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表格反映出()年份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187028.05.8188024.95.5189020.25.70.3190021.54.70.7191014.74.31.5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解析:从机械进口数量的增加上,可排除A项;“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都属于列强商品输出的范畴,由此可排除B项
2、;棉布进口数量呈减少趋势,反映不出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没落,由此可排除D项。答案:C2.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苦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解析: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他们只是为数极少的人,与题干材料中的“一群志趣相投者”不符,可排除A项。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都在学习西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学说,与“支离破碎”
3、不符。答案:B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实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解析:材料反映了钱穆先生主张国外政治制度要与本国传统真正结合才能发生作用,A、B两项与西方政治制度无关,D项侧重于思想文化。答案:C4.“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
4、将该看法初步付诸实践的原因之一是()A.鸦片战争的失败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C.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学习西方的“电线机器轮船”,这说明该时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属于电气时代,符合这一时期信息的为C、D两项。材料“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反映了要求改变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这属于政治改革的内容,将政治改革初步付诸实践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变法。故选C项。答案:C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A.培养维新人才B.创办新式学校C.改革科举制度D.
5、改革政治体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意为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就必须实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答案:D6.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办轻工业。如在生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A7.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
6、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斗争B.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解析:从材料中的“勿去旧衙门”“勿黜革旧大臣”可以看出维新派对封建顽固势力作出了妥协。答案:B8.某班同学在对戊戌变法进行研究学习时,绘制了下面的一幅图画,该画最好命名为()A.戊戌政变B.志士悲歌C.晚清丧钟D.君子之度解析:题干中的图画再现了变法志士谭嗣同慷慨赴死以警醒国人的场面。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无力回天”的感叹,又表现出这一派别在封建势力的镇压面前无可奈
7、何。综合上述分析,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答案:B9.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材料中“三次现代化努力”指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C.戊戌变法预备立宪辛亥革命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的现代化实践,“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指的是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不是清政府倡导的现代化。答案:B10.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
8、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B.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D.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解析:戊戌变法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促进了思想启蒙。康、梁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华文明史材
9、料二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8分)参考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2)措施: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主义体系下发
10、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有为、梁启超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4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8分)参考答案:(1)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原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联系:维新派未能
11、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
12、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6分)参考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14.长沙时务学堂是维新
13、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它由谭嗣同等发起,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熊希龄任校长,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1898年春,全堂师生达200余人。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以下为时务学堂的师生问答实录:材料(学生)周宏业问:读滕文公篇,似滕文公亦能用孟子之言矣。然其弱削如故也。岂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乃如此耶?想孟子行教之人,断不言行不顾若此。请问其故安在?教习(老师)梁(启超)批:问得很好。然滕文当时实未尽行孟子之言。凡任一人,举一事,必尽其所长,乃可责其成效。若仅行其一二端,则有时反以生弊而已。今日中国之行西法是也。行之
14、无条理、无片段,而反咎西法之寡效,可乎?观毕战问井田,以后更无下文,则滕当时必未尽行孟子之言明矣。行孟子言者谁乎?今日欧美诸国是也。美国远在西半球,而欧洲之民襁负归之;瑞士弹丸黑子之国,而西国凡有大政事,皆会议于此焉。所谓为政于天下者非耶?湖南时务学堂答问(1897年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学生出现疑问的原因,指出梁启超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提出的主要观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时务学堂在当时起到的重要作用。(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从思想角度来分析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梁启超的批语,从怎样学习西方的角度来分析。第(2)问,应从宣传思想、培养人才、解放观
15、念、推动运动等角度来分析。参考答案:(1)原因: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教育,思想未完全开化;维新派借助孔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思想学说,与现实君主专制统治发生冲突,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观点:中国要全面学习西方;欧洲诸国的一些政治思想与孟子的一些思想相类似;要实行民主、自由。(2)宣传了维新派的主张,培养了人才,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中叶前,清政府的财政基本上承袭了唐宋元明以来大一统的“王朝财政”架构。太平天国起事后,各省当局军费支出庞大。庚子以后,面对筹款的压力和各省财政紊乱的局面,传统开源节流的做法难以显效。宣统元年开始,度支部督责各省
16、清查财政,并在此基础上试办西式预算。自宣统三年上半年起,实行按国家收支分类编制法,“入款则以田赋、盐务等为纲,出款则以外交、民政、财政、军政等为纲,眉目厘然,渐合绳尺”。与此同时,特别预算制度、预备金制度等预算制度也已经建立起来。早期移植西式预算制度实践,均系解决财政困境的一种权宜之计。与欧洲诸国相比,这些“预算制度”尚停留在雏形阶段。这些新举措尚不能充分发挥理财新制的成效。摘编自刘增合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晚清财政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财政改革。(6分)参考答案:(1)背景:清政府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严重;传统财政制度无法解决困境;清政府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实施新政;西方财政制度影响。(2)评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效仿西方的财政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近代财政管理制度,促进了晚清财政制度的近代化;晚清财政改革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财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