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开学第一课学习方法: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分析.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53437 上传时间:2025-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学第一课学习方法: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开学第一课学习方法: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开学第一课学习方法: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开学第一课学习方法: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分析教学研究表明,要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教师首先要付出爱心,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通过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握学生心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是注重过程,讲究方法,认识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知道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要求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对解题过程和方法进行回顾和反思等,使学生会学、学好。然而,很多学生由于本身小学基础就没有打好,导致从七

2、年级开始学习数学就感觉吃力跟不上,到八、九年级一路下滑,直至厌倦弃学。从思维能力要求看,小学数学主要是四则运算和简单的识图以及简单的数据表格的知识,在思维上是简单的单向思维,进入初中后知识内容和难度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学生要具有逆向思维、整体思想、空间思维、集中和发散思维。很多学生思维能力跟不上是最直接的因素,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鉴于此,教师就要在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逐步养成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各种现存的问题,如学生在考试、练习、阅读课本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养成思考、辨别、讨论的习惯。另外,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教学手

3、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研究知识的思维过程,创造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情景和机会,多途径掌握思维方法,加强阅读指导,在概念、数学命题的教学中,掌握思维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简单,记忆掌握占据主导地位。进入初中,学习科目大幅增加,尤其面对具有抽象思维、逻辑严密的数理化科目,记忆掌握的学习方法显然已不适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这样才会愉快学习,自主探索,要教会学生善于抓住数学题意的关键点,让学生改变那种只限于结果不注意过程的思维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读、划、算、

4、写、思”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分类,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大胆质疑,并在动手操作、试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比较一题多解的不同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等。此外,复习也是学好数学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复习,要求学生学会知识纠错,引导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次作业或考试出现的错题抄在上面,先分析写出错误的原因,再把正确的答案重新做在旁边,这样就会加深印象,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对于初中生数学应用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教学

5、中要避免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多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内容,以此消除学生对数学认识的片面化、狭隘化,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足够量的训练,建立数学模型。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

6、,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

7、也在不断提高。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

8、知识和操作水平。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