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山东高考阅读考场报告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语文教研室高级教师 张凤山(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考语文命题研究课题组特邀命题人、研究员)【聚焦阅卷场】今年的山东省语文试题切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试题从考查考生“语文素养”入手,全方位考查语文综合能力,大胆探索和调整,创新设置了现代文阅读选做题(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选其一),突出应用性能力考查,注重分析和探究性思维,有意识增加开放型题目;但是在选材上出现较大失误,选做题的两篇现代文内容及内涵均与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充满诗情画意,审题难度特别小,且给了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话题密切相关,导致作文因抄袭或素材大量引用现
2、代文阅读材料而失分严重,甚至得零分。与上年比,今年的试题适当控制并降低了难度(只是在个别答案上存在着问题);删除了标点符号题和文学常识填空题,新增了语音题,且个别题的分值进行了调整;名句名篇默写全出自初高中课文,将漫画寓意揭示题替换为据调查图示写结论、建议题。阅读部分的选材,注重材料本身的人文性,凸显中华文化精神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结合,尽量拓展材料包含的知识领域。科学文阅读,选材还是文化类社科文“龙城”还是“卢城”的学术探讨,仍设为三道选择题,仍有一题考查“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且将一个“关于有关内容的表述题”置换为“对有关看法依据的确认题”,将“信息推断题”改换为“表现手法领会题”(这是一个
3、创新题,但失分严重)。文言文阅读,材料仍然是人物传记晋书王戎列传,题型及考查点未变,难度适中;虚词重复考查了“而和以”,同时又替换考查了“之和与”;文言文翻译分值由8分增至10分(一般得7分)。诗歌鉴赏,选材是清诗徐兰的出关,仍为两题8分,一般得5分。其一仍为开放性评价题;其二将分析描写何种情景题改为艺术表现有何特点题,增加了难度。文学文阅读,选材是与上年游记散文文赤壁主题很类近的文学性和思辨色彩都很强的有关黄土高原的抒情散文灯火的温情,题量、题型及难易程度与上年持平,但分值由21分减至18分,一般得12分;考点的设计,重点还是在对语句含意的理解上,只是强化了些,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考查仍是重心
4、,就选文思想内涵谈看法的开放性题目仍是亮点(占5分之巨)。【特色试题】例一变化题型(2007年山东高考语文第7题)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点评分析这个题型是新颖的,它避开了往年对概念、对句意的单纯理解性机械考查,将考查方向调整为领悟性、视点式灵活考查,使科学文阅读的方向定位为不仅仅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应是一个发展方向,应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在平时的科学文阅读中也要注重一些柔性的东西,比如活泼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手法、对人生活思想的影响等方面。例二困难题型(2007年山东高考语文第14题第2小题)“马后桃
5、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点评分析这道题是难度较大的,实际上,考生对表现手法本身就比较模糊,加之此题只针对“马后桃花马前雪” 一句来谈“艺术表现上的特点”,由于缺少了参照物,考生只能答出“对比”其他就一概不知了,甚至连分析如何对比都找不到分析点,其“象征”和“借代”更无从谈起。当然表现手法是个重点和难点,希望师生能够在平时多理解、掌握、分析、归纳和运用,也希望命题人多考虑一下考生,不能站在专家的角度去设题,也不能将视角局限在专家的学术鉴赏方面。【试题回放】科学文阅读试题展示 6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
6、”改为“卢城”。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7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C“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B无论汉朝还
7、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评分细则权威解读第6题的相关信息集中在原文第四段,其中的筛选点在于:“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理解此题的关键是这两句中的“此”的指代要明确,另外,D项所涉及的内容是史记汉书对“龙城”与“卢城”音变的看法,根本不是题干所涉及的唐诗选不
8、取“龙城”而用“卢城”的内容,文不对题,自然此项不属于其依据。第7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对“寓意”一词的理解,抓住了这一点,解题就很容易了,C项显然是讲地名名称古今的改变,并未涉及寓意的问题,是该选项。第8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根据选项的内容到原文去找到它所在的位置,然后比较一下它的内涵及外延是否发生了本质变化,若发生了质的变化,那就不符合原文了。温馨提示第一,阅读科学文必须要耐着性子,一字一句的认真去读,不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第二,要认真审视题干要求,参透所问问题是什么,像第6题的“不属于其依据”(解答此题可将属于其依据的选出来,剩下的一个就是不属于其依据的了),像第7题的“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
9、城”,要看准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第三,要将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思考是否同原文发生了本质变化,不能只看说法是否改变。像第8题的A项将原文的“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说成了“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变地理名称意义为人名效应,性质完全改变;B项将原文的“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说成了“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变“右北平”为“任何一个地方”,扩大了范围,改特称为全称,绝对化了;C项将原文的“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说成了“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变转折关系为因果关系
10、,显然性质也变了。参考答案6.D 7.C 8. D阅卷启示科学文的阅读与试题解答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阅读原则。一是,阅读时,要正确认知该文章给我们介绍或争论分析什么的,是怎样的介绍或争论分析的,做到心中有数,并标示出来。这是阅读科学文章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二是,阅读时,要关注文中的插入语,并一一划出来。它一般用于句中,有时也用于句子开头或结尾,往往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表示消息的来源或依据,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等等。三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定语、状语和关联词语。第二、解题的总方法。科学文阅读题作为一种客观选择题,考查的目的就是要正确而准确地辨识、判断、筛选信息,因而其解
11、题方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对号入座,参照比对”。具体说就是:将所给出的选项从原文中找出、划出,并标注第几题第几项,然后拿选项跟原文进行比对,看看选项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本质上、意义上发生变化了没有,变化了就说明选项是错误的。第三、如何“比对”,“比对”什么。首先,了解题干,准确把握题意,不能造成歪选、缺失或答非所问。换一句话说就是,看一看选项跟题干是否对应,是否“文(选项)不对题(题干)”,因为有时命题人在这方面设置盲点,只看选项跟题干就足以做出判断,无需做其他的就可以选出答案。其次,确定思考、想象、推断的区间,准确为选项定位、标注,为“比对”做准备。再次,找准“比对”的切入点、着眼点、思考点。
12、科学文章的命题设误点是比较明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夸大或缩小事实。故意以部分代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改变了原文的科学语言。2.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故意把没有某个意思说成了有某个意思。3.暗中更改,偷换概念。故意用其他概念置换原文中的概念,或混淆概念间的关系。4.以偏概全,超前肯定(推断)。故意把原文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做出的分析、认识、评价、判断等用全称的词来概括或将一些展望、推断、没有做出的结论变成一种现实而超前进行了肯定、推断。5.违背认知,混淆已然未然。故意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规律,打乱逻辑顺序,或者故意改变时间,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经发生的(“已然”),或把
13、已经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6.错位嫁接组合,颠倒(或重设)句间关系。故意把两个时段的研究和事实杂糅在一起、嫁接到一块;或者在因果(或条件等)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或条件等)变成了“果”,或者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或者把这种关系的说成是那种关系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展示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B 戎尝与阮籍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备他盗之
14、出入与非常也 C 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D 以母忧去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赂者以赂者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ABC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
15、,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评分细则权威解读选择题,第9题D项的“坐”是个常见文言实词,应解释为“定罪”“治罪”;第10题D项的“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虚词,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A项“而”的意思分别是转折连词“竟然”“却”、递进连词“而且”,B项“与”的意思分别是介词
16、“同”“跟”等、连词“和”“以及”等,C项“之”的意思分别是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助词“的”、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第11题的第句说明的是王戎胆子大,第句说明的是王戎拒腐蚀、不受贿,第句说明的是王戎的政绩;第12题C项中“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一句表述错误,用“以致”表明的是因果关系,对原文来讲是强加因果关系。翻译题,每小题包含2到3个得分点,每对一处给1分;整句翻译通顺、完整,给1分。翻译的意思正确即可,不必与参考答案完全相同。第(1)小题:得分点是“异之”(“认为奇怪”或“感到奇怪”)、“何如人”(什么样的人)。译文和
17、得分点中都没涉及到“之”的解释,学生若译出应算更加准确;“觉得他很奇怪”“觉得他很奇特”“觉得他很奇异”也对,但“之”不能译为“那件事”,因为与后半句的“何如人”矛盾;“何如人”译成“他是什么人”或“那是什么人”“那是什么样的人”不对,扣1分;“他日”译为“另一天”“改天”“过了几天”或“第二天”“过了一天”等都不算错;错别字不再另扣分。第(2)小题:得分点是“伐”(“征伐”或“讨伐”)、“计将安出”(有何计策)。“过”字译为“路过”“经过”或“探访”均可。 “过”译为“拜访”“造访”“访问”也算对;“伐”译为“进攻”“攻打”也不算错;“计将安出”译为“计策出自哪里”“计策从哪里出”“计策从哪
18、里产生”“计策怎么产生”也算对。第(3)小题:得分点是“以是言”(用这样的话)、“为所”(被动句)、“由是”(因此)。第二小句必须补出主语“王戎”,如果没有补出,扣1分。“由是”译成“于是”扣1分;第二小句若考生没有补出主语“王戎”,但是在前后2个小句中已说得很明确,语义又明了,不至于产生歧义,则也可算对。温馨提示第一,文言实、虚词,都需要平时的积累,掌握它的使用特点及其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坐”与“适”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坐”一般解释为连词、介词“因为”“由于”和动词“犯罪”“定罪”“连坐”以及“触犯”“犯错”等意思,根据此句所在语境应解释为“定罪”,而不是“犯罪”;“适”一般解释为“往、
19、到”“适合、顺从”“满足、享受”“恰好、刚刚、仅仅”等意思,特殊的意思为“流放、贬职”(读zh)和“女子出嫁”。而“减”往往是“去掉”“删减” “精简”等意思,引申为“少”“不如、比不上”等;“奇”一般就是“奇特、奇怪、奇异”的意思,如果它带有宾语,那它就是意动用法,这个意思必须体现出来。“与”是比较难判定的一个虚词,究竟是做连词用还是作介词用,这就要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之间没有主次之分,且强调的是平起平坐、一起共同的一种行为,那么它就是连词;如果两者之间有主次之分、主体与客体之分,且是一方对另一方具有“对待、处置”的意味,或“与”前有副词“曾经”等作状语,那么它就是介词。第二,对人物形
20、象的判定一题,需要看准题目要求,思考要周全,定位要准确。比如此题“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要求,首先要明确“聪明睿智”的具体内涵和意义,它不单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更重要的是英明有远见,千万不要简单理解成有本领和有本事的意思。同时要搞清所给的语句是否是有关“王戎”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表现的,如此等等。第三,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题,要特别注意表述的语气、态度,事件的时间、地点变化和嫁接以及事件与人物的行为、举动的关系,对事件及人物表现的评价等。比如,把某人在不同时间或官职下的行为表现杂糅在一起去表述等等。再如,此题把本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了有因果关系。第四,文言文翻译时,一定要有语境意识
21、,并做到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口诀: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满意;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忠实原文,不违原意;遇到难句,后思前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字词句篇,联成一体;译文语病,坚决摒弃。参考答案 9.D 10.D 11.B 12.C13.(1)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2)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3)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阅卷启示如何判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22、?文言实词的把握,积累是至关重要的,但在解答高考题时掌握一定的技巧也是必备的。“代入法”是解答文言实词选择题的最基本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从词性、语法功能、词义是否合乎句意几方面检测它的正确与否。此外还必须掌握一些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确保判断的全面、准确性。第一,根据上下文意及关系推断实词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词义是不定性的,因此,可以结合上下文的文意来判定实词的含义。第二,借助汉字的形、音、义相关的特点来推断词义。汉字中形声字居多,而形声字的形旁表示该字的意义,因此可根据形声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文言中,通假是常有的现象,当依据字词本义无论如何也串译不通时,就应该从语言上着
23、眼,选择文意串得通的同音字或同声符字进行替换,用替换的字词确定词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突出,引申义最突出,要顺应本义推知引申义。第三,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组词法来推断词义。古汉语词多是单音节词,当遇到难以确定含义的文言词时,就可以从现代汉语中找出含有该文言词的并列关系合成词,借助合成词中另一个词素的意义,确定文言词语的意义。第四,分析词语、短语结构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语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处于相邻或对应结构的词,词性相同,词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第五,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来推断词义。在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
24、、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确定它的词性、功能,就可以推断词义。第六,从现代汉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来推断词义。现代汉语词多沿用古语词,意义保留古义,可据古义推断现代汉语义,确定内涵,解释意义,注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第七,借助词汇、成语来推断词义。在词汇当中,尤其是成语当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它的意义、用法,推断出词义。第八,采用古今比照法来推断词义。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意义。如何翻译文言语句?首先,要采取直译方式,做到字字落实。文言实词是必须一一翻译出来,若出现重复现象,就将相同的意义合并。另
25、外,尽量采用置换手段(即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力求使译文言简意赅。另外要特别关注古汉语单音表义特点,不能轻易将两个单音节词理解成一个双音节词,即便跟现代汉语常用词一致,也要思考一下是否古今异义。其次,要特别注意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表实在义或表一定语气的必须翻译出来。再次,必须关照省略句,该补出的必须补出,该明确的必须明确。第四,一定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去翻译这个句子本身。对个别句子的翻译,必须强化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给文言文句定位。第五,要恰当处理固定结构,译出语气、色彩、风格。同时,要注意词句的感情色彩。遇到感情强烈的句
26、子,可在原文前后适当增加些辅助成分,以便把语气更好地表达出来。第六,要注意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它的语言环境,从参酌上下文意来确定。特别注意,必须将古汉语的句式、用法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用法。另外,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一般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第七,翻译时要注意四点:一是对译,即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多)音节词;二是替换,即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三是保留,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一些专有名词(人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译;四是补充,即补译出文言文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诗歌鉴赏试题展
27、示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关 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评分细则权威解读第(1)小题:只判断喜欢哪一首不得分,分析才有分,并且一定要按题目要求,将两种版本的诗进行比较,不比较的只能得2分;说明为何喜欢与不喜欢的,给2分;不喜欢“将军”的理由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考生回答喜欢“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二句,言之成
28、理亦可。第(2)小题:分两个层次,一是说明实写“桃花”和“雪”的写法生动、对比鲜明(2分),一是说明“桃花”和“雪”各自的象征意义、或借代意义(借代)、蕴含(或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2分);考生答了“象征”但是对象错了,可从宽给1分。答出“对比”给2分,答出“象征”或“借代”给2分。(意思对即可。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有不同角度和方法,考生的回答可以有所不同,只要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温馨提示这首诗歌选材偏了一些,在理解上有较大难度,这主要体现在容易使考生望文生义,在主旨的理解上走偏。这首诗的题目是出关,给考生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首边塞诗,再加上第二句的“见戍楼”,给考生更大的确认性,而结
29、束语“出关争得不回头?”(“争得”容易误解为“争先恐后地能够”的意思,它的正确意思是“怎能够”)容易造成“出关时竞相不回头”而一往无前勇往无前的意思,从而使考生将此诗的主旨定位在书写出征士卒勇往直前,充满豪情,驰骋疆场,杀敌保国,建立功业上。这样一来,考生就很难正确地回答第二小题了,同时,“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又比较单纯,好似跟其他句子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很难在比较抽象的“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的要求下对“马后桃花马前雪”这一句的艺术手法准确做出鉴赏。在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方面,要先从象征手法、修辞手法、托物言志、烘托映衬、“联想想像”“类比用典”“动静关系”“直接间接” “含蓄移情”“虚实关
30、系”考虑,最后再考虑“情景关系”。至于第一小题,应该是比较好做的开放式题目,但是要掌握一个原则,一般要肯定给出原诗的“正宗地位”,从而说明它的优点好处,这是第一位的,当然也可以说另外说法的好处,但必须有充足、独到的理由、看法、态度才可。其实,说是开放题,但不是完全开放式的自由鉴赏,我把这类鉴赏称为定向鉴赏。参考答案(8分)(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2分)“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分)(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2分)“桃花”与“雪”分别代
31、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2分)阅卷启示古诗词是比较特殊而固定的文学样式,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根据它的写作特点来做,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来讲,可按下列步骤鉴赏:第一,审诗题。诗题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像徐兰的出关,是边塞诗,而边塞诗不仅是表现驰骋疆场、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还有表达将是思乡情怀的等等。第二,局部品味,抓住关键词句。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表达情意的关键字。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出的思
32、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第三,整体把握,注重尾句(尾联)读一首诗,如不从整体上把握其意境,是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意的。尾句(尾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鉴赏古诗时特别注意尾句(尾联),仔细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情绪。第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注意诗句的隐含信息。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含蓄,有的明说是这,实指是那,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外一个意思。有的交代写作背景、目的,这虽属诗外的补充说明,但对诗歌旨意的把握非常重要。第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由己推人,分析形象。诗歌的一个特点在于想象和联想。诗人写诗的时候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和联想的,鉴赏诗歌也应充分发挥自已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33、可以联系诗人本身,想象诗人创作时的心情、感受、处境(环境),也可联系自已个人的生活体验,由已推人,分析形象。第六,熟悉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了解并熟练运用鉴赏术语。第七,要规范答题。炼字题,一般是先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然后解释它在诗句中的意思,最后点出该字的作用和创造的感情;意境题,一般是先描绘图景,再概括氛围,最后分析感情;诗评题,一般是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多数是肯定的),然后是针对诗词本身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是做出揭示性归纳总结;技巧题,一般是先总述技巧名称,再针对诗词具体阐述分析,最后明确感情、认识,针对技巧做出概要总结,点题。文学文阅读试题展示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
34、,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评分细则权威解读第19题,参考答案中的“生活经历”,即题干中“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相应内容见文章第一自然段);参考答案中的“人生的孤绝境界”,相应内容见文章第二、第三自然段。原文为“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
35、和“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建议分两部分去判断答案的正或误。答作“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答作“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亲切感人”“能引起共鸣”等也算对)给2分,只答“行文自然”等给1分;答作“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若答作“埋下伏笔”“留下悬念”或“引起下文”“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也算对)给2分,只答“为下文做铺垫”给1分。第20题,题干中所说第一段出现的“荒野无灯”,在原文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作荒野无灯”。按参考答案前后两部分分别给分,每一部分得分制均为2分,考生多抄了原文,只要包含了参考答案中的内容即可;若考生用自
36、己的话概括,只要与原文或参考答案内容相吻合,也算对,概括错误不给分。第21题,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的文字全部是出自出题者提炼撰写的,与原文不相对应,既然它指示“意思对即可”,我们就应该首先对原文准确理解和把握。原文“我不会怕冷”的“冷”,正确理解应知人生所处环境恶劣,其中又包括实际环境(困难、艰苦、际遇)的“冷”和真情尽无的“冷”;原文“怕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之“灯”,除指人间真情之灯,更应指“能自我救赎的灵魂”“高洁的内心世界”或“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持”等品德在内的“灯”,以上内容又或可以用原文中“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称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概括之。将所赋
37、分值5分,分为2+3:谈出了对“冷”的正确理解给2分;谈出了对“灯”的正确理解给3分;只谈外在的“灯”给2分;只谈内在的“灯”给3分;内外都谈到的仍给3分。各点中谈得不全面,酌情扣分。第22题,以上是答案要点。参考答案对题干中的三问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只对应了前两点,缺少对第三点的对应。能够联系原文,扣住要点,3分;言之成理,2分。不联系原文内容,出现常识性错误,酌情扣分。参考答案对原文中所述逆境中所采取的方式是否定的态度,所谈的人生态度等也非常原则正面,但这不应视为该题惟一答案。考生若答持肯定或中立态度,只要解释言之成理(如时间宣泄、消
38、沉或为求得帮助和理解去寻找朋友、诉说痛苦等)也可。将所赋分值5分,分为1+2+2:有表态给1分;联系原文谈看法给2分;联系个人谈假设给2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后两点可以综合把握给分。温馨提示文学作品阅读,不会出现阅读障碍,往往粗略地读上一遍,便能知晓文章的大致意思。那么,可在此基础上,先根据文题来思考写作的对象、范围、内容、态度和作者的思想倾向,然后透过文章的抒情句、议论句,特别是抒情性的议论句和议论性的抒情句来归纳总结文章的主旨,然后再思考文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这个主旨的。这是文学作品阅读思考的基本点。第一,对于分析语句、段略等的好处、作用的题目,在解答时,一般都从两大角度来思考:一
39、是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统领全篇、提摄全文的作用,铺垫、渲染、烘托的作用,对照、类比、线索的作用等;二是内容上有突出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有画龙点睛、强调中心的作用,揭示并深化主题的作用等。这是答题的关注点。第19题显然是谈结构上的作用。第二,对于理解词语含义和语句含义的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找准它所在的位置,分析它与前后语句和前后文意的关系,然后分析此句本身的组成要素、结构和重心,搞清楚该句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从而确定表达的重心和方向。20和21题即如此。第三,对于开放式的探究性题目,在解答时,不能脱离原文来谈,所有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是直接针对原文中的某方面来谈,或是
40、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像第12题,就不能脱离题干或者说原文所及重心内容来独立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所处的环境。参考答案 19.(4分)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4分)20.(4分)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2分)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考无助的心境。(2分)21.(5分)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22.(5分)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心态,更重要的
41、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阅卷启示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首先要考虑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要把握好文章所塑造的形象,必须整体把握全文,从对形象的描述、烘托、铺垫、抒情、议论以及揭示等方面进行鉴赏,要做到对形象的内容进行揭示,对抽象的内容进行阐释,对具体的内容进行概括,对抒情、议论、揭示的内容进行摘取,然后用概述性或评述性甚或揭示性的语言表达出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还要考虑文章是怎样塑造形象的。鉴赏时,要抓住文章对形象的刻画、描绘、渲染、烘托、铺垫等等的段落,透过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分析其着眼点和落脚点,由形化神,探究其内在的含义和用意,需要通过分
42、析综合揭示这个形象在文中的地位及其社会意义。二、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首先必须从字词句本身入手,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横向纵向比较,鉴赏字词运用的传神之处、艺术感染力,或者通过句式的特点和作用,结合语体色彩来挖掘语句如此表达的原因和用意,探讨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像清新、平淡、自然、明快、绚丽、含蓄、诙谐、庄重、通俗晓畅、生动形象、简练准确等等。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还必须要结合语境考虑修辞格的运用,体会修辞格的运用所产生的音韵美、形式美和内在涵养的美。同时,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含蓄,不可望文生义,肤浅从事,要注意透过文字的表层意思,洞察作者在文中所赋予的特殊含义,揣摩它的
43、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鉴赏时,不能脱离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感情的需要,因为语言毕竟只是载体,单独的语言形式,即使很美,也没有多大的生命力。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首先要知晓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和术语,尽量借助这些知识、用术语进行鉴赏;其次要明白它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考题往往从作品的表达方式、选材剪裁特点、表现手法的运用、结构安排的技巧等方面进行设题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要特别注重技巧运用的效果和作用。【附】1.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第一,作品构成要素有主题、题材、构思等;第二,表达方式是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第三,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夸张、借代、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
44、;第四,艺术技巧主要指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用典、抑扬比兴、前后照应、烘托映衬、铺垫伏笔、联想想像、主次详略等;第五,叙述方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第六,描写方式有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第七,抒情方式主要指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第八,议论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2.表达技巧的主要作用。人称的作用: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生动真实感;运用第二人称,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运用第
45、三人称,能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方式的作用:顺序,思路清楚,眉目清晰,符合常理;倒叙,往往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是对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补叙,能对上文或下文未涉及的内容加以补充解释或作某些交代,让读者从更多的侧面来了解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之外的内容。景物(环境、场面)描写的一般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暗示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为典型人物创设典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身份、性格、心理、精神面貌等,增强生活实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主题
46、或结局;深化主题,使文章含蓄深远。修辞格的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色彩鲜明生动、描写形象,给人以亲切感、表意丰富,引人联想和想像;借代,突出形象、彰显特点、揭示本质,给人启示,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夸张,可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深刻表现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凝练集中、概括力强;排比,语势增强,感情浓烈;设问,主要是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反问,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力量,激发读者感情,印象深刻。艺术技巧的作用:象征,可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衬托渲染,可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铺垫伏笔,
47、层层推进,层层设疑,跌宕生姿,引人入胜;联想和想像,可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在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用典,可增加文采,增添韵味,引人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能给人想像的空间,使结构更紧凑,形象更鲜明。2007年山东高考作文阅卷报告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语文教研室高级教师 张凤山(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考语文命题研究课题组特邀命题人、研究员)电话:05388565643(办) 13605484352(手机新号码)邮编:271000 电邮:taishanhongxing作文题历来是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2007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作为新高考的重要窗口,应当最能体现新课程的性质和基
48、本理念。特别是山东省的作文试题犹似唐诗一般,简洁而富有意境,诗意般的话题给考生带来了极大的写作热情。真情挚意的表达,畅所欲言的表白,丰富多彩的生活,五彩缤纷的感悟,意邃境幽的思索等等,让我们真正看到了现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请让我们以欣赏的眼光来关注2007年山东高考作文试题。【作文题目】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题目剖解】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没有为考生提供任何材料,直接要求考生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进行写作,这样就避免了以往高考作文情境设置繁琐复杂的弊端,大大降低了对考生思维的限制,为考生提供了更为自
49、由、更为开放的写作空间,从而更有利于展示考生写作的实际水平,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对考生而言,“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话题并不难把握,只要能够扣住话题所规定的“时间”和“记忆”的关系布局谋篇,就不会出现偏离题意的现象。“记忆”是每个人的正常思维活动,考生决不会因为涉世未深、阅历尚浅而无话可说,所以这个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但要写出好文章,立意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文章立意的高下,主要取决于对“记忆”内涵的理解。这里的“记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忆,而是那些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中,心灵受到撞击后留下的深深烙印。这些“记忆”,留给我们的内心感觉或宏大,或涓细;有的喜悦,
50、有的痛苦;有时是一种强烈的震撼,有时是美的陶冶,有时则是深深的启迪。对任何人来说,这种在内心深处引发的丰富情感和震撼,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会历久弥新,永不磨灭。在选材和立意方面,这么多的角度,这样大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多种类型考生的写作需要,对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非常有利。它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的材料积累,能够较充分地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而且还涉及到审美、智慧、情操、人格、价值体系建构等诸多方面,对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较高的要求。这既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充分体现,也必将对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情操的形成产生积极
51、影响。【题目定位】山东省高考作文的话题是“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是个很形象的说法。这个话题是由“时间”“记忆”“风化”和“不会”几个要素来构成的,其核心在“记忆”,其他的要素与“记忆”发生关系才有意义和价值。那么,什么是“记忆”呢?记忆,即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包括人物、事件、话语或者物体(建筑物、纪念品);这还不够清楚,这只是载体,它的后面还包含了价值和意义。这价值和意义就是记忆的丰富内涵,比如说亲情类(骨肉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同学之情、恋人之情等等),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物象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雕塑、艺术、建筑、文物、遗产),给人思考、方向、支撑等等;经历类(历史记忆、灾
52、难记忆、战争记忆、过失过错的记忆、灯火中的记忆等等),给我们启示,使我们反省,如此等等。那么,什么是“风化”呢?风化,是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的破坏等作用,地壳表面和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受到破坏或发生变化。这里所讲的风化,是个比喻的说法,指磨蚀、淡化的意思,亦即受到某些方面的影响而改变已有的想法和认识。那么,什么是“时间”呢?时间是个过程,它不需要写得那么准确、具体和细致,但必须直接或间接地挑明或者说涉及到,因为它在话题中处于主语的地位,它与记忆有很重要的关系,是记忆的一个关键条件,对记忆发生双向的作用,使之淡化(或者说风化),直至消失;或者使之变深、变明、变强(或者说不会风化),对
53、过去进行梳理、辨明、升华。对于“不会”这个词语,大家更应重视,它在这个话题中决定着句子的走向,决定着“记忆”的性质和对“记忆”的认知、态度、思想、理念,应该透过“不会”这个关键词,理出“记忆”的内涵和底蕴、意义和价值,从而使“记忆”成为永远留存心间的合乎情理和法理的不可动摇的理由,挖掘记忆深处的东西。因此,这个主谓结构的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其关键点在“不会风化”上,而这“不会”是非常肯定的意思,绝非“不应该忘记”“不要忘记”“将不会忘记”等意思,更非“应该记住”“要记住”“一定会记住”等意思。【审题立意】立意是文章的心脏,也是文章的大脑中枢,它决定着一篇文章的优劣,因此,它是评判一篇文
54、章优劣的第一着眼点和第一落脚点。“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话题,充满诗情画意,审题难度特别小,且给了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只是需要化形象为抽象,但在立意上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首先得考虑“记忆”什么,从而确立“记忆”的内涵以及它的意义等等。从这个话题来看,记忆的内容可以是风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经历,更可以是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意识、理念,等等;记忆的感情,可以是痛苦的记忆,也可以是快乐的记忆,更可以是疑惑、探索、思考、评价或领悟的记忆,等等;记忆的类型可以是个人记忆,也可以是民族记忆,更可以是人类记忆。其次得探究“记忆”为什么不会“风化”,从而确认“记忆”的性质以及它的价值等等。从这个话题
55、来看,不会风化的记忆的应该是恢宏阔大的记忆、铭刻历史的记忆、时代民族的记忆、热点焦点的记忆、光荣耻辱的记忆、爱恨情仇的记忆、冷暖风花的记忆、理想拼搏的记忆、思索开拓的记忆、影响思想与人生的记忆,等等。恢宏阔大的记忆因为能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谁能不记?微小平素的记忆因为能打动人心,温暖情怀,谁能失忆?因此,不能只是写哪些东西多么多么难忘,而应着重写明为什么某事某物不会被时间风化,为什么这些事物那么那么值得记忆。重点思索“为什么”是文章立意的基石,是打造文章品牌的绝招,是加厚文章底蕴的砝码,是提升文章品位的标尺。切记!切记!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的写作,其立意中的“切合题意”,中心突出
56、,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对记忆的内涵揭示深刻,是指在时间的推移或者变换中,叙述了记忆的内容(一个人或几个人、一件或几件、一个物体或几个物体、一段经历或几段经历),事件的中心相互联系,中心突出,并交代了为什么要将其组合到一起,能说明自己对“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话题的认识和态度,而且明确、深刻地揭示了内涵,意义和价值较深远;其立意中的“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对记忆有一定分析揭示,是指在时间推移或变换的条件下,始终围绕“记忆”展开,但展示的关系不清和内涵揭示不够或很浅;其立意中的“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感情基本真实,内容相对单薄,对记忆没有分析,罗列材料,意思凌乱,是
57、指客观叙述很多,把往事(甚至写明了几月几号,一中一外)的罗列当成记忆,且谁的记忆不清晰(我?我的童年?国家?民族?),记忆的主体不鲜明,不能形成一个中心;其立意中的“偏离题意”,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没有什么实际内容,感情虚假,基本不涉及记忆,更无从谈及不会风化,是指离开记忆谈时间(如要珍惜时间),谈和谐社会、道德建设,要记住“八荣八耻”,应该记忆(这种“不要忘记”“不应该忘记”内容的,在三类以下打分,即30多分),或者谈什么是记忆、怎样记忆,而不涉及“事件”及“不会风化”之意。今年的高考作文要求多了一项,即“文体特征鲜明”,面对这个独立的要求,就需要多加思考。这个要求意味着,写什么像什么,决
58、不能写成“四不像”,不伦不类。“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话题,比较适合写记叙文(包括散文和书信体),不太适合写议论文。很多考生选择了比较容易驾驭的记叙文体来写这篇作文,但是往往半记半议,非常乱,文体特征不明显。(今年记叙文体的张扬,打破了多年来对议论文青睐有加的作文格局,使记叙文和散文竞相争艳起来,这确实是件大好事。)至于发展等级,主要是考虑“有文采”(善于思考和想象的)和“有创新”(指议论深刻,有内涵揭示的)两个方面。【样卷解读】1号卷(15+15+12=42分),整体是记忆,如十年寒窗、贝多芬、毛泽东,但材料松散,中心不够明确,内含揭示不够,缺乏文采。2号卷(14+14+10=38分),属
59、个人记忆的亲情,情真意切,结构完整条理,但内容单薄,语言有问题,不成熟。3号卷(16+15+15=46分),属于宏大记忆,如在历史砖缝中邂逅孔子、屈原、微尘,贯穿起来,是民族记忆,有文采,但结构有问题,有错别字。4号卷(18+19+18=55分),好作文,揭示了内涵。5号卷(16+16+14=46分),罗列材料,内在线索不清,语言空洞。6号卷(14+12+10=36分),材料罗列,结尾未扣主题,语言不成熟。7号卷(11+12+9=32分),一直围绕时间但未讲清时间与记忆的关系,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错了。8号卷(17+17+14=48分),属于个人记忆,有真情,语言简洁有点流畅,但对内在关系挖掘
60、不够。(注意:文章感情往往真挚,看材料是否饱满,重点是否突出,看对记忆内涵的品味、挖掘是否高。)9号卷(19+16+20=50分),采用书信体形式,是篇好作文,把人物感情展示出来,有生活细节,构思巧妙,语言好,但没有祝颂语,没有时间,文体有点问题。10号卷(13+15+12=40分),语言不错,只是面很宽,前后有呼应,但是记忆的历史,采用放映机放映形式,放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很恰当。11号卷(6+9+0=15分),最低分,表达的意思是真的会使记忆风化吗?采用甲方说时间会使记忆风化,一方则说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然后,提出:那么朋友你认为呢?没有自己的立意。(像采用甲方、乙方的形式写成的,没有自我的
61、,在四类考虑)12号卷(11+11+6=28分),偏向了时间,整体上看没丰满材料,无正确的立意。13号卷(18+18+18=54分),细节描写尤佳,形容词、动词运用精彩,扣住了记忆,人物背后的感情真挚,前后照应,构思好。14号卷(16+15+15=46分),属于宏大记忆,以黄河为主体立意,有特色,符合题意,语言不太成熟。15号卷(16+15+12=43分),属于宏大记忆,涉及盛唐、鸦片之类,语言有些问题,叙述后无明确揭示,挖掘不够,过渡不好。注意:结尾部分的结束处理材料很重要。16号卷(20+18+19=57分),属于宏大记事,“河水的冲刷比喻时间”“如果是何等”用得好,揭示得好,想象联想得好
62、。17号卷(15+15+1545分),属于宏大记忆,“非典”、98年洪水等,但是语言一般,材料过渡及最后的挖掘不明确,未明确挖掘和揭示。18号卷(18+18+18=54分),立意高,语言好,强化了非客观的记忆所在,揭示的价值意义强,为什么谈得好,能有拓展,对话题的理解深刻。19号卷(20+19+19=58分),属于历史记忆,以历史上的文人为载体,揭示了深远的意义,表达出了选用此材料的价值所在,深刻透彻,文章中心特别集中明确,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创构,层次清晰自然,过渡鲜明紧凑,语言富有内涵,丰富有韵致。20号卷(12+15+12=39分),属于个人记忆,语言比第一篇成熟一点,叙述完整,但立意
63、及内在挖掘不够。2007高考优秀作文展示印烙的草原山东一考生苍茫的风吹过草原,把藏红花吹残,晓风残月的美好,总是那么得让人留恋题记曾经到过草原,风肆意地吹,野花的颜色是描绘不出来的,谁都无法形容的一种美,当羊群渐次逼近时,你才体会到那是多么奇妙,人和草地浑然天成为一体,渐渐地,天气渐冷,进入寒风的滚卷藏北,神圣而隐没的草原,肥美的草,夹杂着牛羊粪便的气息,让初到草原的人们感到无限的亲切。是啊,这里有高高的蓝天,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有淳朴的牧民,这里有古象雄国的遗址。梦幻迷离,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让我痴狂;年代久远,永不褪色的远古岩画让我深深的迷恋,不仅爱上草原,爱上原本似乎不属于我的天堂。当洁
64、白的哈达戴上颈项时,心里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虔诚,是这里的神灵感化了我,还是藏北特有的气息熏染了我,我不得而知。英雄格萨尔王的足迹及故事遍布藏北,玛尼堆,经幡、古塔随处可见,为苍茫的大草原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而著名的唐蕃古道贯穿南北,传播了西域的文化,沟通了朝情。不禁为藏北呐喊,你的纯净,你的清澈,你的丝毫不掺杂杂质的天空,你的清脆的驼铃暗哑,你的时而漠漠黄沙,你的顷刻昏天黑地。此时此刻,都是那么的美,传神的幻灭在我记忆还未消亡的时候已经产生深深的烙印。犹如那藏红花的红,缤纷的风马旗一样,在记忆的车轮下永不凋零。时别多年了,转眼间,恍若隔世,纵有斗转星移之时光逆转,也无法再回到藏北,那些神秘华
65、丽昂贵的藏袍依然是那么的夺目,让我犹如回到那个纯净的年代,睁着一双没有世俗纷争的眼睛看世界的美好,从而刻画这深深的烙印。不觉间,十年已过,青鸟归去来兮,送走了多少亲离,又等开了多少繁花。不觉间,十年已过,青丝渐长之时,从年幼迈向年长,从成熟跨越无知。不觉间,十年已过,这里的红花开了又败,熟悉的风景看了千年,依旧找寻不到当初的飘荡。这些的不觉,贯穿了我的所谓童年,淡淡的忧伤爬上孩提的眉眼,浓浓的刻骨情怀烙印在藏北的草原。始终是忘不了,终究是愈演愈烈,犹如熊熊烈火经久不息。还是记住了牧民们古老的牦牛帐篷,多么温暖,多么熟悉,隐约会闻到那独有的味道。就像深夜的油灯,就在灯捻儿快要被淹没的时候,心里的
66、急切,也或许是安稳,总之伴着焦灼祈祷希望。闲暇时会翻开杂志,总会看到或多或少的关于草原的信息,每每这时,藏北的一草一木,一牛一马,一驼铃一岩画,都是历历在目,深深铭记。才明白,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记忆始终存在于潜意识里,无终无止。我爱着藏北,我用心去浇灌心中的藏北之花,让它长得更茁壮,开出永不凋零的花,花枯花荣只在转瞬间,即便遗忘,在来年仍会萌芽。那扎花的顽强让我钦佩,也只有它配在藏北生存,被牧民们拥戴至今。我想着藏北,我想着洁白的哈达是否会再次带戴在我的颈项上,是否有人会为它歌唱,是否会鼓起久违的掌声,掌声响彻在藏北明亮的上空,环绕着星罗棋布的湖泊,阳光亮而刺眼,照射在湖泊上,犹如一道屏障,
67、隔出一个世外桃源,一个人间仙境,让我久久地沉醉。我始终念着藏北,念着那里的雪山的幽深,无人区的寂静。曾听过寂静之声,有鸟儿的叽喳,有湖泊的明亮,有清晨露珠掉进小虫子嘴里的碰撞声,有蝴蝶振翅的细微声。藏北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所以喜欢,只为那份宁静。一生中,有好多事情该忘记,有好多记忆忘不了,有好多像匆匆的过客、剪不断的风筝,也有好多像浓浓亲情、割舍不了的爱。藏北给我的,教会我的,奉献给我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原始的尊重,对大自然的锤炼萌发的敬意,对往后时光的珍惜和收藏。蓝天下马儿在奔跑,风也变得和煦,藏红花依然开得鲜艳,唯独少了伊人,在夜徘徊后记干瘪低俗无病呻吟 故弄玄虚弄巧成拙2007年全国高考
68、山东“作文现象”大写意之一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语文教研室高级教师 张凤山(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考语文命题研究课题组特邀命题人、研究员)电话:05388565643(办) 13605484352(手机新号码)邮编:271000 电邮:taishanhongxing2007年全国高考的阅卷工作已经结束,笔者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新课标实施以来首次高考语文作文的阅卷工作,感触颇深。本文只就考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进行写意,以期来年考生勿重蹈覆辙。2007年全国高考山东省的作文试题(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犹似唐诗
69、一般,简洁而富有意境,诗意般的话题给考生带来了极大的写作热情。真情挚意的表达,畅所欲言的表白,丰富多彩的生活,五彩缤纷的感悟,等等,让我们真正看到了现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然而,这篇作文,也让他们的写作弱点干瘪低俗、无病呻吟、故弄玄虚、弄巧成拙等等现象暴露无遗。下面就此谈一谈笔者的阅卷感受。“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话题,比较适合写记叙文和散文,不太适合写议论文,从而打破了多年来对议论文青睐有加的作文格局,使记叙文和散文竞相争艳起来,这确实是件大好事。在“文体特征鲜明”这样一个独立而又重点强调的写作“要求”下,很多考生选择了比较容易驾驭的记叙文体来写这篇作文,但是在写作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一
70、、干瘪低俗、无病呻吟的现象特别明显。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写作的内容比较单调,不够丰富、深刻,叙事往往是比较单一的一件事,不会使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只是平板地叙述,缺乏生动感人的细节,不会运用细节描写等描写手段,文章缺乏文采,更谈不上丰富深刻,创新更无从谈及;同时写的事情往往都是家长送自己到幼儿园上学、家长给自己送饭之类的事情,还有的是写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习阶段背诵功力的,难以让人去回味,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会感动读者呢,在表达上连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不如,真是低俗到了极点。特别是恋情文章,比比皆是,很多考生写了初中和高中的恋情,有的甚至还很周密地围绕着一块橡皮的得失来展开恋爱情节、讲述恋爱故事
71、,有的倒是描写生动、细致逼真,但是读来令人作呕。如果把这个作为对“感情真挚”的内涵的理解,那就错了。这是不符合中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是中学生应该避讳的,却拿来进行宣扬,使阅卷老师对现代中学生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产生了质疑几年中学白上了。这种文章当然是要被打入冷宫的。选材、剪裁、构思过程中,考生不能够从生活出发,而是在编造一些所谓的立意高深的事件,出现了大量的“灾难家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真是惨不忍睹、耳闻)、“残疾家庭”(妻离子散,情破家亡,真是环境典型、人物典型)、“器官无私奉献者”(在医院里自己的父母看到病人生命垂危、如此痛苦,置自己的有病之躯于不顾,不动声色地、默默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肾、肝等
72、,不留姓名,连受捐者都不知晓等等),可以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有悖事实、有悖情理的作文,使阅卷人对考生的感情真挚产生了怀疑,从而对整篇文章产生了怀疑,打分当然也就“朦胧”起来。二、故弄玄虚、弄巧成拙的现象特别明显。大概是出于在“发展等级”中的“有创新”上多争取点分数的考虑,很多考生作出了一些“超常”的举动,编造一些比较离奇的故事。如写自己是头骡子,围绕一台被称作“过去”的石磨一圈一圈地转,于是就拉着“过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不会忘记。如写小猫、小狗、小猪三者比记忆力并解释原因,小猫走街串巷、行动敏捷锻炼了极好的记忆力不会丢失自己;小狗也比较自由,经常跟主人出行记忆力也不差;只有小猪整
73、天被圈在栏里,大门不出二门不入,记忆里最差。如写假定自己在鬼子面前,看到了鬼子如何烧、杀、抢、掠,自己的心理感受,不会忘记;如写化石的形成过程,表明自然都在铭记,等等。还有的使用比喻、乱兜圈子,让人头晕目眩。有的用大量的篇幅去写自然界随时间的迁移不会忘记,然后用一句“自然界尚且如此,作为主宰自然的人更应该如此”过渡,简单写一下人也不忘记的事结束全文。或者是先将“时间、记忆、风化”三个概念设喻成“花、鸟、虫”或“根、茎、叶”“树、花、果”“地基、砖石、砌墙”等等,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在写人的记忆有似于此,等等。使本来比较明确的意思含混晦涩起来,不仅没有起到以具体形象来喻笼统抽象的作用,恰恰适得其反。更有甚者,利用实验报告、心理学研究、药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广告设计、QQ聊天室等特殊的形式来表达“时间和记忆”的关系,等等。这种形式本身就比较乏味,用它来写常规的文章内容是很难把意思表达清楚的,更不要说是完美和深刻了。可以这么讲,这就叫做“画虎不成反类犬”,自找麻烦,作茧自缚。千万不要做这种另类的事。请来年考生以此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