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A. 宗法观念逐渐淡化B. 仁政思想得到贯彻C. 郡县制度得到加强D.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中“族刑”由“整个宗族”到“三族”的变化,可知当时宗族血缘关系的范围大为缩小,这是宗法观念逐渐淡化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分封,D项不符合题意;仁政思想针对的是百姓,而不是宗族,B项错误;
2、郡县制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与宗族没有关系,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A. 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B. 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C. 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政治堡垒”D. 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D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政
3、府管理政策的变化:从宋初实行“坊市分离”,到“要求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再到徽宗时“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故D项正确;A项,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因此“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中的主旨。故A项错误; B项,材料中没有论及统治者定都的内容。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要陈述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3. 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A. 加强控制地方B. 扩大统
4、治区域C. 发展地方经济D. 缓和蒙汉矛盾【答案】A【解析】“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等字眼意在强调元朝统治者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才这样做的,也是主要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的三个选项也是目的但均非主要目的,所以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4. 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兔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A. “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B. 封建法律的制定有着较大随意性C. 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D. 纲常伦理有利予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两代的法律都强调以礼入法,巧妙地运用礼和刑两手,将怀柔诱导与血腥镇压结合起来,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纲常伦理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与材料相反;材料中强调的是纲常伦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法律的随意性,故B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作用5. 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这反映出A. 社会动荡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缺失B. 世俗文学成为反封建的主要载体C. 商人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的
6、改变D.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信息表明商人逐渐取代侠士、仕宦之子和将门之后成为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这客观上说明了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传统价值观并未缺失,故A项错误;金瓶梅三言二拍并不是反封建的文学,故B项错误;明朝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所以答案选C。6.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一时期的瓷器上不仅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据此判断下列表述中最恰当的是A. 中国瓷器从此开始远销海外B. 反映出中国各民
7、族间联系的加强C. 顺应了国内外市场多样化的需要D. 改变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清朝康熙年间的瓷器上既有文字作为纹饰装饰,也有一些欧洲等相关信息作为标志,这也就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所以答案选C。A说法有误,中国瓷器早在汉代就开始对外贸易了;欧洲并不属于中国的民族之间的联系,排除B;由材料不能得出,清朝改变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D。7. 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局厂中,设立了总办、会办、提调若干人,并且受总督、巡抚的监督和总理衙门的节制。这表明A. 洋务企业已经完成了近代转型B. 洋务企业具有封建衙门性质C. 洋务企业已从封闭走向开放D
8、. 洋务企业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洋务企业设立了类似于封建官僚模式官吏并且受封建官府的压制,突出了洋务企业的不彻底性,其没有完成近代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凸显了洋务企业的封建性,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洋务企业的不彻底性,不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8.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
9、,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B.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C.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到,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有近代化的趋势,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故B排除。清政府外交观念逐渐与世界接轨,并不等同于出卖国家主权,选项C排除;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过于绝对,故D排除。
10、【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现象的解读,即从一开始寻求更改条约到“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说明清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9.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A. 全面否定了封建统治思想B. 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C. 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D. 使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可得出其强调维新思想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意识,排除B项;康
11、有为是维护清王朝的,排除D项。10.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 列强加强对中国资本输出C. 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项材料未反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出1936年和1912年相比,中国轻工业进口比例减少,出口比例增加,重化工业产品进口比例增加,出口比例增加,联系课本知识,南京国民政府在此时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民族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工业
12、化水平有所提高,故选C;D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11. 1938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明确指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工、农、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这说明A.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B. 国民党全面抗战的意图C.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D. 国共两党抗战路线一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党的抗战,意在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938年国民政府动员全国民众抗战,即全面抗战的意图,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3、。“全民族抗战开始”是在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是在1938年10月以后,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2.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段是关键,材料中说到1952年底,俄语热在中国风行。1952年正处于中俄关系的蜜
14、月期,从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来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直至中俄关系恶化。因此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A选项错误。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需要大量俄语人才,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B选项没有D选项全面;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一化三改”逐渐开展,俄语热的产生是为了向苏联进行更好的学习,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D选项更深入更全面,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文化
15、对经济的适应与调整13.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A. 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B. 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C. 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D. 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面对经济困难,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出现了“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 ,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的现象,C符合题意。A、B选项说
16、法错误;D选项时间过早。14. 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之为罪犯。”这一规定A. 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正义B. 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C. 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D. 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宣判前以及宣判后犯罪人的称呼不同,说明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行,故A项正确。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是平民斗争的结果,与材料的内涵不符合,故B项错误。罗马法律保护并不是保护所有居民的平等,故C项错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并不是民主,故D项错误。15. 消费价格指数
17、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价格指数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不应求B.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C.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D. 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4751597年,英国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升,说明物价不断上升,结合相关知识可知,此时期属于英国殖民扩张,进行早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大量金银引入导致物价上涨,C选项符合题意。生产萎缩使产品供不应求不符合这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A选项排除。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对消费价格指数影
18、响较小,B选项排除。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D选项错误。16. 某一时期,“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映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中,课程强调学习古典艺术和体育锻炼,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该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潮是A. 禁欲主义B. 人文主义C. 理性主义D. 自由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中“世俗主义”、“个人主义”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禁欲主义是中世纪的主流思想,教会宣扬禁欲苦行,反对人的个性发展,与材料中的“个人主义”不符,排除A。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自由主
19、义,而是强调人文主义,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信息“世俗主义”、“个人主义”“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7. 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这一主张是A. 天赋人权说B. 三权分立说C. 人民主权说D. 社会契约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利用材料信息并结合卢梭的思想主张回答。从卢梭的
20、前半句话“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中,可以分析出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故D项正确。AC与题干核心思想不符;B不对,卢梭主张民主共和,但反对分权制衡。所以答案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18. 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是指A. 君主制在英国被推翻B. 议会开始要求制约王权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D. 国王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
21、古就有的权利”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是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成为权力中心,故国王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符合题意,故D正确。当时君主制在英国没有被推翻,属于君主立宪制,故A排除。议会开始要求制约王权,在此之前就有,故B排除。权利法案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故C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19. 美国一政治学家曾说:“如果不给政府以充分的权力,国家的安全就处于危境。如果给了充分的权力,又很可能被滥用。”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特别重视A. 总统行政权的强化B. 两大政党的建设C. 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D.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答案
22、】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如果不给政府以充分的权力,国家的安全就处于危境。如果给了过分的权力,又很可能被滥用”可知,美国试图既给政府以充分的权力,又对其权力进行制约。为此,美国通过“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使行政权、司法权与立法权彼此制约。故D项符合题意。总统行政权的强化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排除A;B和题意无关,排除;材料说的是政府权力而非社会秩序,排除C。故选D。20. 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之大使它本身得以广泛传播,此后,人们开始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
23、,自然界就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这反映出牛顿力学A. 推动了自然界各领域的进步B. 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依据C. 推动了文艺复兴在英国的发展D. 对人们认识观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自然界就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力学规律不能解释一切自然现象,故这体现了力学理论对人们认识观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界各领域的进步 ,故A排除。 人们改造社会的依据,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排除。文艺复兴发生早于力学体系,故C排除。考点:近代以来世
24、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力学体系21. 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A. “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 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C. 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 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未考虑农民口粮,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C项正确;并非“一直延续”,后被粮食税取代,
25、故B项错误;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没有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22. 对下列表格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关系周期的协动性A. 新政时期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B. 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C. 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D. 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答案】C【解析】【详解】从19331938年间GNP总量,GNP增长率和失业率的数据来看,美国经济仍存在很大问题,与1930年数
26、据相比,很多方面不如1930年,这说明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故C项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331938年间GNP总量增加明显,而失业率下降幅度不大,这说明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并未同步,故A项错误;1938年GNP增长率为负6.3%,与1935年相比,明显下降,故B项错误;19331938年间,失业率虽然较高,但总趋势是不断下降,故D项错误。23.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样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 电力革命的迅速发展B. 资本主义工业
27、生产的迅速发展C.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D.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题是在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影响之一是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即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正好表现为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B是工业革命影响;D是经济因素。24. 英法两国前领导人曾说,离开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重大国际问题一个也解决不了。美国资深外交官乔治凯南生前也告诫说:“这个星球绝不会由任何一个单独的政治中心来统治不论是美元还是刺刀,都不能保证成功”。这说明A. 美国的霸权地
28、位已经基本终结B. 未来世界将成大国政治角逐的舞台C. 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D. 世界政治中心已向发展中国家偏移【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离开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这个星球绝不会由任何一个单独的政治中心来统治”中可以看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C项正确;A项错误,美国霸权地位被削弱,但没有终结;从材料“不论是美元还是刺刀,都不能保证成功”中看出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所以答案选C。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
29、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货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权贵的既得利益,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语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
30、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时政治参与主体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以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2)据
31、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时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答案】(1)从鸦片战争前:上书言事;纳赀捐官;参加科举。鸦片战争后:借助大众传媒;组建政治团体;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2)演变趋势: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3)共同之处: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因素:民主政治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若从城市化、公民教育等
32、方面回答,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鸦片战争前,根据材料一“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可得出上书言事,“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可得出纳赀捐官,“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得出参加科举;第二小问鸦片战争后,根据材料一“维新派办报纸、书局”可得出借助大众传媒,“组织社团”得出组建政治团体,“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得出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2)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这仍然是有限参与逐步确立普选权”得出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从
33、代议制、普选权的确立等得出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3)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的“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和材料二“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西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扩大;第二小问因素,可从政治上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分析。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社会转型26. 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提到了极高的位置,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要善于从历史上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
34、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
35、,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材料三 以下两图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城市风貌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特点。(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给伦敦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3)通过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请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提出合理的建议。【答案】(1)原因: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 新特点:经济功能加强;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影响:蒸汽动力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提高了城市的生产力水平(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36、改善了交通工具。污染了环境;造成贫富分化。(3)建议:增加社会保障房;加强城市能源与环境管理;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提升城市化水平主要手段;构建节约型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条件。【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来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可见经济功能加强;“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
37、业”可见专业化城市出现;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可见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依据材料三“满载货物的蒸汽轮船在浑浊的河面上穿梭来往”可见蒸汽动力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以及改善了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喷出的浓烟使天空变得灰暗”可见污染了环境;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回答。(3)本问属于开放型问题,但要言之有理。如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手段以及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条件等,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增加社会保障房以及加强城市能源与环境管理等。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27. 阅读材料,
38、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尽管18世纪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导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然而,关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界上除了继承希腊、罗马的欧洲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古老的、更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已经超越了晚清学习西人“船坚炮利”和“政法制度”的主
39、张,提升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层面。他们对于新文化的介绍,特别是强调民主与科学的重要,致使以西学为主的新文化俨然有取旧文化而代之的趋势,引起一些传统学者的极度关切。他们以其深厚的旧学造诣,讲学著述,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换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中国香港版高中历史教科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评述“传统学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答案】(1)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和互补性;欧洲人能够抛弃自己的文化优越感,主动
40、学习中华古代文明;欧洲启蒙运动期间,反对基督教神学体系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要求,促使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新的出路。(2)历程:由学习西方“船坚炮利”(先进技术)到学习“政法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评述: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有失偏颇;一些传统学者讲学著述,重新换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们的主张形成了对新文化的制衡,但是有保守倾向。应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中国热”的原因,学生解答此题,从时间入手此时期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进行反封建的需求等方面概况;(2)本题考查的是第一问学生答出“器物制度思想”三个方面即可;第二问学生答出在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材料中“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换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谈出该思想的作用,最后写出应该如何对待中外文化。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较好的材料分析能力和概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