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热爱母语 写在“国际母语日”前夕 早年我在读法国作家 的最后一课时,领悟到,一个民族只有先学会自尊,才能得到他民族的尊重。而自尊包括对自己语言的热爱和尊重。当那位老师说道:“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经常逃课的小学生弗朗茨感到讨厌的法语语法变得格外亲切,不是那么难懂了。目前全世界约有6000种语言和方言。199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
2、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进世界人民的团结。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正因为如此,英、德、法、俄、意、加等国都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本国官方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使用和主权地位。例如,1994年法国国民议会参议院通过了法语使用法,规定“法语是教育、劳动、传媒及公共服务部门使用的语言”,“公立和私立的教育机构中,教学、考试、选拔均应使用法语”。我在欧洲工作时,几乎没有在柏林和巴黎的街头见过英文标牌,德国的高速公路路标全部使用德语。今天,我
3、们对自己的母语似乎不那么重视了。前不久有报道说,现在有的学生“外语六级汉语一级”。也许是我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缘故,近来这些消息一直萦绕于心。汉语作为联合国法定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总人数居各语种之首。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无法与英语相匹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也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学汉语热潮一直在升温。目前全世界有近100个国家的2300多所学校在教授中文,学生的总人数超过3000万。汉语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语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魁北克省除外)的第二大语言。在日本有100万人学汉语。韩
4、国开设中文系的大学已达140余所。国外“汉语热”升温的同时,中国吸纳外国留学生的人数每年也在递增。目前,仅北京语言大学每年就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余名留学生。有“中国托福”之称的,用于测试外国人汉语程度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已被国际认可。与外国人学汉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的国人普遍忽视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不能不令人产生极大的忧虑。的确,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中国有些地方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让人觉得过头。比如,有些孩子母语还说不清,就开始花钱学英语了。我曾经看到上海有些幼儿园打出的招生广告很可笑,“幼儿园只用英语教学”。现
5、在不少家长希望把孩子送到双语教学的幼儿园或者小学去,额外付钱在幼儿园学英语。不少人认为,语文不过是识几个字、读几本书、写几篇文章,语文成了一门无足轻重、让人厌倦而无奈的课程。学生课外手捧外语书,老师、家长乐呵呵,反之,会受到种种限制。母语和外语的重要性本末倒置,导致现在有的研究生组织不好一篇像样的论文。笔者常感觉一些翻译过来的外国名著读起来很别扭。有的译者甚至不能正确使用汉语中的“的、得、地”。这就可以看出中小学在母语教学中的问题。语言是工具,是载体,它是母语的外在意义和价值,是“形体”。人文性是指母语实践活动,是完善人性的过程,是母语的人文意义,是“灵魂”。学习母语知识,培养母语能力,熏陶思
6、想感情,这是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人们常说的“母语素养”就是它的结合体。汉语素养重在积累,我们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会形成好的汉语素养。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真草隶篆行,我们历史悠久的汉语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摆正母语和外语学习的位置,热爱母语,亲近母语。1第段中横线处提到的法国作家是 都德 。(1分)2对第段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个民族,即使是沦为奴隶的民族,也要热爱和尊重自己的语言。B如果连牢房都可以打开,那么法语语法就不会感到难于学会了。C一个民族如果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能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别的民族是灭不了它的。D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反抗敌人的统治和封锁,求得民族的解放。
7、C(作者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的话来证明母语对民族生存的重要性。) 3第段中列举了许多数字,其作用是_。(3分)承接上文,具体说明“世界范围内学汉语热潮升温”的现状,对比一些中国人反而不重视汉语的学习,进而为文章的主题服务4第段中所作“形体”和“灵魂”的比喻,说明了母语的基本特点是 。(2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5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博士于1887年创制了世界语,他希望人类借助这种语言,达到民族间相互了解,消除仇恨和战争,实现平等、博爱的人类大家庭。这和本文的主旨是否矛盾?请加以说明。(3分)不矛盾。世界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有其优势,可以使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更加平等更加容易,消除隔阂,促进民族间的
8、互相了解和团结;但世界语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能传承民族的人文精神,不能取代任何一种民族语言。6本文的标题为“热爱母语”,请根据文中信息,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母语”的认识。(4分)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并使用的一种语言,是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基因。写出一点给1分,语言1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为穷人领奖在人人都想致富的今天,人们怎么使用和消费劳动所获的财富,包括奖金,外人当然无权置喙,可是有一种在今天已经很稀缺的东西被叫做“感动”的,却可以从如何使用奖金上体现出来。不过,最使我感动的是特蕾莎修女对奖金的使用。 1979年当诺贝尔奖
9、评委会宣布把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特蕾莎修女时,她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因为她从未想到过获奖,而且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成为富翁这是一个今天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且似乎自己并不适宜于当一个富人,特蕾莎修女本能地迟疑着,而且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让她富起来的奖金。但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理由却让她发现了自己应当领这个奖和怎样用这笔巨额奖金的理由或思路。评委会说,“她(特蕾莎)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而且,“
10、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作为毕生贡献于穷人和以照顾关怀世界上的弱者为一生己任的特蕾莎修女并非为这样的美誉而陶醉,而是通过这样的话语启示了她的思路,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奖项和领取这笔巨额奖金呢,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穷人、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 于是在挪威奥斯陆那金碧辉煌的市政厅,特蕾莎修女郑重地对全世界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随后她既对人类这个世界做出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又对自己的行为原则做了诚实的解释:我既不说,也不讲,只是做。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原因,而贫穷则是
11、我们拒绝跟别人分享的结果!其实,这番对全世界的人讲的话已经在为她怎样使用这笔奖金作解释和注脚了。没错,很多人都估计对了,她是要把这笔奖金全部捐赠出来,用到那些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的身上。但是,特蕾莎修女似乎对此还不满足,而且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当她知道在颁奖仪式上为全体来宾所准备的国宴需要花费不薄的资金时,不禁黯然神伤,眼角溢出了闪光的东西,那是一种感伤的泪。正如几年前教师节上,当贫穷山区来的教师在北京招待他们的一次高规格宴会上得知这一餐饭的饭费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而且常常是无法按时拿到)还高时,不禁当着摄像机泪湿满衣襟。 特蕾莎抹去了眼角的泪,带着深深的不安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主管者
12、发出真诚的柔弱的,但又几乎是难以拒绝的请求:客人们能不能不享用这次盛宴,而把这次国宴的钱连同诺贝尔奖金一起赠给我。因为因为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一顿豪华国宴只能供100多人享用而已,如果把钱交给我们仁爱传教修女会使用的话,却可以让1500名印度穷人吃一天饱饭。特蕾莎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深深的不安。因为她的请求可能让很多尊贵的客人无法享用这次风光无限的大餐,而且甚为扫兴,那里不仅有法国鹅肝酱、法国牛排、挪威鹿肉等世界名菜,而且还有全球名流、著名学者、头面人物、政要的济济一堂的荣耀与风光。但是,为了穷人,特蕾莎修女豁出去了。 出乎特蕾莎的意料,她的要求并没有得罪当年的高贵客人,反而深深地打动了他
13、们。他们一致同意,取消那一年的国宴,把办理国宴的6000美金(一说7100美金)的餐费统统交给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为穷人和孤独的人领奖,连同这笔国宴费和当年的和平奖奖金192000美金,一并捐作麻疯病防治基金之用。 我相信特蕾莎修女应当是天底下最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人,可以不让她打收据,更不用让她报告奖金、捐款的用处(当然这与现代管理理念不合),因为钱都会用在穷人和贫困者的身上,她决不会挪用一分一厘,因为她只代表着和想着穷人。她一生只有三套简单的换洗衣服(修道服),只穿凉鞋,连袜子都舍不得穿。 我不是在鼓励人们都像特蕾莎修女那样使用奖金,而且我们普通人做不到也没有机会做到。但
14、是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7从文中看,特蕾莎修女领取诺贝尔奖和使用奖金的“理由和思路”是 。(3分)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用本来可以使自己富起来的奖金,来照顾关怀更多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提示: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词总结了特蕾莎修女的事业的重要特点,让她得到了启发:为穷人、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领奖。)8文中说特蕾莎修女“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其中“贪婪”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贬词褒用,在这里突出表现特蕾莎修女在帮助穷人上永远不知满足,使读者由此而对她的伟大情操和崇高精神理想留下深刻的印象9第六自然段提及贫穷山区的教师“泪湿满衣襟”,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
15、分)对特蕾莎修女和山区教师奉献精神的赞颂,为某些“荣耀和风光”同现实的强烈反差而伤感(提示:联系到文中“高规格宴会”的饭费同工资的比较等内容,可以体会到作者将山区教师同特蕾莎修女相提并论的用意,认为我国贫穷山区的教师同特蕾莎修女一样,都有着无私而博大的爱。)10第七自然段画线句中运用省略号的作用是 。(3分)(3分)表现说话时语气缓慢而断断续续,形象表现特蕾莎修女说这番话时的不安神态,并引出后面接着说“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所表现出来的为穷人“豁出去”的心理变化。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 )( D )(6分)A文章首尾运用了对比手法,对当今人们使用奖金的做法提出了批评。B
16、特蕾莎修女的事业的最大特点是她对穷人不含施舍意味,建立在人的尊严之上的同情与尊重。 C特蕾莎修女面对诺贝尔奖巨大的荣誉,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提醒大家关注贫穷世界。 D第九自然段写到特蕾莎修女的简单衣着,揭示出她“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原因。E文章最后将笔触转向我们每一个人,留给读者继续思考的空间。F文章记叙特蕾莎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体现了她谦卑、无私和博大的爱。 (A:文章首尾联系现实社会突出特蕾莎修女的精神品质,并未进行对比;D:作者认为让天底下每个捐赠者放心是因为相信特蕾莎修女把钱都用在穷人和贫困者身上,而不会挪用一分一厘,她的简单衣着正表现了这种品质。)12作者在文末为什么说“我们只要记着
17、,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请在“因为”后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5分) 因为 。(三)默写(任选六空)。(6分)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1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孔子曰:“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柳宗元捕蛇者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沙百战穿金甲 桃源望断无寻处 爆竹声中一岁除
18、苛政猛于虎也 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选6空,写对一空给(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416题。(8分)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卢挚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注此曲作于元成宗大德初年,时卢挚在湖南宪使的任上。14“双调”是这首小令的宫调,“沉醉东风”是 曲牌 。(1分)15对这首曲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整首小令写作者潇湘行舟所见,立足点始终在“潇湘行舟”之上。B“四围不尽山”两句是对前两句所写景物在意象上的扩大和补充,随着视野的开扩,一种苍茫的心绪油然而生,为下面写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铺垫。C“散西风满天秋意”句,“西风”、“秋
19、意”无形,然而确实有意可感,表现作者陷入浓深的萧索秋意之中而不能自拔。D秋意满天,传统的季节感受,再加上人在旅途,不能不使人产生萧瑟之感,但潇湘两岸的山水风物还是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的。15.(3分)C(虽然西风轻拂带来了满天的秋意,传统的季节感受,身在旅途而产生微微的萧瑟之感;但其时卢挚是在湖南宪使任上,或许是外出公干,或许正是在赴任途中,所以心境是平静的。)16“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与我们学过的马致远“潇湘八景”之一远浦帆归中的“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都表现夜晚的“静”美,但写景方法和角度却有所不同,试进行对比赏析。(4分)16.(4分)卢曲通过正面描写突出秋天夜晚的“
20、静”美,马曲除正面描写外,还用侧面描写(小桥流水旁卖鱼人)的手法突出江南渔村夜色的“静”美;卢曲写景角度限于视觉,马曲除视觉,还从嗅觉、听觉等多角度写景。注释:此曲写于元成宗大德初年,时卢挚在湖南宪使的任上。 潇湘画:指的是宋人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是著名的一组平远山水画。潇湘,湖南境内两条江。今译:崎曲的枯松倒挂在悬崖峭壁,残留的片片晚间落霞和孤单的野鸭在空中同飞。四周是数不尽的青山,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碧水。西风萧萧,满天地一片浓浓的秋意。宁静的秋夜里,皎洁的月光映照着高挂白帆的船,载着我行驶在湘江上,仿佛置身在如画的潇湘美景里。鉴赏:古人写秋多是一片衰颓萧条,而这首小令却别具一格,为我们绘出一片
21、清朗明媚的秋色来。小令写的都是潇湘行舟所见,把一幅从黄昏到静夜的潇湘舟游景色逐一展示。视野所及,气象辽远阔大,潇湘两岸山水风物,都是作者感到心旷神怡,首先写的是悬崖上如龙飞动的崎岖枯松,再写云空的彩霞和野鸭齐飞的奇景,然后是青山碧水。画面色彩缤纷,飞动活跃。在这样的月夜行舟江上,恰如置身在画图中。结尾一句就是表现了这样的意境,写活了作者的陶醉忘情之态。这是元散曲大家卢挚的一首写景曲。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静夜之景,二者又有机地构成一幅反映时空推移的动态画面,传达出诗人悠闲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情思。 此曲的特点在于,通过时空的转换,对景物作动态的描写,使画面有所移动,使黄昏与清夜两个时间范畴同时
22、出现,诗情融于画意而又多于画幅。全曲虽仅有45字,其所蕴涵的“意”与“景”却是十分丰富的。 整首小令写的是潇湘行舟所见,按时间顺序道来。作者的态度感想,更多的是寓于冷静的观照之中。视野所及,潇湘两岸的山水风物,都使他心旷神怡;虽然西风轻拂带来了满天的秋意,传统的季节感受,加之身在旅途,不能不心生微微的萧瑟之感;但其时卢挚是在湖南宪使任上,或许是外出公干,或许正是在赴任途中,所以心境是平静的。由是,我们欣赏到了一幅气象阔大、意境飞动的秋光图。 曲中有两处明显的用典:“落残霞孤鹜齐飞”句,套用了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载我在潇湘画里”一句中,“潇湘画”指宋代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
23、是著名的一组平远山水画。此曲通过化用唐人诗句描写了秋天夜晚洞庭湖的迷人景色。而“不尽山”与“无穷水”则显得气象阔大,意境飞动。夜观云帆远去,月儿也离人更近,正所谓“江清月近人”一切都令人陶醉,使人留连忘返,沉入大自然之中而与其合一。(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
24、敢鬻新罗人者。龃龉jy 1.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意见不合。 2.比喻不平正;参差不齐。 3.不相投合,抵触。 4.不协调差失。多用于文辞。 5.不顺达。多指仕途。 6.谓别离。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从他们的国家来到徐州,在唐军中担任军校。保皋三十岁,郑年比他小十岁,称保皋为兄长。两人都勇敢善战,跃马挥枪,他们本国和徐州没有能和他们匹敌的。郑年还能潜海,在海中潜行五十里不呛一口水。较量两人的勇力和功夫,保皋略微有点比不上郑年。保皋仗着年龄大,郑年仗着武艺强,常常意见不合互不相让。后来保皋回到新罗,拜见国王说:“整个中国都把新罗人当奴隶,请求镇守清海要塞,叫那些海盗再不能掠夺新罗人贩到西边去。”新罗
25、王拨给他一万人,遵从了他的请求。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死其手?”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从大和以后,海上没敢贩卖新罗人口的了。保皋在新罗国显贵后,郑年却穷困潦倒丢掉了官职,在泗州涟水县忍饥受寒。一天,他对涟水守将冯元规说:“我打算回国,投靠保皋。” 元规说:“你和保皋所怀的怨忿该怎么办?为
26、什么要去死在他手里?”郑年答道:“饿死冻死还不如死在刀下来得痛快,更何况是死在故乡呢!”郑年于是离去,到清海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非常欢洽。酒还没喝完,新罗国使者到来,说大臣杀了国王,朝廷混乱无主。保皋于是分出五千人马给郑年,握住他的手流着泪说:“除了你,谁也不能平定叛乱。”郑年带兵来到国都,杀了叛贼,扶立新王,并奏明情况(自己为保皋所委派)。新王于是征调保皋担任宰相,让郑年接替保皋(镇守清海)。知其心不畔,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 觉察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这才不会怀疑他,可以将兵力分给他。(如果
27、)一向怀有积忿,了解对方的心就难了;怀有积忿,必然只能看见对方的短处,想要发现对方的才能就更难了。在这方面,保皋与汾阳的贤明程度可以说是不相上下。uU.9*B=H9 注新罗:朝鲜古国名。清海:朝鲜地名,海防要塞。汾阳:唐名将郭子仪。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 相当;匹敌 ) 保皋差不及年( 略微;比较上 )如其请(依照;遵从 ) 饮未卒,其国使至(完毕;结束 )1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2分) 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立王以报 其王与万人/尔与保皋所挟何如A相同 相同 B相同 不同C不同 相同 D均不同(中前句“以”为介词,相当于
28、“把”,后句中“以”为连词,用法近于“而且(并且)”;中前句“与”为动词,表示“拨给”、“给予”的意思,后句“与”为连词,相当于“和”、“跟”。)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 )( D )(2分)A兄呼保皋 B履其地五十里不噎C饥寒在泗之涟水县 D年欲东归(均为名词作状语,用在动词前,分别表示态度、方向;B项的“履”为名词作动词用,表“踩”、“行走”;C项“饥寒”为形容词作动词用,有“忍饥受寒”的意思。)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 知其心不畔,知其材可任20(5分)(高考考试手册中要求“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但是对考试中的此类题型,还是
29、使用“翻译”这个概念比较符合实际要求。“翻译”可以用来表示“把古汉语的意义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有“直译”、“意译”的要求,“解释”的意思则要广泛得多。)郑年于是离去,前去(到清海)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非常欢洽(得分点:“遂”、“去”、“谒”、“饮之”、意思连贯)(3分) 觉察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得分点:“畔”、“任”、句式)(2分)21.文中表现张保皋、郑年二人“平生积忿”的句子是 ,保皋之“贤”可以概括为 。(3分)“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1分)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私怨;知人善任(2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
30、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大凡写文章,就如同人骑着骏马,虽然有飘逸之气,但要用马嚼子和缰绳控制它,不能放任自流,不守规则,一味地纵意前行而坠入沟壑。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文章应当以思想情趣为心肾,以气韵才调为筋骨,以所用的材料为皮肤,以华美的辞藻为服饰。如今世代相承的文风,弃本求末,大都多过于浮艳。文辞与义理相争,文辞过于讲究而掩盖了义理;叙事与才调相争,
31、叙事烦琐,损害了才调 。放任自流的肆意放纵,忘记了文章的本旨,穿凿附会的,东修西补,文意还是不通。时世习俗如此,怎么能独自违背呢?只是(对这样的现象)一定不能不以为意,不能过分追求罢了。务必要有一位才华横溢、有崇高声誉的人,来改变这种文风,这实在是我所期望的。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编辑缀合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于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古人的文章,气势宏大,才气飘逸,体裁风格,与现在差别很大;只是文章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显得不够精致细密。现在的文章音律和谐华丽,词句工整,避讳精到,大
32、大超过了古人。应该以古文的体制格调为根本,以今人的文辞格调作补充。必须两者并存,不可偏废。注轨躅:车的辙迹。体裁:指文风,下文“制裁”与此同。22作者把写文章比作骑马,其中的“放意”具体表现为 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23概述画线句的表达作用。(2分)(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章中理致、气调、事义、华丽四者并重,但各有特点又互有轻重,并强调它们在文章中的重要性24对“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只是文章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显得不够精致细密。B但古人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不做精
33、致细密的润色。C只是文章中文字的点缀修饰过于简约朴素,未能做到精致细密。D但古人在写文章时点缀修饰粗疏简陋,不能写出精致细密的文章。25联系全文,概括作者的为文之道。(2分)写文章要以古代的文风为根本,强调思想情趣,并以今人的文辞润色等形式方面作补充26文中说“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其主张恰与作者为文之道契合。请以高中所学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为例,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体现“改革体裁”的。(4分)26.(4分)略(能结合本文观点1分,举例(篇名)1分,具体说明1分,语言1分)27作文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安”,成语就有“安邦定国”、“安如泰山”、
34、“安之若素”、“安贫乐道”、“安居乐业”、“安分守己”,等等;而著名导演李安却说“我这个人名字叫李安,其实很容易不安。”作家安琪也说“我一直是个不安的人,不安心,不安分,不安定。” “安”是一种姿态,“不安”也是一种境界。你怎样理解“安”与“不安”,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答: 3(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