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672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十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一阶段特征:本单元讲述了一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西方世界,时间从1918年一战结束到1945年二战结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在一国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建成了社会主义,成绩大,问题深;帝国主义经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重新瓜分了世界,实现了20年代的短暂稳定,经济大危机使帝国主义阵营出现大分化,法西斯疯狂扩张,新的世界大战在酝酿之中;战后亚非拉掀起新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强殖民体系有所动摇;国际关系角度是从大战到更大的大战的过程。1939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也引起了战后世

2、界的重大变化。内容概述历史特征经济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依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摆脱了危机。在斯大林领导下,又制定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取得成效,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一战后经过短暂的繁荣之后,到20世纪30年代最终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从而为世界的局势带来严重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上得以充分的体现。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从恢复到发展再到危机的过程。即一战后衰败,20年代中期普遍恢复,以后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三年代初又普遍经历了严重的危机,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暂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调整。在20世纪30年代

3、大危机当中,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际关系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从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农艺的基础上的,其中充满了矛盾,这个体系最终被德国和日本打破。德国和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而英法美对此采取了绥靖政策。另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激烈冲突之后,基本上处于相对和平状态。战后初期,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到30年代,国际关系更是错综复杂,逐渐走向战争。国际关系的格局经历了建立、调整、瓦解的过程。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给人类带来灾难,法西斯侵略势力和反

4、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成为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世界的主要矛盾。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产生了两股势力:一是法西斯主义,二是绥靖主义。社会主义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三年多的战斗,苏俄打退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苏联宣告成立。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俄国无产阶级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采取暴力斗争的形势,取得了革命胜利,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建设处在摸索阶段,缺乏必要的经验,因而造成一些失误。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经

5、济政治体制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被称作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成同盟,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民族解放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最终胜利,而其他两国失败。许多国家把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相结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不利的国际大环境中(侵略者来势凶猛,绥靖政策的纵容),这也是30年代正义斗争受挫的原因之一。二考纲导图 三知识探微大事年表时间事件及概况1917.11.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1922年朝鲜“三一”运动1919年3月巴黎和

6、会召开1920-1922年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21.11-1922.2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1922.12洛迦诺会议1929-1933年“九一八”事变1933年1月罗斯福新政开始1935.7-8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斗争1936.7-1939.3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8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6苏德战争爆发1941.12中途岛海战1942.7-1943.2开罗宣言1943.11-12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2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7-8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重要人物人物事迹及简评人物事迹及简评列宁克伦斯基夏伯阳斯大林李大钊甘地凯末尔扎格鲁尔威尔逊克里孟

7、梭劳合乔治奥兰多墨索里尼田中义一胡佛罗斯福希特勒兴登堡广田弘毅季米特洛夫海尔塞拉西金日成佛朗哥张伯伦达拉第贝当丘吉尔戴高乐杜鲁门艾德礼名词概念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五四运动三一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和肃反扩大化军事封建色彩国外资本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沙皇专制制度双重压迫布什维克党革命的同盟军罗曼诺夫王朝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工人赤卫队员冬宫工农苏维埃政府布列斯特和约共产国际工农联盟世界现代史叛乱武装干涉义务兵役制工农红军战

8、士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新经济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邦制五年计划卫国战争个体小农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苏联新宪法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落后的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民主个人崇拜清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德国赔款和欧洲安全经济复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罗斯福新政法西斯专政绥靖政策十四点原则战后世界领导权凡尔赛和约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国际联盟主力舰和潜水艇五四运动掠夺性惩罚强加的和平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债务国债权国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年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分期付款银行信贷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大萧条大危机

9、关税壁垒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工业复兴法以工代赈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魏玛政府纳粹党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国会纵火案国家元首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扩军备战莱茵非军事区国民经济军事化犹太人种族灭绝政策军部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二二六”兵变军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基本国策纲要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苏伊士运河禁运“中立政策”普天堡大捷西班牙内战人民阵线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不干涉政策国际纵队“柏林罗马轴心”反共产国际协定慕尼黑阴谋苏台德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闪电战东方战线奇怪战争、静坐战争马奇诺防线敦刻尔克撤退自由法国维希政权空袭和潜艇战不列颠之

10、战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西西里岛登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联合国易北河会师波茨坦公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地图解读重要地图获取信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示意图苏联成立时间:会议:条约:最早加入:最多时共有:苏联历史上两部宪法:苏联解体时间:一战后领土变动情况重要的战胜国:重要的地点:归还或割出的领土: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涉及的主要国家:重要的地点:意大利进军路线:西班牙内战示意图涉及的主要国家:重要地点:法西斯进军路线: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扩张找出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11、重大的事件:二战前期法西斯的扩张找出重要地点;德意法西斯侵入路线及占领、控制主要国家:1943-1945年欧洲、北非战场主要战役及地点:双方控制地区:列出盟军进攻主要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形势日本占领主要地区:主要战役地点:四重难突破典题例证1. 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苏俄的显著差异。民主革命:苏联是城市工人暴动的二月革命;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社会主义革命:苏联是暴力的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没收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是在掌握政权情况下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和赎买.两者都对农业实行集体化,苏联用强制和行政手段,中国循序渐进,自愿互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2、.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和中国都是以重工业为中心,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苏联形成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中国在曲折探索中摸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并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这表明 A、正确分析了俄国当时的国情 B、认为俄国当时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C、认识到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指明了方向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一是题干中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可知他对四月提纲的观点是持反对态度的。二是他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意思是俄

13、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之条件,故A、C、D都与题材目不符,故正确的答案为B2. 从参加巴黎和会各大国的意图来看,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和表现?其中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与一战前相比有何变化?原因?意图: 削弱战败国和瓜分殖民地;反对苏联;划分势力范围.矛盾:帝国主义和广大殖民地矛盾;帝国主义和苏联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主要是德国和法英矛盾;战胜国之间因为分赃不均的矛盾,主要包括英美,英法,美日,法意间的矛盾.帝国主义间主矛:由英德矛盾变英美矛盾.原因:根本是资本主义主义的发展不平衡,德国战败,英国势力下降,但仍要维护其霸权,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14、企图全面挑战英国的霸权.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性质的是 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 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 德国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本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明确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会议,再分析所给选项哪些是分赃的条款即可。明显不是。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普法战争失败后,德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从法国取得的,凡尔赛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是公正的,所以也不分赃的条款。包涵、选取项错误,正确的答案为D3. 山东问题的由来,变化,激化和解决。原因。由来-1897年德国借口传教士被杀

15、,出兵占领胶州湾,并随后把山东变作其势力范围.变化-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青岛,把山东变作其势力范围,并乘袁世凯称帝提出21条,逼迫北洋军阀承认其在山东特权.激化-一战后巴黎和会上,日本欲将其在山东特权合法化,中国代表要求收回山东权益;英法答应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上签字.解决-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经过坚持斗争,在美国干预下,同日本会外签订了条约,山东主权有条件归还中国.原因:中国人民的坚持斗争,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其结果有很大的差别。达成这种差别的直接因素是A中国人民是否坚决斗争

16、 B中国代表是否坚持原则立场C.美英两国对日态度是否变化 D日本侵略的目标是否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总是的能力。从所给四个选项来看,A、B明显不是直接因素,因为无论是巴黎和会还是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一直坚持收回德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的原则立场,中国人民一直进行了坚决斗争,同时日本一直想在中国攫取更多的权利这一侵略的目标也没有变化,故D也不是直接原因。B的答案正确,日本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不断扩张,威胁到了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所以对日本施加了压力,从而使山东问题得以解决4. 29-33年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面对危机主要资国摆脱危机的基本方式有哪两种?其特征分别是?造成

17、方式差异的原因?各自的影响?(1)大危机: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扩大和消费不足;股票投机引发危机.特点-席卷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程度深;影响-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法西斯抬头;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2)方式, 特征和原因: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放式,特征是坚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缓和危机;原因是美英法等国有较雄厚经济实力,民主传统浓厚,能够干预缓和危机.法西斯专政方式,特征是建立独裁,扩军备战转嫁危机;原因是这些国家经济积累不足,专制残余较多,军国思想浓厚,企图冲破凡华(3)影响:前者缓和危机,巩固资制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后者疯狂扩张,形成了世界大战的欧

18、亚策源地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但很快演变成世界性危机。这说明A各国都存在着生产过剩与市场缩小之间的矛盾B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有着决定性影响C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在加快D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原因的认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防止以偏概全。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但生产的过剩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在加快,可广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而受到重重阻碍。30年代的美国虽然是世界经济霸主,但美国经济不可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只能是

19、世界经济溶为一体的结果。5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背景由危机:前者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自由放任失效;后者是由于战争,天灾和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了 经济政治危机.目的不同:前者为挽救资本主义,后者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内容很不同:前者加强国家干预,采取一定计划性;后者 一定程度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暂时恢复资本主义主义,加强市场作用.实质不同:前者是资本主义的政策调整,后者是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影响:两者都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本国制度,缓和了政治危机,都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只是前者战后大规模运用,后者则影响有限。1936年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

20、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纳粹上台之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B罗斯福政府广泛推行“以工代赈” C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泛进行国际经济合作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抓住“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增加有效需求”这一核心内容,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C项明显不符,D项与时间不符,项是增加国防开支,不会大幅度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以工代赈”既能提高就业率又能发展国民经济,所以答案为B。63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威胁和表现,针对此威胁,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反应和结果.威胁:法西斯疯狂扩张,新的世界大战在酝酿。表现:19

21、31年日本侵略中国,制造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1937年全面侵华;意大利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德国意大利公开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在欧洲中部的扩张,先后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反应和结局:共产国际发出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苏联对法西斯扩张有一定抵制,后来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气焰。结果法西斯力量更加壮大,结成了法西斯同盟,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东方会议召开B“九、一八事变”C“二二六”兵变D广田宏毅组阁解析通过对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可知,正确的答案为D德国法西

22、斯上台后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解除凡尔赛体系对自身的约束。下列哪一事表明凡尔赛体系开始解体。 A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 B德国扩充陆军重建空军 C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 D德军开进来茵不设防区解析国际条约是否有约束力的依据是看条约的内容是否被遵守。凡尔赛和约明确规定德国不得拥有空军和只能保留10万陆军,因此B项明显冲破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D项也是和约的内容,但发生在B项之后。故选B。 7绥靖政策的产生原因,表现,产生恶果.教训.含义:绥靖政策是30年代大国针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的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既得利益,同时祸水东引的一种外交政策。原因:为保护既得利益;自身危机,力量软弱;祸水东引到苏联;

23、法西斯的欺骗宣传;试图延缓大战。表现:国联李顿调查团针对伪满洲国的态度;国联和英法美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未禁运石油和封闭运河;西班牙内战期间英法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纵容了德意气焰;1939慕尼黑阴谋是顶点。 恶果:纵容了法西斯气焰,壮大了法西斯实力,加速了二战爆发;牺牲了小国利益;自己遭到进攻,自食其果。教训:对法西斯扩张,一定要防患未然,加强国际团结。20世纪30 年代,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和战争的威胁,而英法美等国“隔岸观火”。下列述叙不正确的是:A、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没有对意大利实行有力的制裁措施B、英法任德意法西斯在西班牙胡作非为C、美国的“中立法”在当时对法西斯势

24、力有利D、英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支持日本武力霸占中国东北解析:本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前夕国际情况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支持日本武力霸占中国东北”表述不当,国际联盟反对日本独霸东北,其目的是想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A、B、C表述正确8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及其原因。一战前,欧洲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一战后,其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其他的两侧转移;二战后完成转移。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1)是欧洲国家力量的削弱。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不平衡性加剧;美西战争、日俄战争开始了对欧洲优势的挑战;一战进一步削弱了欧洲大国的力量,表现为欧洲大国经济遭到

25、破坏、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削弱、工人运动高涨、资产阶级统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一战后美日两国实力增强,是导致欧洲中心转移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斗争由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演变为协约国五强。战后争霸结果虽然暂时维护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挫败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但同时也承认了美国的优势和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特殊地位。(3)欧洲国家的内部斗争,不仅削弱了自身的优势,也加速了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在凡尔赛体系内部,欧洲国家之间充满矛盾。法国矛盾是战胜国与站在我之间的主要矛盾;英法矛盾是战胜国之间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主要矛盾。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法西斯势力与民主势力之间的矛盾上升

26、为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4)在完成转移上,二战起了决定性作用。二战使西欧各国势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势力大涨;苏联成为唯一同美国抗衡的国家。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决定国际关系变化因素的分析能力。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综合国力即彼此的实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列强实力的反映,之所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在这一时期内列强实力对比

27、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后来德、日实力发生了变化,这一体系就崩溃了。同时,B、C选项错误,正确的答案为A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中,相似点有都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 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 战后重划德国疆界 在美国资本的扶植下经济得以恢复A BC 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结论、影响以及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没有加强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反大大削弱了英法帝国主义的力量。此题为组合式选择题,含的答案排除,故答案为A9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对外推行了一条以孤立主义为标志的中立政策,其原因是(1)传统的孤立政策的影响。在19

28、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传统的孤立主义抬头,美国民众主要关注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处普遍不感兴趣。(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威胁都不可能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不加入欧洲和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以免于国内分裂而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借此左右欧洲政局。(3)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制苏联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压制英法的扩张,中立政策是使这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的外交手段。慕尼黑协定签字后产生的恶劣影响不包括A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得到鼓励,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

29、发B致使德国军事经济实力大大增强C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逐步放弃了建立集体安全的努力D欧洲中小国家不再追随英法,转而向苏联寻求安全保障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和对史实的分辨能力。慕尼黑协定签字后,苏联不再相信英法,逐步放弃集体安全的努力,转向中立自保。而欧洲的许多中小国家,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对苏联采取仇视态度,在反法西斯问题上根本不愿意与苏联合作,所以答案为D。解答此题,要联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字后,苏德在东欧划定势力范围以及大战开始后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等史实加以分析。五思维拓展专题联线 大国兴衰1.世界大国的现代化历程(1)社会转型的准备: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

30、,地理大发现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随之而来的是人身自由、信仰自由、经济活动自由的出现,加之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与国家间争霸战争,欧洲各国社会转型工作准备就绪,英、法、德等国的发展无不与之相关。(2)政治领域的变革: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德、意统一运动,俄、日的改革,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合适的政治条件,欧美大国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现代化就在这些国家首先传播。其中,英国走和平渐进改革的道路,法国走暴力革命的道路,德国走一条人民革命失败,最终由旧统治者领导现代化的道路。此后,欧美资本主义大国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完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3)经济领域的变革:政治领域的变革完成后,随

31、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入,工业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地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出现了巨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再一次发展了生产力,也使得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4)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经历有先后,水平有高低。但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到20世纪,欧美主要大国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开创了另一种模式的现代化道路。2.大国的矛盾与冲突(1)近代欧洲的大国争霸: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英国先后与法、荷争夺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英、法、俄等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2)亚太地

32、区的美日关系:19世纪中期,美国入侵日本;19世纪后期以来,美日在远东地区争夺激烈,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成功地遏制了日本;二战中,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重创美国;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扶植日本。(3)美苏争霸:二战后形成“冷战”局面,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斗争,其势力此消彼长,直到苏联解体。3.认识(1)大国的兴衰决定了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为谋求与其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因而是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2)决定大国地位的是国家实力,影响国家实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美、日等国的发展无不与科技文化的繁荣息息相关。由此可看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33、。特别提示德国是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从近代的统一、二战后的分裂再到统一,从普法战争、一战再到二战,德国在统一分裂统一中崛起,在战争和平战争和平中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要特别注意归纳概括德国的历史经验。环太平洋地区的发展1.主要国家的发展(1)中国:近代中国,列强入侵,国运衰败,经历了百年屈辱。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行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中国日渐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力量。(2)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外侵略扩张,成为亚洲强国,是二战的罪魁祸首。二战后,日本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抓

34、住机遇,经济再度崛起,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企图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3)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畅通,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二战后美国更是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同时,美国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完善政治制度,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国家。思考讨论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国家。其影响的扩大以经济大发展为基础,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国内进行的调整。你认为两国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不同: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

35、制性质,中国则改变了;中国的调整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而美国则不完全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原因:国情不同。2.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1)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后,成员不断扩大,在实现亚太地区经济共同繁荣方面作用巨大。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成立,随着南美诸国加盟,美洲区域经济会有新的发展空间,美国的地位也随之提高。(3)东盟:1967年成立,其宗旨是在平等和协作的基础上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同国际和地区组织进行紧密和互利的合作。中国近几年与东盟的合作和联系不断加强。3.规律性认识(1)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经济重心有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扩散的趋势。(2)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改革与调整都取得了较大成就。(3)亚太地区是国际关系中比较敏感的地区,如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问题、台湾问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