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综合高考历史仿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成为2005年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一。据此回答1-3题。 1.唐朝实行的“纳绢代役”和宋朝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都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B.都表现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C.都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劳动时间 D.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答案:C(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两者的规定能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似点是 A.都以土地公有制为
2、基础 B.都以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产品的自由分配权为特征 C.都建立在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上 D.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A项不符合土改的特点,B、C两项不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只有D项才是两者的相似点) 3.今天党和政府重视“三农”与古代统治者重农最主要的区别是 A.农业地位不同B.农民负担不同 C.根本目的不同D.农业发展措施不同 答案:C(党和政府重视“三农”是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古代统治者重农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据此回答46题。 4.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
3、德经 答案:C(要了解儒家思想,必须参阅儒家经典。儒家创始人是孔子,记载孔子言行的是论语) 5.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 A. 孔子是“至圣先师” B.“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 C. 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 D. 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 答案:D(本题考查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6.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儒家学说表现出了极为矛盾的观点和态度。出现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B.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的政治需求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4、D.统治阶级对儒家学说态度的变化 答案:C(本题考查分析、比较和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主要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不同) 2004年5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专门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实施情况。据此回答7-8题。 7.唐太宗为了加强唐蕃联系,派文成公主入藏。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吐蕃与唐盟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B.使吐蕃对唐纳贡称臣 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D.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理 答案:C(本题考查对文成公主入藏作用的理解) 8.清朝与元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的相似之处是 A.委派官吏进行直接管理 B.设立宣政院
5、管理西藏事务 C.通过和亲加强与西藏的联系 D.设立理藩院管理西藏事务 答案:A(本题考查比较问题的能力。元朝设宣政院,清朝设驻藏大臣,两者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对外交往和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对各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910题。9.见于历史记载的我国官方与波斯湾地区最早的直接往来发生于 A.东汉B.西晋C.唐朝D.南宋 答案:A 10.与西亚地区的交流对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丰富了古代人民文化艺术生活 促进了我国四大发明的形成 发展对外贸易,丰富了物产 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A.B.C.D. 答案:C(本题只需排除即可,因中的四大发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不是由于与西亚
6、地区交流促成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据此回答11-13题。 11.战国时期,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用法律代替君主个人意志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为 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D.用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在古代,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只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12.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几部宪法,下列宪法中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是 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D.中国民国宪法 答案:B(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7、。A、C、D三项所述的宪法体现的是专制独裁) 13.1942年整风运动和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彻底消除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 奠定了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基础 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转变 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认识,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团结 A.B.C.D. 答案:D(本题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不符合1942年整风运动,应排除) 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各地区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据此回答14-17题。 14.中国很早就与地中海地区的古罗马帝国有直接往来,最早记载这一史实的是 A.汉书B.后汉书C
8、.史记D.资治通鉴 答案:B(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15.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曾一度出现“西学东渐”的良好开端,与其相关的因素有明末清初统治者接纳西学 西方传教士来华 蒸汽轮船的发明创造了交通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A.B.C.D. 答案:D(此题抓住“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和“西学东渐的良好开端”即可。中提及的蒸汽机发明于1807年,与题意不符)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形成了一个整体,其原因不包括 A.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B.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开放性 C.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D.交通、通讯工具的不断革新 答案:A(抓住时间限制语即可) 17.中国为适应
9、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入亚太经合组织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A(本题明确“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即可)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曲折复杂。据此回答18-20题。 18.下列各项正确反应了古代中日友好的是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与西汉有来往 汉武帝曾赠赐日本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 日本的吉备真备在汉朝来到长安留学 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创造了日本文字戚继光抗倭 A.B.C.D. 答案:D 19.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世界反法西斯同
10、盟的大力支援B.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 C.中国地大物博、人众兵多D.美国在日本投掷了原子弹 答案:B(本题属程度选择题,关键分析最主要原因) 20.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有些日本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分子招魂 B.日本文部省审定历史教科书的错误态度 C.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活动猖獗,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D.日本对侵华战争的态度问题 答案:D(本题属时政热点题,考查对当今中日关系的认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多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适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
11、树怨於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日本的“拿来主义”确实很值得后来发展中的国家借鉴。但是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日本终因选错了榜样而走上歧途,给日本现代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误。明治维新后,手忙脚乱的新政权派出使团赴欧洲考察各国制度,以使为日本规划蓝图。代表团在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切效仿德国。钱乘旦明治维新失误引出的教训 材料三:“中国威胁论”的出笼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始作俑者是海权论的作者、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马汉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一是中国规模大,人口众多;二是中国正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化大国。千龙网帖子材料四:“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
12、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互相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赖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 (1)结合材料一,根据史实指出秦统一中国的主观条件和主要方
13、式。(3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概括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德日两国崛起的共同点及其主要影响。 (2分) (3)从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中各举一例重大史实,说明材料三论点的荒谬性。(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为什么走“和平崛起”之路。(3分) 参考答案:(1)主观条件: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正确的统一战略和策略。主要方式:兼并战争。(3分)(2)共同点:走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扩张与争夺;迅速赶超老牌列强,后来居上。主要影响: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2分)(3)明朝郑和下西洋;19
14、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2分)(4)这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实国情的要求与可能;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共执政的战略选择。(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电子计算机进一步部分代替了人类的脑力劳动,是人脑、神经系统的生长和补充1977-1980年间,美国雇佣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增加了20%。目前日本的工业企业中具有大学学历的职工占33.6%,高中学历的占57.3%,在一些大企业中技术人员占全体职工人数的20%-30%。目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产业一般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0%-70%。 材料二:以往,发达资本主义国
15、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北方”工业与“南方”农业的对立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逐步转向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精尖的工业,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半加工工业,其中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已努力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工业,而把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最不发达的国家转移。 材料三:核武器及运载工具的发展使美苏军备竞赛空前加剧核武器产生了人类新的生存法则:你要活也须使别人活,要毁灭别人,也难免自己灭亡。战争已不再是用其他手段实现政治的继续,因为在核战争中,这种政策的决策者也将化为灰烬。面临自己在一场核大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或同归于尽的危险,苏美对核时代的世界大战及严重后果都有顾虑,
16、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挑起战争,都以不超越战争边缘为限。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劳动方式、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由此还推动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试举两例。(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使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态势?(3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战争与和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4)根据以上材料,你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得出怎样的结论?(3分) 参考答案:(1)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脑力劳动日益重要,体力劳动逐渐下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一、二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阶级结构变化、重视教育、国家垄
17、断组织发展、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等。(答2个即可)(2分)(2)变化:国际分工形成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梯形状态。新态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随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3分)(3)增加了动乱和战争的因素,同时又增加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因素。(2分)(4)它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3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类型,从历史角度来说,它是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以及政治变革的长期结果,
18、变革促使一些国家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模仿和赶超的进程。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出现了多种模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有何特点?对它应如何评价?(2分)(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我国在经济方面作了哪些探索?结果怎样?(3分)(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及“一五”期间形成的“旧体制”进行了改革,这种“旧体制”在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中有哪些主要的转变?(3分)(4)从新加坡的发展模式中,可以借鉴哪些经验?(2分) 参考答案:(1)特点:高度集中的经
19、济政治体制。评价:这种体制与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成就就是在这种体制下取得的。但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更多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2分)(2)探索: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确立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挫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分)(3)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改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的体制;实
20、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4)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时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分) 24.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的南邻,历史上中国与东盟各国交往频繁。东盟成立后,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日益密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东盟所包含的主要地区在我国古代称为“南洋”。简要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开发南洋作出的贡献及南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4分)(2)东南亚国家由于过去长期受殖民统治,经济结构比较畸形单一,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3)二战期间,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都曾遭受日本的侵略。简要分析当时日本侵略东南亚地区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1)从唐朝开始,我国很多人到南洋一带谋生。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南洋,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南洋地区的占城稻和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经济生活。(4分)(2)主要生产少数几种农林产品或矿产品,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出口商品主要以原材料或半成品等初级产品为主。(4分)(3)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2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