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2)共面性: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3)近圆性:各行星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非常小,轨道近似正

2、圆。(4)在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有成千上万的小行星,称为小行星带。(火木相邻防燃烧,中间隔道“防火墙”)(二)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安全的宇宙环境:(1)稳定的光照条件:地球位于太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没有中断;(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八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特征,小行星的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也基本一致,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具有一个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自身的有利条件:(1)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公转、自转周期适当导致地表温度适宜,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的发

3、生、发展)(2)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它的周围,形成原始的大气层,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地球大气转化为以氮和氧为主,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液态水的存在:(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水汽通过火山活动等形式逸出地表,形成降水,降水汇聚在地表低洼地带形成原始的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出现了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什么是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

4、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地冬半年。(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大体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西部非季风区多于东部季风区,地势高的地区多于地势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原因:(1)海拔高,空气稀薄;(2)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3)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贫乏的地区原因:(1)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大气中含水汽多; (2)阴雨天、雾天较多,日照时间短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因素影响纬度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海拔一般情况下,海拔高的地方太阳辐射强云量云量越多,太阳辐射越弱;云量越少,太阳辐射越强

5、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太阳辐射强;大气透明低,太阳辐射弱穿过大气层的路径穿过大气层的路径短,太阳辐射强;穿过大气层的路径长,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越强;日照时间越短,太阳辐射越弱;坡向阳坡的太阳辐射强于阴坡;背风坡的太阳辐射强于迎风坡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光球层):光球表面常出现一些黑斑点,叫做太阳黑子;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耀斑(色球层):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人们称之为耀斑。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日冕层)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太阳

6、黑子的平均变化周期为11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与两极高空大气碰撞,产生极光(4)太阳活动与天气、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太阳黑子活动剧烈的年份,地球上气候异常的概率也明显增大)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1、地质年代表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4600541(百万年)5412522526666262、前寒武纪时间地球诞生距今5.41亿年生物演化历程冥古宙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的核生物元古

7、宙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形成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金、铁、镍、铬等矿藏出现3、古生代(远古的生物时代)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年环境变迁状况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我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生物演化历程早古生代寒武纪(标志着地球生物繁荣新阶段的开始)海洋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发展的时代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泥盆纪脊柱动物发展的时期,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早期海洋面积广大,鱼类大量繁衍;中期海洋面积缩小,一些鱼类进化成两栖类;晚期气候变干旱,水源稀少,一些两栖动

8、物进化成爬行动物;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消失石炭纪二叠纪形成矿产煤炭(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4、中生代(中间的生物时代)爬行动物的时代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环境变迁状况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生物演化历程三叠纪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中生代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恐龙侏罗纪白垩纪形成矿产煤炭(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9、)5、新生代(最近的生物时代)时间距今6600万年至今环境变迁状况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如今地球上一些高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生物演化历程古近纪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广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新近纪第四纪气候演化历程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许多生物向较低纬度迁移气候温暖期冰川范围缩小,海平面上升,海水浸没了若干低洼的地方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6

10、、生物的演化特征生物演化特征依据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并且在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全球大约4.2亿年前陆生(裸蕨)植物出现,标志着植物开始向陆地扩展。大约3.6亿年前两栖动物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大量从海洋向陆地扩展,覆盖全球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诞生,兴盛,另一些生物出现衰退和灭亡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哺乳动物大发展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横波(S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传播速度较慢;纵波(P波):可通过固态、气态、液态传播,传播速度较快;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莫霍界面:地下33千

11、米处,该界面下,P、S波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与地壳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被称为岩石圈。3、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25千米以下的低层大气) 大气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主要成分N2(78%)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2(21%)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微量成分CO2(0.038%)植物

12、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O3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km)200140120601008040-100-50050100对流层电离层(热层)中间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一)、高层大气1、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a. 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又持续上升。b. 来自太空的流星体会燃烧,成为我们夜晚看到的流星。(80-120千米)c. 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2、中间层:又称中层。自平

13、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A、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间层的顶界气温降至83113。B、出现强烈地对流运动,又称为高空对流层或上对流层。这是由于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暖,致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二)、平流层:a. 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b.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 臭氧层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d. 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e. 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三)、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大气圈的最底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固体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

14、集中在这一层。对流层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高纬度地区:89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B、空气对流运动显著C、常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3、逆温现象的含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 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降低60C。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4、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 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

15、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的热量来源:直接来源:地面辐射 根本来源:太阳辐射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类型有无选择性作用物质吸收有CO2、臭氧、水汽反射无云层散射有波长较短的蓝光4、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大气还大地)5、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根本原因是地6、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当地面受热不均的情况下:形成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气压差:冷高热低冷收缩得到气体形成高压热膨胀失去气体形成低压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气体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空气的水

16、平运动。空气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最终形成热力环流7、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白天(或夏天):吹海风;晚上(或冬天):吹陆风8、常见的热力环流:城郊风:不管白天还是晚上近地面的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9、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10、常见的热力环流:山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11、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12、水平气压梯度力:指促使水平面上的气体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决定了风力的大小。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风速成正比。13、风的形成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风的大小判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

17、疏,风力越小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实际风向,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的大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高空风:发生在高空,只受等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的风。风向与等压线近乎平行近地面风:发生在近地面,除了受等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还受摩擦力影响的风。风向与等压线存在夹角14、风向的画法: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根据地转偏向规律画出实际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1、水体的组成2、淡水资源:O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全球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但是,目前把

18、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O人类目前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O人类目前所能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的0.3%,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十万分之七。3、水循环水循环分三类: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蒸发(陆地内循环有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4、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影响。砂石覆盖层结构疏松,孔隙较大,渗透性好,降水下渗快5、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影响环节

19、具体影响地表径流修建水库、堤坝等工程可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河流上游过度引水灌溉导致下游径流量减小;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等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例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干旱时抽取地下水进行农田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局部地区大气降水人工降雨增加局部地区的降水;“旱改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量蒸腾、蒸发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增大蒸发量下渗“旱改水”封山育林、植

20、树造林、铺设渗水砖等可增加下渗;破坏植被、路面硬化等可减少下渗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总结联系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1、海水温度的来源:太阳辐射;海水热量的支出:蒸发从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水温大致相同,。从垂直分

21、布看,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海水温度随深度递减。(1千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1千米以下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小几乎不受太阳辐射影响,也无法和表层海水形成对流交换热量)从季节分布看,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2、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小;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影响大气温度和气象: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的气温变化慢;沿海地区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3、海水盐度:表层海水的盐度高低主要取决于

22、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为什么在海洋表面温度最高的热带地区,盐度并不是最高的?低纬度热带地区,蒸发量大,但同时降水量也大,因此盐度并没有出现极大值为什么在海洋表面温度较低的极地地区,盐度是最低的?高纬度极地地区,蒸发量小,盐度较低海洋表面盐度最高的区域,为什么是副热带地区?副热带地区,蒸发量大,降水量小,因此盐度最高4、近岸地区的海水盐度受到入海径流等因素的影响。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5、布袋盐场:布袋一带海水含盐度之所以很高,主要是因为沙滩广布,河流注入淡水量少,全年日照时间长,气温高,蒸发快,使海水出现相对的高浓度。6、莺歌海盐场:莺歌海盐场建在海山之间,尖峰岭的连绵群山挡住了来自

23、北方的台风云雨,使这里长年烈日当空,有充分的光热进行盐业生产。加之这里的海水含盐度高,这样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7、长芦盐场:长芦盐场地处渤海湾西岸,形成条件为地势平坦、海滩宽广;雨日较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适合晒烟制盐。8、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海水的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温度高,密度低,温度低,密度高);海水的密度与盐度和压力呈正相关。副热带海域,温度高,盐度也高,密度较大赤道地区温度高、盐度低,因此密度较小极地地区,温度低,海水结冰导致盐度较高,密度最大在垂直方向上,海水的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海中断崖:有时候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突

24、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潜艇如果遭遇“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40,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盐度不到10,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红海盐度高的原因?A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而气温高蒸发旺盛。B 周围陆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没有较大河流汇入。C 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A 周围大约有250条河流注入,带来大量淡水B 周围陆地为温带大陆性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蒸发

25、量小C 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外洋盐度高的海水很难进到波罗的海波罗的海密度较低的原因?波罗的海虽然温度较低,但海水主要来源于冰川融水,盐度较低,因此较同纬度其他海域密度小的多红海密度较高的原因?红海虽然温度较高,但蒸发量大,盐度非常高,因此密度也较高。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2、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一天之中,观测点会经过两次涨潮和落潮。白天的涨潮和落潮我们成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大潮:每月的初一、十五和十六(新月和满月) 日与月引潮力叠加,形成大潮。小潮:每月的初七、初八和廿二、廿三(上

26、弦月和下弦月) 日与月引潮力削弱,形成小潮。3、潮汐与人类生产生活 跃动在滩涂上的韵律福建霞浦紫菜养殖场人们利用竹竿搭出养殖紫菜的网帘。潮水落去,紫菜苗出露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潮水涨起,紫菜侵入海水中,可以吸收养浙江温岭的江厦潮汐电站:利用潮汐的水位差,涨潮和落潮时均可发电,图中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潮汐发电站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最为壮观的原因1、地月之间距离最小;地、月、日位置在一条直线上,合成的引潮力最大;2、杭州湾外宽内窄,为喇叭状河口,潮涌涌入狭窄河道,水体涌积,水位暴涨;3、此季节东南风盛行,江水东流与大潮西进相遇,风助潮涌,潮借风威。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

27、殖根据潮汐规律去海滩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例如:涨潮时鱼群随水流进入潮间带,落潮后被滞留下来,利于捕捞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在沿海港口建设中,准确估算潮汐,就能估算港口、河道的合理挖掘面积,减少工程量港口船舶可根据潮汐规律进出港口,载重较大的船舶应赶在涨潮时进出潮汐发电在海湾或河口筑拦潮大坝,利用潮汐的水位差,涨潮和落潮时均可发电盐场生产涨潮时,外海高盐度的海水被推向海岸,这是提取海水晒盐的好时机潮汐能的特点: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资源,蕴藏量大,运行成本低;潮汐能属于清洁能源,潮汐能发电对环境污染小;潮汐能是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能源,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小4、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做

28、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类型暖流寒流概念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等温线变化比所流经海域的水温高,等温线凸向低温方向比所流经海域的水温低,等温线凸向高温方向A为北半球的暖流;B为北半球的寒流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海洋生物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会形成渔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物质带到海水表层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世界四大渔场渔场形成原因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流暖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

29、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冷海水上泛)我国舟山渔场形成原因: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素有“东海鱼仓”之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1)位于浅海大陆架附近,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饵料丰富。(2)长江、钱塘江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及饵料(3)北上的暖流与南下的黄海冷海水在此交汇,使海水搅动,营养物质上泛。(4)冬季表层海水与底层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层海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海洋航行海轮顺洋流航行,其航行速度要比逆洋流航行快得多,有利于缩短航行时间、节省燃料;热带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影响海洋航行;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对

30、航行不利6、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夏季风(西南风)的影响,海水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由南赤道暖流、索马里寒流、季风洋流组成;冬季受冬季风(东北风)的影响,海水自东向西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由赤道逆流、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组成。7、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流;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大洋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1、喀斯特地貌: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

31、貌最为典型。2、地表喀斯特地貌是因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洼地、峰林、峰丛、石芽、孤峰、残丘、溶洞,例如: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3、地下喀斯特地貌: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因流水的淀积作用形成的。4、分析世界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坑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简述大窝凼在排水

32、方面的优势。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5、河流地貌分为河流的侵蚀地貌和河流的堆积地貌河流侵蚀地貌-V形河谷 常见于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或高原段;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地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河流侵蚀地貌-U形河谷: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洪积-冲积平原:河流上游,河流流出谷口处形成的洪积-冲积平原,形成的原因: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变缓,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相连,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游,流水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凸岸

33、和凹岸,凸岸泥沙堆积和凹岸侵蚀,泥沙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在河流改道或枯水期时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相连,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流堆积地貌-三角洲:河流入海口由于地势低平,水流速度变缓,海水的顶托作用,导致泥沙大量在河口堆积,形成河口三角洲。6、河曲(qu)和牛轭(e)湖 l 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的河道,即河曲l 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牛轭湖形成后,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7、风沙地貌分为风沙的侵蚀地貌和风沙的堆积地貌。8、风沙的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穴、雅丹地貌9、风

34、沙堆积地貌-新月形沙丘l 有的沙丘生长植物,可固定流沙,形成固定沙丘l 若无植被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10、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受风力的侵蚀作用,相对比较平缓,背风坡受风力的堆积作用,相对比较陡,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等高线密集的一侧为背风坡,等高线稀疏的一侧为迎风坡。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11、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1).概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此处河谷变宽,河道弯曲,谷底平坦,分布有河漫滩和沙洲。 (2).推测该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江心沙洲与河谷、河漫滩。理由:此处河道弯曲,泥沙沉积;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

35、,河滩泥沙裸露; 冬春季气候干旱多大风; 表缺乏植被保护。 (3).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东南风12、海岸地貌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第四章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1、地貌观察的顺序: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的地貌,如山岭,河谷等。2、地貌观察的内容: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坡度大于15度的坡地上种植

36、,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设计“人”字形线路,通过延长路程,从而降低线路的坡度。3、北半球一般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半球相反,阳坡光照充足,蒸发大,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差,阴坡光照不足,蒸发小,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所以有些地方阴坡植被比阳坡植被茂密。4、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第五章 第一节 植被1、植被: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人工草场、经济林、花园等。2、作物间种(林下套种模式)有啥好处?从空间层次上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

37、 增加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挥资源优势,提高复种指数 如:山东南茶北引种植区域,茶栗相间种植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植被特点: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茎花,板状根,滴水叶尖。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植被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5、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落叶,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6、亚寒带针叶

38、林主要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气候特征: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植被特征: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旱抗寒7、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淤泥质海滩上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红树林的生态效益:防风消浪,固岸护堤;海陆栖息生物的天堂;净化海水,减少赤潮。8、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一般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雨南北两侧,耐旱性,湿季郁郁葱葱,干季一片凋萎温带草原:一般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一岁一枯荣”“风吹草低见牛羊”荒漠:从热带至温带,

39、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2、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水分和空气各占25%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有机质: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组成比例常常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面此消彼长。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受到排挤,土温会下降,土壤就会缺氧,影响植物生长,当空气过多时,则会造成养

40、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3、土壤颜色也可以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黑色: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红色:表示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白色:表示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黄色:表示土壤中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4、土壤的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成为土壤质地。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

41、能弱,但易耕作。壤土: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土壤质地。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5、森林土壤的纵剖面结构: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一般15-30厘米厚。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层剖面结构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吸

42、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6、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1)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循环图(2)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3)气候: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比如亚马孙河流域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4)地貌: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低洼地土层较厚;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等;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

43、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5)时间: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合理的改造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不合理的改造: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7、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功能:(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2)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3)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的养护:南方红壤的改良:撒熟石灰、施有机肥、掺砂土华北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产生原

44、因:大水漫灌、海水入侵、旱涝频繁、地势低洼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蒸发旺盛,盐分累积形成盐碱地。水盐运动规律: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稳定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覆盖、农业生物措施优良土壤的养护:休耕、作物轮作、种植绿肥(紫云英、苜蓿)、广施农家肥8、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9、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为原因?坡地开垦,连续耕种,长期使用化肥,土壤板结,机械化翻耕,土层较,土壤通透性差。10、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的作用?减少土壤表层扰动,减轻土壤肥力流失程度,深层疏松,增强透气性。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1、洪涝灾害的危害:直接损失:冲毁房屋、道

45、路、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甚至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间接损失:造成供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以及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絮乱等2、洪灾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强降水、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减少地面下渗,增加洪水发生概率,造成水土流失、淤塞河道、减少湖泊及水库库容,加剧灾害程度;围湖造田直接降低湖泊调节洪水的能力;过度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造成排水不畅。3、洪涝灾害的分布(1)、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

46、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2)、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4、洪涝灾害对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破坏交通等设施、淹没农田、聚落;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减产5、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6、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强度大;河流纵剖面大,河流集水速度快;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围湖造田,砍伐植被,导致地表径流加大,湖泊调节功能下降7、世界上旱灾频发区:亚洲、非洲、大洋洲8、干旱灾害对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加剧草场退化、荒漠化水资

47、源短缺、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2011年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中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连旱、6月南方洪涝灾害、西南地区夏秋连旱、华西秋雨灾害9、台风: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及时间:西北太平洋,夏秋季节10、台风带来的灾害:暴雨、强风、风暴潮11、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外围大风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旋涡风雨区;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12、台风的有利方面:台风带 来的降水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的旱情。13、寒潮:因强冷空气迅速

48、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寒潮:频发地区:北半球、中高纬度(势力强大时可影响低纬度地区);频发时间:深秋到初春时节寒潮灾害对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农作物冻害、阻断交通、畜牧业损失、破坏通信设施影响我国的寒潮发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第六章第 二节 地质灾害14、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我国地震灾害的分布有何特点?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分布范围广,东少西多。华北地区、台湾地区是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西南地区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

49、压碰撞。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我国地震灾害分布是东少西多,但总体灾情却是东重西轻,这是什么原因?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为资产密集区,所以发生地震时造成的灾情要更严重我国近年来地震死亡人口是下降的,但经济损失却是上升的原因?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自救措施一)就近躲避法:就近躲避到小空间内;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坚固的床等家具旁边二)外跑与就近躲避法:在平房和楼房的一、二层,迅速跑到房外的安全地方; 楼的三层及以上,就近躲避。三)

50、躲藏姿势:1、蹲下、坐下或俯倒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2、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3、用物品保护头部、胸部及面部,掩住口鼻。15、滑坡:是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形成条件:(1)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陡坡;(2)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3)诱发因素:降水、河流冲刷、融雪、地震、人为工程我国滑坡主要分布地区及多发的原因?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最集中;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危害:堵塞河道掩埋农田、道路、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滑坡的破坏能力大小取决于坡体高度和体积自救:(1)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

51、坡体上,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2)若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3)若处在滑坡可能影响到的山前或者沟谷,应迅速判别滑坡运动的方向,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16、泥石流: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决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发生条件:地形陡峻、有丰富的松散堆积物、短时间的大量水流口诀:有山有水有泥沙我国泥石流灾害分布有何特点?集中分布区的成因?西部呈带状或面状分布,东部零星分布。西南地区最集中。山地多,地势起伏大,季风气候降水多,多暴雨,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多松散堆积物。危害:泥石流来势凶猛,

52、破坏力大,具有突发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同时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泥石流灾害中的自救: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第六章第三节 防灾减灾17、灾害监测: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地震预警:纵波速度快于横波,这个时间差就是地震预警的空间。利用电波速度快于地震波速度来进行预警18、灾害防御:工程性防御: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非工程性防御:实行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灾害防御: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的直接接触,

53、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19、灾害救援与救助:我国已建有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如果遇灾时采用空运救援,从距灾区最近的基地出发,最多7小时就可到达受灾地点。20、灾中救助洪涝中的救助(1)尽快撤离到较高的地方避洪;(2)如果不能安全撤离,可以尽力抓紧能在水中漂浮的物体。要特别警惕被毒蛇、害虫咬伤的危险,并注意淹没在水中的电线,以防触电或被缠住;(3)对他人进行救助采用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等方式救助,对溺水人员采用正确的控水和人工呼吸等救助方法。22、灾后自我保护(1)灾害过后,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2)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水,入住前要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54、(3)地震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第六章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3、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就是“遥远的感知”,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远距离获取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并根据电磁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应用的技术。24、遥感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地物在不断地吸收、发射(辐射)和反射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装置,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地物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遥感技

55、术的优点:遥感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限制少,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监测。遥感应用:资源普查利用遥感可以进行矿产开采监测,土地资源、陆地水资源、海洋资源调查、植被资源等方面调查。遥感应用:环境监测利用遥感可以进行荒漠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植被变化等方面监测 遥感应用:自然灾害防御与监测利用遥感可以进行森林病虫害监测、森林火灾与煤矿火点监测、大气监测与天气预报(包括台风监测预报)、旱涝灾害监测、海洋赤潮灾害监测等方面监测。 25、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组成: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作用:可以快速精确地确定地面某点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

56、高程),速度和时间。优点:全天候,不受天气影响;全球覆盖;应用广泛多功能;连续性和实用性;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 、)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35颗轨道卫星组成卫星星座,集卫星定位、短信报文、精密授时于一体,能够高效、快捷地实现信息传递。26、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

57、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地理信息技术间的区别和联系点、想、看三字区分(1)、点与面区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工作对象为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2)、想与看区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类似于想;遥感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类似于看。第四章问题研究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P80 资料分 析 1、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喀斯 特峰丛山地山峰坡陡,土层薄,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裸露,容易出现石漠化现

58、象。 2、喀斯特峰丛山地为什么既旱又涝? 喀斯 特峰丛山地由于岩石裂隙发育,溶洞和地下河广布,地表水沿裂隙流入地 下导致地表水缺乏,从而引起晴天时旱,喀斯特峰丛山地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且受地形的限制,难以形成流畅的排水系统,所以下雨易涝。 资料分析 1、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 在地势平缓的洼地发展粮食作物种植;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山麓种植经济林;在地势陡峭的山腰种植水土保持林;在山顶处种植水源林。 2、为什么要在有些地区实行异地生态移民? 耕地和聚落主要分布在洼地,喀斯特峰丛山地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较薄,由于岩石裂隙发育,不易存水,且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生存条件

59、恶劣。同时,异地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防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第六章 问题研究资料1: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 1、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这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点多面广,地域差异大的特征 2、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资料2 我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 已建成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有什么特点? 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自然灾害较严重且人口较为稠密)的大城市,西部地区储备库相对较少。 资料3 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 1、为什么将成都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1)我国西南地区地貌结构复杂,地质灾害多发,成都在西南地区地理位置适中; (2)面向四川,辐射西南地区,交通便利,24小时内可到达西南任何一个灾害发生地,离成雅高速3.2千米,与双流机场第二货运站仅一街之隔,紧急情况时储备库自身的两个停机坪可以直接运送物质。 对策和建议 已建成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分布规律:一般分布在灾害多发地区的中心城市且多是省会城市。 建议:综合考虑自然灾害,交通条件和经济能力等多种因素。建在自然灾害发生较多,强度大,有救灾需求的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 第 27 页 共 27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