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2经过(1)初期: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2)后期:从6月初开始,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4成果(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2)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意义(1)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特别提示五四运动的特点:革命性,群众性,爱国性,成功性。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
2、看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特别提示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三、国民革命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3、(1)背景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2)标志: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3)影响: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2北伐战争(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2)成果: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3国民革命的失败(1)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2)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4历史意义(1)
4、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2)作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疑难问答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三民主义?答: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特别提示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失败了。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背景(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2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
5、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3内容(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2)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3)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4红军长征(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3)遵义会议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4)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
6、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5)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概念阐释“左”倾与右倾(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2)右倾: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五、解放战争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2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3进程(1)土地改革: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
7、和生产的积极性。(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初,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4)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依据: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3)历史意义国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4)历史经验: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归纳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8、的探索(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中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945年10月)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结果:1945年,签署双十
9、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意义:表明了中共合作的诚意,揭露了美蒋阴谋,教育了民众,使蒋介石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入被动。(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考点一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1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
10、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2国民革命的功绩与教训(1)历史功绩: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
11、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2)教训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要求:从材料中找出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怎样的新特点。材料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
12、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主要信息:答案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1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当这些和平的缔造者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时候,这些希望破灭了。这一决定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充当先锋的是中国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国家,唤起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反抗外国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中民族意识觉醒,作者认识到这一点难能可贵。命题角度五四运动与时代潮流;
13、对五四运动的再认识。2军歌中的国民革命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国民革命歌歌词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国民革命的含义。命题角度国民革命的特点;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考点二从工农武装割据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1)初步实践:1927年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及其革命斗争,如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及根据地的建设等。(2)理论成果著作: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群众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
14、想。2长征胜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2)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3)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
15、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4正确区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1)“农村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为“苏区”(苏维埃区域简称)。(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
16、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3)“解放区”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要求: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中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史料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论证:答案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分而治之;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落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敌人在农村统治力量薄弱;城市敌人力量强大。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朱德毛泽
17、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现问题材料揭示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命题角度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星星之火”为何可以燎原。2辛亥革命事业的“延伸”和“胜利”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
18、谢发现问题解放军的战略反攻预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命题角度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联系;从民主革命看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历史意义。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7全国,302016全国,292015全国,292013全国,301命题点: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过程中的反帝斗争(2017课标全国,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
19、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答案B解析人民解放军对英国军舰的做法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坚决还击,这实际上说明我们并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B项正确。A、D两项发生在1949年后,时间不符;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C项以偏概全,排除。2命题点: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2016课标全国,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0年”可知当
20、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出现了粮食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3命题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军阀割据(2015课标全国,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D解析由题干“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等信息,说明此时地方军阀正在混战,从而判断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项。
21、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4命题点:土地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选择(2013课标全国,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答案B解析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但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却强调,农民游击战争,
22、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革命高潮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说明中国共产党六大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属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选B项。1命题点:五四运动的影响(2017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5月教学质量测评)“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答案B解析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23、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造成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影响,故D项错误。2命题点: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2018全国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导致了()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答案C解析中共二大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代
24、表工人阶级的性质,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故B项错误;从中共二大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要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其结果是推动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命题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存在的问题(2018长沙高考猜题卷)1926年3月13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一项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坚持“国民党与共产党人的战斗联盟”;谴责党由于在吸收工人时的“狭隘的宗派主义观点”而使组织发展缓慢。据此可知()A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重B国共第一次合作已濒临破裂C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
25、国革命D国民大革命出现的叛逆倾向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坚持国民党与共产党人的战斗联盟;谴责党由于在吸收工人时的狭隘的宗派主义观点而使组织发展缓慢”可以得出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重,故A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是在1927年,故B项错误;1926年,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确实是矛盾重重,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国民大革命出现的叛逆倾向应该是指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故D项错误。4命题点:孙中山为民主革命进行的努力(2017武汉高三五月模拟)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
26、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A改组中国国民党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C壮大中国共产党D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答案B解析从材料“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可知该措施是在改组国民党之后实行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重视工人、农民,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唤起工人和农民参与革命,故B项正确;孙中山是国民党领导人,故其做法不是为壮大中国共产党,故C项错误;从“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经济地位,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湛江高三11月调研)教育家蒋梦麟说,五四事件使中国人第一次真正
27、懂得了,“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由此可见()A五四运动宣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B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C广大群众在五四运动中团结救国D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可知其突出的意义不在于民主科学,故A项错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懂得”没有特指是无产阶级,故B项错误;力量在于组织起来,可见团结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题中的“中国人”包含青年学生,但并没有特指他们的作用,故D项错误。2(2017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下列选项中完成了对帝国主义认识从
28、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飞跃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农民阶级发起的,主要集中在反封建,并未理性认识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害,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依然对帝国主义抱有希望,并未理性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故B、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对反帝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故D项正确。3(2017银川二模)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这是共产国际第一次就中国问题专门作出决议。这说明共产国际()A视国共关系为中国头等要事B意图干预中国革命道路C直接领导中国民主
29、主义革命D旨在实现国共和平共处答案A解析材料中共产国际第一次就中国问题专门作出决议,说明共产国际重视国共关系,故A项正确;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并非干预中国革命,故B项错误;共产国际通过指示间接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此时国共两党非敌对关系,不存在两党和平共处的问题,故D项错误。4(2017北京顺义一模)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根据学者观点绘制的结构图。按此理解属于“组织反应”的是()A兴办开平煤矿B提出三民主义C宣传民主与科学D共产党成立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开矿办厂属于技术层面,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制度层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民
30、主与科学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故C项错误;共产党的成立属于政党组织形式,故属于组织层面的内容,故D项正确。 5(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调研五)1926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会议议定,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监督。这一举措()A利于土地改革顺利开展B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C实质是军阀的互相勾结D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条件答案D解析土地改革是中共在农村推行的措施,而材料提供的主体是国民政府,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强调对各阶级积极性的调动,材料则是强化对两广地区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可知不是军阀的勾结,故C项错
31、误;通过“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可将这一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配,保障当时国民政府将要进行的北伐战争,故D项正确。6(2017蚌埠一模)中共在1926年提出:“中国的革命,工人固然占着领导的地位,然非取得更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参加,不会成功。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这表明中共()A把发动农民当作当时的中心工作B认识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倾向C准备发动农民运动配合北伐战争D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政治态度。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而非把发动农民当作中
32、心工作,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农民对国民革命的重要性,未涉及国民党右派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希望发动农民来争取国民革命的胜利,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故D项错误。7(2017江西师大附中高三3月月考)1927年5月,国民党中执委训令:“河南各省党部、各农民协会、各妇女协会等,均停止活动,应即听候中央调查。”同时,湘、鄂农民运动也逐渐被镇压下去。这一现象反映出()A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正式破裂B国民党惧怕农民运动高涨威胁其统治C中共忽视领导农民运动的教训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国情答案B解析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
33、次合作关系正式破裂,故A项错误;国民党停止农会活动,镇压农民运动,反映出对农民运动的惧怕,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并没有忽视领导农民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政策,此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尚未提出,故D项错误。8(2017黑龙江哈三中二模)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A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B预见到国民党背叛革命C试图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D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答案A解析“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
34、能够得到胜利”反映了无产阶级要掌握领导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的问题,故B项错误;1925年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与社会主义革命路线无关,故D项错误。9(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调研)1930年5月,中共明确指出:反对国民党改组派的对外修约主张,揭露国民党包括改组派在内的各派系为“帝国主义代理人”。这表明中共()A正式与国民政府分道扬镳B树立了较为鲜明的民主革命立场C明确了消灭资产阶级专政D在党派关系上带有“左”倾色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国共正式分裂,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反对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没有明确反
35、对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这种做法是继续高举民主革命的大旗,并不带有“左”倾色彩,故D项错误。10(2018福建高三单科质检)1934年,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向闽、浙、赣、皖诸省挺进,后与新红十军会师,开辟了浙闽边根据地。其意图是()A配合苏区第四次反“围剿”B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C威胁苏杭等日伪中心城市D保护淞沪战场的战略侧翼答案B解析第四次反“围剿”发生于1932年,故A项错误;为了“剿灭”红七军团开辟的新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不得不抽派军队前去镇压,这就会减少其在第五次“围剿”中的机动兵力,从而有利于缓解中央红军在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故B项正确;苏杭等日伪政
36、权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故D项错误。11(2018福建高三文综质检)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曾经先后设想在湘西、云贵高原、川西、新疆等地建立新的根据地,最后选定在陕北。这表明()A红军战略转移计划周密B西部地区群众基础薄弱C敌强我弱形势没有改变D北上抗日成为全民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得出红军战略转移计划周密错误,故A项错误;陕北属于西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红军的群众基础在西部山区薄弱错误,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日本的不断侵华,国民党也不断对红军进行“围剿”,故此时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红军长征的时间是19341936年,原因
37、是国民党的“围剿”,此时国共还未达成联合抗日,故D项错误。12(2017河南高考考前预测)1932年颁布的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分得的地主的土地,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这表明()A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确立B土地革命的成果得到承认C政府纵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D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缓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分得的地主的土地,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确立,故A项正确;规定否定了土地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并没有纵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故C项错误;该规定不会缓和农
38、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19
3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
40、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在我国国家统一中的表现。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或以武力统一为主、和平统一为辅)。(言之成理即可)表现:新中国一直致力于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反对分裂,和平统一,不放弃武力。(言之成理即可)14(2017孝感高三六校联盟期末
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
42、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说明理由。(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不正确。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
43、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3)发展: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可得出工人阶级的斗争决定着全国革命高潮;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可知农民斗争是决定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2)第一小问道路,材料一强调城市工人阶级的作用,坚持走城市中心道路;第二小问是否正确,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国情,很明显是不正确的;第三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二“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可知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只能是农村。(3)马克思认为革命应该在工人阶级力量较强的城市爆发,材料一坚持城市中心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但是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