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语文知识复习 拓展精练 (2)高考资源网阅读题一、课内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
2、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对文中第三段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2.对文中第四段理解正确的是( ) A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疚。 B呼应前文“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呢”,“我
3、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 C言已尽而意未穷,直接并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暴行、流言的激愤之情。D“说不出话”的缘由是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极度哀痛。 3“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下列选项对“中国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人”指为反动统治效力的走狗文人。 C泛指所有中国人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4、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 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 / 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唯君图之 /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5、)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朝耕 袁中道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8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4分)9从整首诗来看,诗
6、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携来百侣曾游, 。寻梦?撑一支长篙, 。又前而为歌曰:“ , 。 ”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高考资源网参考答案高考资源网1.A 2.D 3.C 4.B 5.C 6.C 7.略8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1分)。乡村的清晨静悄悄的,月色尚未退去,林间蒙着雾气,树叶凝着露珠,东方未白,而勤劳的农民已经在耕地了,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1分)。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2分)。9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分)。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10.略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