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475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后赤壁赋学会谅解谅解是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温和的细雨,能浇灭燃烧于人们心中的怒火。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屡次为自己“挑刺”的魏征,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

2、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赏读:不得志时就

3、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2.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赏读:不因为贫穷而改变一个人的气节,不因为地位、身份低下而改变一个人的志向。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 赏读: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4.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赏读: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人的气节,而这些表现出气节的人每一个都能名垂历史。作者视窗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还记得吗,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着着芒鞋,手持着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

4、觉,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还记得吗,在那个曾经烈火雄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赤壁前,有这样一位老者,他面对着滚滚而逝的江水,回想起古之英雄的种种过往,不禁从胸中倾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美篇章,回首自己这风雨飘零的一生,他更是从心底翻涌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长叹!是的,这个人,便是苏轼。苏轼,中国文人心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唐宋八大家之一,大书法家,大文学家,佛学大师,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的,我们可以给他冠上许多诸如此类的名号,但是,无论我们如何的褒扬他,都绝不会显露出一丁点的过分与夸张。他,不仅有着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更可贵的是,多舛的命运

5、和人生路途的风雨飘零,并没有让他高尚的人格遭到一丝的磨灭,相反,在不可避免的痛苦之后,他依然还拥有着一份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的难得心境。人生的风雨何其多,但是,即使路上的风雨再大,即使在他人都感到狼狈困顿之时,他却还依然能够吟啸徐行;惟大英雄能显本色,是真名士自然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写作背景这篇赋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直、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境,就是这

6、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年(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基础梳理1通假字(1)以待子不时之须 通_,_。(2)反而登舟 通_,_。(3)俛而不答 通_,_。答案(1)“需”需要(2)“返”返回(3)“俯”低头2古今异义(1)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古义:今义:(2)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古义:今义:(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古义:今义:答案(1)古义:形容声音响亮悠长。今义:形容声音突然停止。(2)古义:江河与山的景象。今义:泛指拥有主权的领土。(3)古义:绝壁,陡峭的江岸。今义:岸边。3一词多义(1)顾顾安所得酒乎 道士

7、顾笑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四顾寂寥 (2)危攀栖鹘之危巢 危言危行 秋日荒凉石兽危 (3)适适有孤鹤 舟行适临汝 答案(1)可是 回头看 反而 看(2)高 正直的 孤立(3)恰好 到,往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行歌相答:予乃摄衣而上:掠予舟而西也:羽衣翩跹:(2)名词作状语横江东来:(3)意动用法顾而乐之:答案(1)唱歌。上山。向西飞。穿羽衣。(2)从东面。(3)以为乐。5文言句式(1)草木震动:(2)步自雪堂:答案(1)被动句。(2)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6文白对照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打算回到临皋。自:从。雪堂:作者谪居黄州,于元丰五年在

8、东坡旁边筑屋五间,是为雪堂。苏轼雪堂记说,此堂是在大雪中筑成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名。临皋:地名,在黄州城南临江处。作者初到黄州时,寓居定惠院,后迁居临皋亭。二客 从 予,有两位客人与我同行,过 黄泥之坂。经过黄泥山坡。从:跟随。予:我。黄泥之坂:往来于雪堂与临皋之间的山坡小路。作者有黄泥坂词。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都已落光。人影映在地上,抬头就能看见一轮明月。顾 而 乐 之,行歌 相 答。看到这些,我们心中舒畅,于是边走边唱,相互应答。既:副词,已经。脱:脱落。顾而乐之:俯仰环顾,觉得很快乐。行歌相答:主客唱歌,相互应和。已 而 叹 曰:“有过了一会儿,

9、我又叹气说道:“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客人却没有酒,就算有酒,又没有菜肴,月光皎洁,晚风清爽,如此 良夜 何?”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如何度过呢?”已而:随即,不久。肴:用鱼肉等做的荤菜,也指精美的菜。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客人说:“今天傍晚的时侯,我撒网打了一条鱼,大口细鳞,形状如同松江的鲈鱼,顾安 所得酒 乎?”只是我们到哪里去弄些酒来呢?”薄:迫近。薄暮:傍晚,日将落时。举:抬起、举起。松江之鲈:松江县今属上海产四腮鲈鱼,无鳞,以味美著称。顾:可是。归而谋诸妇。妇曰:“我回家后,我与妻子商量。她说:“我这儿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有一斗酒,已

10、经存放了很久,是为了你临时的需要而准备的。”谋:咨询、商量、谋议。诸:相当于“之于”。妇:指自己夫人。待:应付,对付。于是携酒 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于是我与客人们带上酒和鱼,又来赤壁下面游玩。江中流有 声,断 岸 千 尺。水不断地发出巨响,江岸绝壁有千尺之高。携:提,携带。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苏轼与范子丰书:“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即指此绝壁。山 高 月 小,水落 山岭高峻,月亮显得小;江水退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礁石露出。曾几何时,江山的面貌已经不能辨认了。日月:在这里指光阴、时间。江山不可复识:从七月到十月由于秋冬季节的变化,江山的景象已变得不认识了。予

11、乃 我于是提着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衣角上山,爬过险峻的山岩,拨开茂盛的草丛,登上形同虎豹的登 虬 龙。石头,攀着形同虬龙的古树。摄衣:提起衣襟。履:经过、到达。巉:险峻陡峭。披蒙茸:拨开草木。蒙茸,草木茂盛的样子。踞虎豹: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踞,蹲、蹲坐。登虬龙: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虬龙,长有两角的龙。攀栖 鹘之危巢,俯冯 夷之幽宫。直登到鹰隼筑巢的高处,俯瞰水神所居的深渊。鹘:鹰的一种。作者多次描写到赤壁上的鹘,如赤壁记:“断岸壁立,江水深碧,二鹘巢其上。”危:高。俯冯夷之幽宫:俯视水神幽深的宫殿。冯夷,水神名。盖二客不能从焉。划 然 长啸,草木震动。山鸣 两位客人都跟不上我

12、了。我放声长啸,草木为之震动,山谷间发谷应,风起水涌。出回响,大风骤起波涛涌动。盖:大概。划然:刀突然破物的声音。予亦这时我也不由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得心生忧伤,感到震惊和恐惧,寒意顿生,觉得不能在那里停留。反而登舟,放乎中 流,听其 所 止 而休焉。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其漂流,船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悄然:忧愁的样子。肃然:严肃,严正。凛:寒冷。反:返回,回到。中流:江中心。听:听任,任凭。焉:句末语气词。时 夜 将 半,四 顾 寂 寥。适有时间已经是快到半夜了,环顾四周,寂寞清冷。刚好有一孤鹤,横江东来,翅 如 车 轮,只孤鹤,横飞过江面,从东飞来,翅膀像车轮那么

13、大,就像穿着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 而 西 也。黑白衣裙,发出尖厉的长鸣,掠过我们的小舟又向西飞去。寂寥:寂寞。适:适逢,恰好。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玄裳缟衣:黑裳白衣,形容白鹤身白尾黑。缟,白绢。关于此鹤,作者为杨道士书帖说:“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江南来,掠予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据此可知,孤鹤当是据眼前江景所引发的想象。戛然:形容声音响亮悠长。须 臾 客 去,过了一会儿,客人告辞离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我也昏昏入睡,我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衣蹁跹而来,从临皋下经过时,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向我拱手施礼说:“在赤壁玩得尽兴吗?

14、”须臾:片刻。就:接近。羽衣翩跹:道士身着羽衣,飘然起舞。揖:作揖。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我问他姓名,他低头不答。哎呀,我知道了,昨天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夜里长鸣着从我们船上飞过的,不就是您吗?道士回头微笑,这时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我也突然惊醒。打开门看时,他已经不知所向了。俛:通“俯”。畴昔:以前。子:你。顾:回头看。惊寤:惊醒。户:单扇门。处:处所。文本助读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

15、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也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结构图示后赤壁赋游览前1 写影见月,行歌相答 前奏游览中2 山谷深幽,诗情画意 主体游览后3 如梦如幻,反映人生向往 神来之笔人生感悟处逆境能超脱超尘绝世重点突破一、“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提示 短短四句,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二、“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分析动词

16、的运用及效果。提示 这一段写“我”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履”“披”“踞”“登”“攀”“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三、诗人为什么在登山览景后会产生“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的感受?提示 诗人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合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四、文章第一段先写黄泥坂夜游,而不直接写游赤壁,这样写

17、的作用是什么?提示 起笔不写赤壁之游,文章将时间、地点、人物作了扼要的交代之后,即用彩笔描绘黄泥坂一带的冬夜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贵宾、佳肴四美已具,因此,为夜游赤壁酝酿好了气氛。五、诗人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提示 表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这也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

18、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六、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提示 这一情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联系“道士”的职业追求,言之成理即可。鹤是实体,梦中的道士如鹤,是作者的积想所致的幻觉。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已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同时也有“人生如梦”的感叹。技法赏析一、本文写景,一向为历代文评家所推赏,认为体物精工,造语神妙,写冬景一字不可移易。如首段的“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第二段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19、出”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语句,全用白描,却给人以清新之感,文字质朴而诗情丰腴。二、作为赋,本文比赤壁赋更散文化,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好几处押的是“藏韵”。如第一段“藏之久矣”的“久”,与上句“酒”押韵;第二段“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识”,与前面“尺”、“出”押韵;“盖二客不能从焉”的“从”,与前面“茸”、“龙”、“宫”以及后面“动”、“涌”、“恐”押韵;“听其所止而休焉”的“休”,与前面“留也”的“留”和“舟”、“流”押韵。三、运用骈散结合的句式,语言流畅自然。如“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批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首句为散句,其余六句为三组整齐的对偶句,连用

20、八个动词概括了游山的整个过程,语言凝练畅达。四、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绘形绘声,景中寓有特有的情愫。末段写道士化鹤之事,纯为想象之景。梦中道士为鹤的变化,是作者积虑存想所致的幻觉。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将自己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写作迁移角度 情景交融手法题目: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描写景物,抒发感情,300 字左右。示例 昨夜的一场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静静地看人来人往,叶绿叶红,不知疲倦的心,游弋在红枫的森林。前世为着今生的相逢,不愿过奈何桥,不愿喝孟婆汤,化做一滴清露,挂在枫叶间,浸润着枫叶,陪着它寂寞,陪着它燃烧。且让那一树一树的火焰化做古筝,让我的三千青丝为琴

21、弦,在这样一个寂静的黎明,为你,柔柔地弹奏一曲,红枫是暗夜里跳动的火焰,青丝是前世的印记,你,是无法忘却的今生。那筝声,只有你听得懂,因为昨夜我并没有醉,是这满树的灿烂惊醒了沉睡千年的梦,梦醒时,我仍然无法把握那份等待的情缘,无法看清那一瞬间的情殇。在如此绚丽的背景里,如果你不曾到来,这满目的繁华,这跳动的火焰,这凝视的双眸,只能徒留虚空与寂寥。多想,就这样飘浮在如火如荼的枫林里,期待你的马蹄声声敲碎黎明的清冷,我与枫叶一起燃烧,洒落一地殷红的相思,片片散落你的行囊,点点滴滴,串成今生的无悔。拂晓,雾浓,霜重。整个枫树林嫣红如醉,醉得鲜红欲滴,醉得几近透明。醉了的前世和今生里,寻寻觅觅,我,只

22、愿是枝头最红的那一片枫叶,点燃你的生命之火,照亮千年的轮回之路。(时间:45 分钟 分值:60 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5 分)A临皋(o)黄泥坂(bn)翩跹(qin)B霜露(l)薄暮(b)摄衣(sh)C携酒(xi)斗酒(du)栖鹘()D虬龙(qiu)寂寥(lio)戛然()答案 B解析 A 项“皋”读“o”;“跹”读“xin”。C 项“鹘”读“h”。D 项“虬”读“qi”,“戛”读“ji”。2下列句子对“诸”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 分)A归而谋诸妇 诸:各B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C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诸:之乎D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他们答案 A解析 诸:之

23、于。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5 分)A当然等到半个小时之后,一切都水落石出,随着湖北队艰难地追平比分收场,悬念提前三轮破解。B电影唐山大地震演员阵容强大,众多明星加盟。导演冯小刚把影片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徐帆,其他演员反而成了举重若轻的人。C由于在国外的药房买药必须凭医生的处方,且医疗费昂贵,出行前最好根据自身情况带一些常用药品,以备不时之需。D在院子的南北两侧,两条铁路复线伸向远方,平均六分钟就有一趟列车东上西下,呼啸声山鸣谷应,震耳欲聋。答案 B解析 A 项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后比喻原来说不清楚的事终于真相大白。B 项举重若轻: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

24、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与语境不符。C 项不时之需: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D 项山鸣谷应: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22 分)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

25、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A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识:认识B适有孤鹤适:正好C掠予舟而西也西:西方D道士顾笑顾:回头答案 C解析 C 项“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去。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4 分)A复游于赤壁之下 渔樵于江渚之上B飞鸣而过我者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以待子不时之须举匏樽以相属答案 B解析 A 项“

26、于”都是介词表处所。B 项代词,“的人”;代词,“的地方”。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 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6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答案 C解析 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客”只是陪衬而已。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 分)(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译文:(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译文:答案(1)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2)昨天晚上,一

27、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23 分)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曰:“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

28、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A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兵:士兵B乃其一气之余烈余烈:余威C是

29、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而为心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其中答案 D解析 中:内心,心中。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 分)A悚然而听之 乃其一气之余烈B但闻人马之行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C其色惨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D常以肃杀而为心夷则为七月之律答案 B解析 B 项都是“只是”的意思。A 项代词,代指声音,助词,的。C 项代词,它的,其中的。D 项和前面的“以”连用,译为“把作为”,表判断,是。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4 分)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展示了秋声由远到近,由大而小的过程。B第二段

30、是抒写秋声所带给人的感受。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C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人生而叹自然,百感交集,黯然神伤。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流露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D第四段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答案 C解析 作者应是由叹自然而感叹人生。11断句与翻译。(11 分)(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 分)夫 秋 刑 官 也 时 为 阴 又 兵 象 也 于 行 为 金 是 谓 天 地 之 义 气 常

31、以肃 杀 而 为 心 天 之 于 物 春 生 秋 实 故 其 在 乐 也 商 声 主 西 方 之 音 夷则 为 七 月 之 律。(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 分)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译文: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译文:答案(1)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2)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威。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参考译文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32、一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铮铮的声音,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洁,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

33、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哀败。“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