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53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君王,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积居,与时逐”,所以不列入官吏

2、,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荀卿,赵人。”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庄子者,蒙人也。”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

3、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

4、无所长。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

5、:“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1.下列关于司马迁历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指斥君王,大胆贬抑权贵,敢于歌颂“叛逆”,同情贫困弱小,其历史批判态度鲜明,思想深刻。B.司马迁以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进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发了历史的黑暗,抨击了人类的罪恶。C.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D.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的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

6、,教育同世之人。解析:A项,“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指斥君王,大胆贬抑权贵”的“直接”一词理解错误。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入世家,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之列,则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B.司马迁对于一般人,用其人之名作标题;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标题:暗示司马迁的抑扬之意。C.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对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巧妙地表明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D.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不赞成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解析:

7、A项,“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的表述有误。由“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可以看出。答案: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B.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后人对这种批判认识不同,评价不一。C.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这种歌颂叛逆的评论与当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D.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因此,史记的批判意义深远

8、,记述的严谨难免不足。解析:D项,“记述的严谨难免不足”的分析有误。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

9、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

10、。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选自战国策燕策)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东周之鄙人也鄙:庸俗,浅陋。B.臣亦不事足下矣事:从事,做事。C.期而不来期:约定时日。D.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趣:志向,目标。解析:“事”,侍奉,为做事。答案:B5.下列

11、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期,大的诸侯也称“万乘”。B.“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身无咫尺之功”,就是我最近没有功劳的意思。C.“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这段文字中的“足下”就是这种用法。D.“三王”“五霸”,指的是先秦时期的八位杰出的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解析:“咫尺”也指微小。“身无咫尺之功”的“咫尺”就是形容微小。答案:B6.下列对原

12、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小妾一样,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解析:A项,“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错,苏秦认为这些人的做法

13、“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答案:A7.导学号7938001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5分)(2)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5分)解析:“且夫”,发语词,不用翻译;“义”,从道义上讲,“一夕宿于外”,介词结构后置句;“之齐”的“之”是动词,出使。“亢”,使崇高;“乃”,竟然;“莫敢自必也”,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参考答案:(1)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2)而且我侍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

14、以后天下来侍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参考译文: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得到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

15、效命,可以吗?”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有这样的臣子,也不会来侍奉您了。”苏秦道:“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来到微弱的燕国,侍奉处境艰危的国君呢?如果臣像尾生那样守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

16、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您认为安于现状是可行的吗?那么齐国的势力就不会超出营丘,您也不能越过楚国边境,不能在边城以外去寻求发展。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侍奉您,抛开故步自封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看来我的目标,本来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人啊。”燕王说:“忠信又有什么罪过呢?”苏秦说:“您不知道。我的邻居中有个在远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来了,和她私通的人很忧虑。那妻子对他的情夫说:你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等着他呢。过了两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让侍妾捧着毒酒送

17、给她丈夫。侍妾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难以避免被赶走,于是她假装跌倒,泼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气,就用竹板打她。那侍妾这一倒,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这种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被打,这就是因为忠信反而受到罪责的人啊。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侍妾泼掉毒酒反而受罚的遭遇类似。而且我侍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侍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9题。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苏曼殊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注:苏曼殊(188

18、41918),字子谷,法号曼殊,广东香山人。“海天”句: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诗用此典,借喻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所造成的悲惨局面。玄黄,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龙战,群雄并峙,互相争夺,此喻列强侵略中国。“披发”句: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披发下大荒。”大荒,广野,极言其旷远。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解析:这是一首以“诗画”相赠的作品,可以从“海天龙战血玄黄”一句的注释和引用的“易水送别”的典故角度分析。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欲挽国家颓势于一举,反抗强敌的志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伤痛苦。9.“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两句用了什么

19、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最后两句使用的表现手法,可以从语句的内容角度分析。“易水萧萧人去也”是用荆轲的典故,“一天明月白如霜”,用霜衬明月,表现自己凄凉高洁的心境。参考答案:“易水萧萧人去也”句运用了典故,诗人借荆轲刺秦的故事,表现了自己慷慨激昂,欲挽国家颓势于一举,反抗强敌,义不受辱的悲壮精神。“一天明月白如霜”句运用了衬托,借如霜明月,营造出苍凉的意境,更衬托出英雄的凄凉心境和孤独傲世的痛苦。(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描写易水送别的场景时,“,”两句借景抒情,很好地抒发了荆轲的悲壮之情。(2)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确实是一种抓主要

20、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3)论语中说“,”,表现了高尚的品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答案:(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乙选考题请从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秋风桐槐说项羽梁衡去年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泽湖畔继续我的寻访古树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来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

21、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

22、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

23、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

24、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了这个人物。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站在项羽城里,我

25、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一棵古树就是一种文化的标志,为我们留存着那个时代的风云。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前去凭吊青桐和古槐,不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树生长的年龄足够长,更因为这两棵树寄托着作者对项羽的敬仰之情。B.文中的青桐树虽然已历经千载,但是依然青春勃发,翠绿挺拔,完全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还是当年的样子,真是天地间的奇迹。C.司马迁以热情的笔触刻画了

26、一个失败的英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的这种矛盾的态度也令后人对项羽褒贬不一。D.虽然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并历经风霜雷电的考验,但是那棵古槐依然挺立着。作者以树喻人,令读者从中领略项羽的风采。E.文章结尾一段,一方面照应文章的题目“桐槐”“项羽”,另一方面收束全文,点明梧桐、古槐与项羽的亲密关系。解析:B项,“还是当年的样子”表述错误,从文中第二段中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可以推断出。C项,“矛盾的态度也令后人对项羽褒贬不一”表述错误。E项,“与项羽的亲密关系”表述不恰当,应改为“是项羽的精神风貌的象征”。答案:AD(2)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27、)解析:此题考查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要从所写的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从内容看,是寻访项羽故里的原因,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参考答案:交代了作者寻访项羽故里的原因;引出下文着重要写的青桐和古槐,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导学号79380016作者是如何来写项羽故里的青桐树的?请概括分析。(6分)解析:解答此题,要重点通读第二段的有关内容。这段文字,大致可以分成三层,先写这个青桐与项羽的关系,是因项羽的胞衣而繁茂的,与项羽有着“血缘”的联系,增加了青桐的神秘感,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写青桐九代的延续,隐喻项羽精神的历代相传;最后描写了这棵青桐历经磨难和岁月的洗礼而蓬勃的景象,显示了项羽人格魅

28、力的历久弥新。能从这三个层面分析即可。参考答案:先由一个传说写起,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感。再通过写古桐的长寿秘诀,来隐喻项羽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的精神,世代相传。最后采用拟人的手法,细致描绘了当今的青桐树翠绿而蓬勃的景象,以此来告诉读者,在当今社会,项羽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光辉,依然在闪烁。(4)文中说,项羽“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那么镜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分条概括。(8分)解析:解答此题,要重点研读文中的第三段。这段文字从两个大的方面评价了项羽的人性缺点和人格魅力。概括时可以将这两个大的方面再作具体的切分,力求准确全面的概括。参考答案:有责任,有担当;勇敢刚烈,纯朴真实;轻生死,知耻辱,重人

29、格;具有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学而无恒,不肯读书;性格残忍,坑杀俘虏;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个人英雄主义,陶醉于自己的武功。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一钵了却谁的浮生闫荣霞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

30、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夏丏尊题小梅花屋图)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

31、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

32、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荧火。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

33、是如此的谦卑。”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相关链接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

34、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其人生炫美的赞颂和平寂的哀伤。B.“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是对弘一书法风格的精准评价,意思是他的书法创作,清逸的线条泯灭了锋芒,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35、。C.弘一晚年的出家既是赵朴初所说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更是为了传经授禅,普度众生。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的三天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E.文章题目是“一钵了却谁的浮生”,结尾又说“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一问一答,首尾照应。其中“一钵”指佛门清净清贫的生活,“浮生”指世俗生活,旨在告诉人们是佛门的生活使弘一舍弃了尘世的一切牵挂,使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解析:A项,“表达了对其人生炫美的赞颂和平寂的哀伤”的说法错,应该是人生由绚烂归于平寂;C项,“既是赵朴初所说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的说法错,

36、原文是说“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D项,“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的说法是无中生有。答案:BE(2)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6分)解析:解答此题,要根据文本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文本第一、二段写的是弘一进入佛门前的事,文本第三、四段写了弘一入佛门后的事。参考答案:入佛门前:才华横溢并且外露;交际甚广,生活清闲雅致。入佛门后:与世隔绝,无己无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解析:回答本题,既要根据文本中引用这些诗和言论时所写内容进行分析,还要结合

37、引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文本第二段引用他的送别诗,是在开头第一段写了他的才华之后,可见此处引用是为了证明他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文本第五、九、十等段引用若干名人对弘一大师的评论,则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从侧面突出了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参考答案: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侧面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

38、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人生选择的看法。(8分)解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回答本题时可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但最好根据文本观点作答。无论选择何种观点,都要观点鲜明,有论有据,言之成理。参考答案:我认为,李叔同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是因为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独立的人格。他博学精艺,初始华丽,已经达到人生的很高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正如丰子恺所言,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他之所以刳骨剔肉,抛妻别子,是因为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他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

39、守,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李叔同以一钵了却浮生,粗钵里盛满自由,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当年我逃难至此,要不是你,我差点儿就没命了,以后但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就是,也在所不辞。(2)他们两个人在战场上可是一起的好兄弟,哪里会为了这么点儿小事就闹意气呢?你尽管放心吧。(3)在驱逐外侮、走向共和的过程中,既有的英雄豪杰,也有贪生怕死的懦夫小人,我们鄙视后者,而敬仰前者。A.出生入死舍生忘死赴汤蹈火B.赴汤蹈火出生入死舍生忘死C.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出生入死D.

40、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出生入死解析:“赴汤蹈火”,有决心的意思;“出生入死”,侧重的是过程;“舍生忘死”,体现的是不怕危险。答案:B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美国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的大厅里出现了一个一万平方米的人造海滩,设计师说,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探索周围的世界并与环境产生新的互动。B.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日本并没有遭到过真正的外来侵略,也几乎没有发生过全国范围的内战,这无疑有利于企业在长期内平稳持续地发展并生存。C.欧盟正考虑出台一项保护地标建筑知识产权的修正案,若未经过版权所有者许可就发表有关地标建筑的照片,或将面临监禁甚至巨额罚款。D.通过移动购物、移动支付、移动理

41、财等行为,网商银行已经在农村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手机购物的农村网民占比高达64.2%。解析:A项,“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删除“的目的”或“为了”。B项,“发展并生存”语序不当,应改为“生存并发展”。C项,“监禁甚至巨额罚款”递进关系语序不当,句末缺少中心语,应加上“的处罚”。答案:D15.填入下面语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牲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插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A.汉闽越王无诸,

42、他与刘邦同时代,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B.在九月九日,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曾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C.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D.也在九月九日,汉闽越王无诸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他与刘邦同时代解析:注意陈述的对象和前后文的衔接关系。答案:C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网络热词则是互联网时代最普遍的副产品。与以往不同,“来得快,去得更快”成为网络热词的集体宿命。“从前阅文章,后来读段子,现在看热词。”一位资深媒体人如此概括人们

43、记录社会事件方式的变迁。流行文化,“词时代”正乘着互联网有力的双翼开始自己的新纪元。当我们说起某起事件与人物时,脑中第一反应,不再是翔实的过程或概括性的新闻标题,而是标记性热词。现在衡量一起社会事件、一档节目、一个名人,到底火不火,。解析:第处根据“来得快,去得更快成为网络热词的集体宿命”一句可以推知;第处需要结合上文的“从前阅文章,后来读段子,现在看热词”和下文“词时代正乘着互联网有力的双翼开始自己的新纪元”两句归纳而成;第处根据前面几句内容推断出衡量的标准。答案示例:网络热词的更替速度令人眼花缭乱正在经历从文到段再到词的改变有无相关的网络热词成了硬指标17.下面是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

44、会会徽,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说明:唐山号称“凤凰城”。(6分)解析:对这个徽标的解读,要注意先从整体把握,然后再进行细节揣摩。从整体上看,徽标是由“T”和“S”构成的一只昂首挺立的凤凰(或孔雀)形象,“T”“S”是举办地唐山的缩写,凤凰是美好的象征;凤凰的尾巴是环绕的缤纷多彩的花朵,象征了园艺事业的蓬勃生机。符合这个意思即可。参考答案:会徽以一只昂首挺立的凤为主体形象,表达了“时逢盛世,有凤来仪”的美好寓意;“凤头”与“凤身”又变形为“T”和“S”,将凤的精神与唐山的概念紧密相连;“凤”环绕在花蕾之中,传达出园艺事业锦簇缤纷的景象。

45、六、写作(60分)18.(2015江苏高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写作提示:本次材料的核心词是“智慧”,题目中没有出现与“智慧”形成关系的概念或事物,审题时,只要以“智慧”为核心,就算“切题”了。可是,“智慧”这个概念,却颇有难度,不易把握。对“智慧”的理解有宽泛的、有具体的,有宏大的、有细微的那么多的“智慧”事例,给了考生想象的空间。考生可以从“成功案例”中挖掘“智慧”:可以从科学家、哲人、艺术家的故事中发掘“智慧”,可以写一则有关“智慧”的故事,一个有“智慧”

46、的人,一种“智慧”的精神境界。总之要写出“智慧”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例文:智者若树春花的智慧在于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的智慧在于蛰伏地底十七年,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烈火的淬炼,于是有了脱胎换骨,涅槃重生而树的智慧,却远不止如此。智者,若“树”。“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崇高的理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树的智慧在于志存高远。人生不应当只有苟且与当下,还应有诗和远方。只有心存“远方”,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不至于像失了罗盘的水手。有了目标与方向,我们才能更好地到达终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下了这样志向的周恩来未曾彷徨,引领着中国走向富强。

47、“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坚定的志向使他在核领域一往无前智慧的大树向着远方,于是它有了目标和动力。智者若树,志存高远。“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要先“舍”而后“得”,树的智慧在于舍得。如果大树吝啬自己甜美的果实,不肯分给鸟兽,那么它永远不能到达远方去看这世界。就像壁虎,如果在危急关头它不舍得自己的尾巴,便无法得到自由与新生。而沙砾,因为懂得放弃自己的棱角、舍弃暂时的光明,才得以于蚌壳中蜕变为珍珠。智慧的大树懂得舍弃,于是它的种子随飞禽、走兽们来到了世界各地。智者若树,懂得舍弃。“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树的智慧在于变通。然而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知变通,只知愚蠢地一条胡同

48、走到底。就像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要求他们考高分数、读好大学。于是易中天先生批评道:龙,怪兽也;器,器材也;材,木材也。现在的家长让孩子成为怪兽、器材、木材,就是不成人。这么说也许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把“高分数、好大学”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确实有些病态。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成为你自己,因为别的都有人做了。我们不必将自己禁锢在一条模仿他人的路上,而应绽放自己的芬芳,成为最好的自己。智慧的树虽然没有翅膀飞翔,没有脚奔跑,但它知道变通,同样到达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智者若树,知道变通。就连三毛也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张扬。”树的智慧可让我们仔细品,然后便有思维的礼花在脑海中绽放。点评:此文开篇提出“智者,若树”。主体部分用了并列式结构,三段的开头又都用名言引起,颇具特色。主体部分三段运用了丰富的例证,论述深刻,内容丰满。在文末借三毛的话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张扬。”这是树另外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