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金山中学2020级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语文科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共10分,每空1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10分,每空1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兴手法说明自己要虚怀若谷、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诗句是: , 。(3)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深切概写其长年漂泊他乡、老年时贫病孤苦的生活状况的两句诗是: , 。(4)琵琶行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勾画赤壁古
2、战场的险要形势后,由写景转入怀人,发出了“ , ”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二、语言文字运用(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3小题,共9分)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
3、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耳目一新推崇投机取巧粗放式B. 焕然一新推崇投机倒把开放式C. 耳目一新崇拜投机倒把粗放式D. 焕然一新崇拜投机取巧开放式3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B. 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C. 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D. 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提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5、A. 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B. 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C. 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D. 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5. 下面是某学校举行“新年诗会”时介绍某著名诗人的弟弟的一段话,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4分)同学们,今天著名诗人的弟弟莅临我校,参加我们的“新年诗会”。我们知道舍兄是著名诗人,其实也很有诗才,曾在诗刊发表了上百首作品,这些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声名震烁古今。现在就让我们先拜读他的最新诗作。6.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5分)材料一:2019年11月份的一个周日,天津海河边狮子林桥下聚集着一些放生人士,他们抬着几个大塑料
6、箱准备放生,打开箱子,里面满是草鱼、锦鯉、北美雀鳝、巴西龟和一些不曾见过的水生生物。他们不顾管理员的劝阻,将一箱箱生物倒入河中。材料二: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章第三十八条)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写一则短评。不超过80字,至少使用一种论证方法。三、现代文阅读(2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3小题,共12分)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
7、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8、。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背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故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
9、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
10、土本色有删减)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
11、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
12、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
13、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8根据乡土中国全书,下列对乡土社会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甚至连语言都可以说是不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B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C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空间投影,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D乡土社会中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
14、,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凡是文化性的、非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了这种权力。9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本题共3小题,11分)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 玲“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窑里黑黢黢的,他不敢动,跟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
15、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
16、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天真的、热情的笑容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呼!”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
17、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连长凝视着那
18、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这么小也做土匪!”“招来吧!”连长问他。“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
19、答道:“怕死不当红军!”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
20、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10.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B. 由“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C. 小红军看到“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他的“心里更加光亮了”,这表明小红军对自己能用红军的正义感化这些东北军充满信心。D. 结尾的“举”有多重含义,既有孩子被四周的军人举起来的含义,也有他
21、的价值取向、个人觉悟和气概征服了在场所有人的意思。1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B. 小说善用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比如听到连长说“给你一颗枪弹”,周围“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写出了群众对孩子的痛心和对“连长”无可奈何的心理。C. 文章截取一个生活的横断面,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东北军的蛮横和小红军的义正词严,最后才写东北军在小红军感化下幡然悔悟,揭示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强大生命力。D. 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
22、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12. 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四、文言文阅读(7小题,共26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4小题。(2小题,共6分)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23、!”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世说新语.言语三)【注】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原宪:孔子弟子。许、父:许由和巢父。夷、齐:指伯夷、叔齐。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二千里候之(等候) B不慕诸侯之荣(羡慕)C千驷之富,不足贵也(马;车;匹或辆) D而执丝妇之事(连词,却)1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译文: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的危险。B何有坐则华
24、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译文:哪里只有住就要住在豪华的宫室里,出门就必须肥马轻车,左右要有几十个婢妾侍候,然后才算是与众不同的呢!C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译文:这是因为隐士许由、巢父的感慨,所以引起了清廉之士伯夷、叔齐的长叹。D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译文:如果不是今天叩击大钟、敲打雷鼓,那么就不会知道它的音响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小题。(5小题,共20分)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25、”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
26、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27、/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1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B.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C.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的集体耕作。D.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如文中“上疏”之“疏”;表,封建时代称臣子
28、给君主的奏章,如文中“自表”之“表”。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刘备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B.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完全在自己,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
29、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4分)(2)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4分)19. 街亭之战,作为参战一方的蜀国,其自身的战败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五、诗歌阅读与鉴赏(4小题,共13分)(一)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然后完成2021小题。(2小题,共6分)月亮里的声音给月琴手沙玛乌兹梁上泉你的胸怀竟如此宽广,抱住了一个圆圆的月亮;你的长裙拖着红霞, 从凉山飞到北京的舞台上。听着月亮里的声音, 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你用琴弦跟听众谈心,又分明是个彝族姑娘。月亮
30、里只有个广寒宫,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通过你会说话的手指,把我引到你放羊的远方。一曲倾诉着奴隶的苦难,像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 森严的寨堡里有娃子在呼号,一滴热泪燃起一星火光。一曲庆贺奴隶的解放, 两弦间就是一条欢腾的金沙江,雪白的荞子花开在两岸,牧人的舞影跃入水中央。最后一曲献给山区的未来,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惊喜地望着那美丽的现实,一半像神话,一半像幻想掌声的急雨把我催回剧场,幕布的黑云把你深深掩藏;归来的路上琴音还很明朗,正像这深夜里满街的月光。1957年3月17日6月1日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第节中“抱住了一个圆圆的月亮”,其中“圆圆的月亮”
31、指月琴,“你的长裙拖着红霞,从凉山飞到北京的舞台上”,既描写了琴手的形象,又点出了琴手的来历。B. 第节把充满“苦难”的音乐比作“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化无形为有形,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月琴手用琴声回忆解放前生活的苦难。C. 第节“雪白的荞子花开在两岸,牧人的舞影跃入水中央”,选取典型的情景表现彝族人民翻身后的幸福生活,这是实写。D. 第节中“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 一半像神话,一半像幻想”,通过想象,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新生活的美好前景。21.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本诗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手法,由眼前的事物展开联想,由音乐的轻重缓急想到美丽
32、的家乡,想到远方的孩子。B.本诗描写了一位名叫沙玛乌兹的彝族姑娘,她穿着长裙,像拖着绚丽多彩的云霞,她从遥远的大凉山飞降到北京千多位观众面前,她用月琴的演奏来反映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家乡的一切。C. 诗歌第三节,从“山区的未来”到“奴隶”,再到“奴隶解放”,沙玛乌兹用月琴反映了家乡解放前的苦难、解放后的欢乐幸福和未来的美好景象。D. 这首诗通过一位歌手的心声,反映了民族解放的主题,歌颂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歌颂了新社会新生活。(二)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2223小题。(2小题,共7分)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
33、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宰:主管。西畿县:地名。2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写邹明府曾在西畿县做主管,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三年马不肥”,是说他在任三年连自己骑的马都没有吃肥,此处通过侧面描写,说明没有贪污腐败,展现邹明府为官清廉。B. 颔联写邹明府为了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C. 尾联写邹明府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通过真实地描述送别
34、时的凄清现状,诗人表达了对邹明府的不舍与相惜。D.贾岛,他的诗精于雕琢,喜欢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此诗后两联写邹明府如今将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衣衫单薄,寒风透骨,“听晓角”,住“客馆”,这些描写正是这一风格的体现。23.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六、作文(60分)24. 根据材料,完成作文。(60分)仰望云朵,你会陶醉于那份宁静与朦胧;仰望雪山,你会领略到自然的高大与巍峨;仰望秋天,你会感受到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的喜悦。仰望人间灯火,你会珍爱那份神秘与温馨;仰望千年历史,你会学会理性思维;仰望名人功德,你会明了什么是伟大与崇高只要我们有一颗仰望的心,即使是再平凡也会因此变得不平凡。当我们学会仰望天空、仰望大地、仰望整个世界时,我们便超越了自我!请以“仰望”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形象具体,情感真挚,语言亮丽。不少于800字。-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