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训练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选择题1.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答案:B2.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见下图)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A.交通不便 B.会子使用范围有限C.商业繁荣D.长途贸易开始出现答案:C3.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农业税非农业
2、税997年2 408.11 567.71021年2 641.23 874.01077年2 021.35 117.2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抑农政策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D4.某同学在写一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答案:A5.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
3、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B6.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川人居住的会馆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十分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就在会馆里唱戏酬神。据所学知识,这位商人所处时代可能是()A.汉代B.唐代C.宋元D.明清时期答案:D二、非选择题7.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
4、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材料二汴京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积约34平方千米,比唐长安城要小,但是人口总数却达到140万左右,密度之高非常惊人。城内有8万多名各类工匠以及2万多家商店。流传至今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材料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汴京城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3)概括材料三中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参考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长安是国际大都会;文化具有多元性。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绸之路畅通。(2)“坊”“市”界线被打破;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地点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3)现象: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