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454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9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进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 杂说可能渊源于笔记小说,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小的古文形式。早在先秦诸子中,就有所谓的“小说家”。先秦诸子的寓言、战国纵横家的游说等都可以说是杂说的先河,而至韩愈、柳宗元才自觉地将杂说创作为独立成篇的散文。韩愈的杂说、进学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黔之驴、临江之麋等都是杂说的典范作品。杂说介于寓言、小说和短论之间,往往亦庄亦谐、能近取譬、言简意深、风趣警策,文学性和思想性得以完美地融合。学法指导 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杂说,了解杂说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

2、力。3感受古人说理方法的灵动多变,学习古人文体类型的创新精神。4学习本专题,要认真体会叙述的凝练概括、生动形象,议论的有根有据、一针见血。第 5 课 进学解1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诰是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2殷盘:尚书商书中有盘庚上、中、下三篇。3春秋:鲁国史书,记载鲁隐公元年(前 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间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删定,叙述简约而精确,往往一个字中寓有褒贬的意思。4左氏:指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史官左丘明作,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其铺叙详赡,富有文采,颇有夸张之处。5易:易经,古代占卜用书,相传周人所撰。通过八卦的变化来推算自然和人

3、事规律。6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西周及春秋前期诗歌 305 篇。7庄:庄子,战国时思想家庄周的著作。8骚:离骚,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长诗。9太史:指汉代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也称太史公,著史记。10子云:汉代文学家扬雄,字子云。11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12国子监: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13出自本课的成语(1)业精于勤:学业上的精深造诣是由于勤奋。(2)行成于思:品德的养成在于不断反思(反省)。现也理

4、解为做事多动脑筋,多思考。(事情所以成功是由于多思考)(3)爬罗剔抉:发掘搜罗,挑拣选择。(4)刮垢磨光:刮去污垢,摩擦使光亮。比喻仔细琢磨,精益求精。(5)提要钩玄:抓住精神实质,提出主要之点。(探索精微举出要义,亦作“钩玄提要”)(6)贪多务得:原指学习时务求尽量多地获得知识,后泛指贪心不足。(7)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舍弃。谓大小都兼收并蓄。后指没有选择,包罗一切。(8)焚膏继晷:点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9)力挽狂澜:原指阻止异端邪说的横行,后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10)含英咀华:比喻琢磨、领会诗文的精华。(11)佶屈聱牙:形容文句艰涩,读起来不顺口

5、。(12)同工异曲: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精彩。比喻不同人的辞章有同样高的造诣。今多指所用方法不同而收到同样效果。(13)闳中肆外: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发挥尽致。(14)跋前踬后:比喻处于困境,进退两难。(15)动辄得咎:一有举动就常常得罪或受到责备,形容处境困难,常被人无理指责。(16)号寒啼饥:因饥寒而哭泣,谓生活极端贫困。(17)头童齿豁:头发脱落,牙齿缺损,形容衰老的状态。(18)各得其宜:各得其所,各如其所愿,每个人每件事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19)牛溲马勃:不值钱却有用。(20)败鼓之皮:不值钱却有用。(21)俱收并蓄:把各种不同的东西都接收保存下来。亦作“兼收并蓄”。(22)投闲

6、置散:指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不予重用。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载:“(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疑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

7、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这篇文章,从进学谈起,而重点则在于论述朝廷用人。它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首先,我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进学解”,这样题目的文字过去往往属于辞赋体,采取抑客取主的写法,即假设主客两人问难,先由客方提出论点,对主人问难,是文章的陪衬,然后主人驳倒客人的意见,申明自己的正面观点;韩愈这篇文章就不同,是在客言之先,自己先站出来讲话,然后把客的话引出来,最后自己再进行反驳,用的是借客伸主的写法。1读准字音(1)爬罗剔抉(t)(2)纂言者(zun)(3)焚膏油以继晷(u)(4)补苴罅漏(jxi)(5)佶屈聱牙(jo)(

8、6)跋前踬后(bzh)(7)动辄得咎(ji)(8)竟死何裨(b)(9)纡余为妍(yyn)(10)岁靡廪粟(ln)(11)訾医师(z)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占小善者率以录:占,具备;录,录用(2)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爬,爬梳;罗,搜罗;抉,选择(3)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晷,日影;兀兀,劳累的样子(4)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绍,继承;障,止(5)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佶屈,曲折;聱牙,拗口(6)头童齿豁,竟死何裨:头童,头发脱落;齿豁,牙齿缺损(7)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靡,消耗,浪费;廪粟,禄米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披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动词,翻阅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9、:动词,掀开(2)庸名一艺者无不庸:动词,用,被任用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形容词,平庸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副词,岂,哪(3)修行虽修而不显于众:动词,修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动词,整治,治理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这里指身高(4)盖盖有幸而获选:副词,表推断,大概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词,表推测,大概是,原来是(5)竟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介词,到的时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副词,终了(6)虽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连词,虽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连词,即使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记事者必提其要古义:史书类典籍。今义:记事的人。(2)作为文章,其书

10、满家古义:写作。今义:行为或当做。(3)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古义:文辞华美。今义:虚夸,不切实际。(4)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古义:礼法。今义:方形。(5)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古义:古代传授经学的官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5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同“俊”,优秀人才(2)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同“现”,表现,显露(3)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同“较”,比较(4)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同“由”,顺应(5)计班资之崇庳:同“卑”,低下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名词作状语,在早晨(2)登崇畯良:形容词用作名词

11、,优秀人才(3)孰云多而不扬: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行优秀者(4)补苴罅漏:名词用作动词,填补(5)障百川而东之:使动用法,使向东流(6)乘马从徒,安坐而食:使动用法,使跟从7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招诸生立馆下:省略句(2)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被动句(3)宰臣不见斥:被动句(4)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宾语前置句(5)荀卿守正,大论是弘:宾语前置句(6)有笑于列者:介词结构后置句(7)行虽修而不显于众:介词结构后置句 1阅读第 1 段,思考:该段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请找出来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答:答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者通过“精”与

12、“荒”、“成”与“毁”两两对比,鲜明地指出了精进学业和成就品行的关键,语言精辟,观点明确,发人深省。2阅读第 2 段,思考:“诸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该反驳可分为几层?又是从哪几方面对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答案 分两层: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可谓诚矣”,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诸生”主要是从先生对于学业的勤奋,对于儒学的功劳,先生文章的内闳外肆,先生为人的完美等方面对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一方面突出了先生在各方面的卓越成就,更重要的是与后面先生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政和生活方面所受到

13、的不平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借他人之口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抑郁之情。3阅读 35 段,思考:先生是如何面对诸生的质疑的?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什么作用?答:答案 作者先以匠人因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这两组排比句段,来比喻宰相用人,即量材录用。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遭遇,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作者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荀自况,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

14、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4进学解开头“先生训示”部分鼓励学生努力进取,在今天对我们青年学生有教育意义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答:答案 进学解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地考虑政府是否公正,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能否得到较好的社会地位。韩愈鼓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过多地去考虑社会的不公,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青年学生的成才。1作者是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文章的?答:答案 作者采用设问设答的形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没有直接用自己的议论去指责有司,而是借助师生之间的问答来说明道理,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情。文章首先假设国子先生教训诸生,引出全篇的议论:当今“登崇畯良”,有司明

15、而公,业精行成,必能获选,学生们应努力进学。紧接着又借学生之口,对他的不平遭遇提出疑问,以事实反驳先生的教训:先生业精行成,却屡遭贬谪,处境狼狈。有司如此不公不明,你的教训不是欺人之谈吗?进而再设计了解嘲式的解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辩解:我自己业未精、行未成,投闲置散,乃分之宜,非有司之不公不明也。作者真心要吐露的所有的事实、道理与情感全是托他人之口说出来的。正是由于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置入了第三者学生,因而造成了一个缓冲地带,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2文章第 1 段、第 3 段与第 2 段在句式方面比较,有怎样的特点和效果?答:答案 第 1 段“先生训示”、第 3 段“先生答问”这两段,多为挥洒自如

16、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 2 段是“生徒驳诘”,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国子先生晨 入 太学,招 诸 生 立 馆 下,诲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之 曰:“业 精 于 勤 荒 于 嬉,行 他们说:“学业的精进由于勤奋,而荒废由于游荡玩乐;德行的成 于 思 毁 于 随。方今圣 贤 相 逢,成就由于思考,而败坏由于因循随俗。当前圣君与贤臣相遇合,治具毕 张,拔去凶 邪,登 崇 畯良。法令全部实施,拔除凶恶奸邪,提拔优秀人才。畯:同“俊”。占 小具备微小善者 率以录,优点的都已录用,率:都。名 一 艺 者无不 庸;

17、爬罗 能治一种经书的无不被任用;搜罗人才,剔 抉,刮 垢 磨 光。加以甄别、教育、培养,对他们刮去污垢,磨炼得闪闪发光。盖有幸 而 获 选,孰 云 多 而 不 扬!诸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生 业 患 不能精,无 患 有 司 之 不 明;位学生要忧虑学业不能精进,不要忧虑主管部门官吏看不清;行 患 不能成,无 患 有 司 之 不 公。”要忧虑德行不能成就,不要忧虑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言 未 既,有 笑于列者曰:“先生 欺 余哉!弟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们子 事 先生,于 兹 有 年矣。先生 口不绝这些学生侍奉先生您,到现在已经多年了。

18、先生嘴里不断地吟 于六艺之文,手 不停 披 于 百家之 编;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书籍;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百家之编:指儒家经典以外各学派的著作。记 事 者 必对史书类典籍一定提 其 要,纂 言 者 必 钩 其 玄;贪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其深奥隐微之义;不知 多 务 得,细 大 不 捐;满足地多方面学习,力求有所收获,大的小的都不舍弃;捐:舍弃。焚膏 油以继 晷,恒 兀 兀 以 穷 年: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经常这样劳累用功,一年到头不休息:膏油:油脂,指蜡烛。晷u:日影。恒:经常。兀兀w:劳累的样子。穷:终、尽。先生之业,先生从事

19、学业,可 谓 勤矣。抵 排异 端,攘 斥 佛 老,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攘rn:排除。补苴罅漏,张 皇 幽 眇;填补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苴j:鞋里垫的草,这里作动词,填补的意思。皇:大。幽:深。眇:微小。寻 坠 绪 之 茫寻找渺茫失落的已坠落不振的茫,独 旁 搜 而远绍,障 百 川 而儒学,独自广泛搜求,遥远继承,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 东 之,回 狂 澜 于 既 倒:先生它们东注大海,挽回那狂涛怒澜,尽管它们已经倾倒泛滥:先生之 于 儒,可 谓 有劳 矣。沉 浸 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意味浓郁醇厚的郁,含 英 咀 华,作为 文章,其书

20、书籍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英华彩,写作起文章来,书卷堆满 家。满了屋。英、华:都是花的意思,这里指文章中的精华。上 规 姚、姒,浑向上效法虞夏时代的著作,深 浑 无 涯;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姚、姒s:相传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周 诰 殷 周代的大诰和殷代 盘,佶 屈聱牙;春秋 谨 严,左氏的盘庚,多么艰深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浮 夸;易 奇 而 法,诗 正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 葩;下 逮 庄 骚,太史 所 录;子云、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太史公的记录;扬雄、相如,同 工 异 曲:先生之于文,可 谓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而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

21、说是闳 其中而 肆 其 外 矣。少 始知内容丰富而且文笔豪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学,勇于敢为;长 通 于 方,左 右得学习,敢作敢为;长大之后通达礼法,处理各种事情,左的右的,具 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 矣。然而公 不无不合宜: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了。可是在公的方面不能见 信于人,私 不 见 助 于 友,被人们信任,在私的方面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见信、见助:被信任,被帮助。“见”在动词前表示被动。跋前踬后,动 辄 得 咎。进退两难,动一动便惹祸获罪。倒。“跋前踬后”形容进退都有困难。暂 为御史,遂 窜 南夷;刚当上御史,竟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三年博士,冗 不 见 治;做了三年博

22、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冗rn:闲散。见:同“现”,表现,显露。命 与 仇 谋,取 败 几时;冬 暖命运与敌仇相合,屡次遭致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 而 儿 号 寒,年丰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已为缺衣少穿而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 妻 啼 饥;头 童 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发脱落,齿 豁,竟 死 何 裨!不 知 虑 此,牙齿缺损,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而 反 教 人 为?”倒反而来教训别人干吗呢?”为:语助词,表示疑问、反诘。先 生 曰:“吁,子 来 前!夫 大 木 为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啊!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杗,细 木 为 桷,房梁,小

23、的木材做屋椽,杗mn:房梁。桷ju:方形屋椽。欂 栌、侏 儒,做斗拱、短柱的,椳、扂、楔,各得其宜,施 以 成 室 者,做门枢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匠氏之 工也;玉 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廉价的车前草、马屁菌、败鼓之皮,俱 收 并 蓄,破鼓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芝:龙芝。以上四种都是名贵药材。牛溲:车前草。马勃:马屁菌。以上两种及“败鼓之皮”都是廉价药材。待用等到需要的 无 遗 者,医师之良 也;登 明 时候就没有遗漏的,这是医师的高明啊;选拔人才既明察又选公,

24、杂 进 巧 拙,纡 余公正,聪敏和拙笨的人都能得到合理进用,有的人谦和从容而为 妍,卓 荦 为 杰,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纡y余:形容人有才气而从容不迫。妍:美。卓荦lu:卓越。校 短 量 长,惟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的长处,按照他们的 器 是 适 者,宰 相 之 方 也。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治国方术啊!校jio:比较。昔者孟轲 好 辩,孔 道 以 明,辙 环 天下,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卒 老 于 行;荀 卿 守正,大 论 是 弘,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卿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 谗 于 楚,废 死 兰陵:是二 儒者,吐

25、辞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还是丢官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 为 经,举 足 为 法,绝类离伦,优 入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出类拔萃,德行功业足以载入 圣 域,其 遇 于 世 何 如 也?”圣人之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的呢?”绝、离:超越的意思。类、伦:都是“类”的意思,指一般人。“今 先生 学 虽 勤 而不繇 其 统,言 虽“现在先生我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应道统,言论虽然多而不 要其中,文 虽 奇 而不济于用,行不少却不把握儒家的要义,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 修 而 不 显 于 众,犹且 月 费 虽然有修养却并不在一般人中表现出来,尚且每月浪费国家俸 钱,岁 靡

26、 廪粟;子 不知耕,妇 不 知织,乘的俸钱,年年耗费禄米;儿子不懂耕地,妻子不懂织布,出门乘马 从 徒,安 坐 而食,踵 常 途 之着车马,使生徒们跟从,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促 促,窥 陈编 以 盗 窃;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踵:脚后跟,这里是跟随的意思。促促:拘谨局促的样子。窥:从小孔、缝隙或隐僻处察看。陈编:古旧的书籍。然而圣然而圣明的主 不 加诛,宰 臣 不 见 斥:兹 非其幸欤?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为宰相大臣所斥逐:这不是幸运么?动 而 得 谤,名 亦 随 之,投 闲 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放置在闲散的置 散,乃 分 之 宜。”

27、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分的。”分fn:本分,分内。“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 班 资之崇庳,“至于谋算财物的有无,计较官位的高低,财贿:财物,这里指俸禄。班资:班列资格。亡:同“无”。庳bi:同“卑”,低下。忘 己 量 之 所 称,指忘记了自己的才能、分量和什么相称,指 前人 之瑕 疵,摘长官上司的缺点,前人:指职位在自己之上的人。瑕:玉石上的斑点。疵c:病。瑕疵,比喻人的缺点,如上文所说“不公”“不明”。是 所谓诘匠氏 之不以 杙 为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不用小木桩代替楹,大柱子,杙y:小木桩。楹:大柱子。而訾医师以 昌阳引年,欲 进批评医师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引进其豨 苓也。”他的猪苓啊!”訾z

28、:批评。昌阳:菖蒲,药材名,相传久服可以长寿。豨x苓:又名猪苓,泻药。玩知丧志(节选)余 杰中国除了人多,就是书多。于是,读书人也多。像孔子式的“韦编三绝”者亦多,像杜甫式的“读书破万卷”者亦多,但中国并没有因为拥有多如牛毛的读书人而进步。我最反感的是两句古话,一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二是“学而优则仕”。前者是原始时代蛮性的遗留,以为知识是具有神性的,因此掌握知识的人也就像祭司、巫婆一样具有神性,高于一般人。中国民间有“惜字纸”的习俗,看到地上有写着文字的纸,赶紧虔诚地拾起来,放到炉子里烧掉,千万不能让它被污染了。后者更是中国政治的一大致命伤,秦桧、严嵩、阮大铖都是读书读得不错的人,把

29、孔夫子当做敲门砖,门倒是敲开了,可也敲出千古骂名来。可见,读书与当官是两码事。读书不见得能够“改造人性”。读书多的人仍然可能是二蛋和蠢猪。长辈指责后辈,特别是那些花花公子,游手好闲之徒,常常用“玩物丧志”四个字。我却认为,“玩物丧志”倒还情有可宥,而“玩知丧志”则罪不可赦,直可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中国的读书人,十有八九是“玩知丧志”,陶然自得,乐在其中的。几部残缺不全的破经典,你注过来我注过去,皓首穷经,头发白了,经却还没有注完。清代的大师们,表面上看是在追求“纯粹的知识”,其实是在文字狱的淫威下挥刀自宫他们的知识全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不对当下发言的、逃避心灵自由的,通向奴役之路的知识

30、。他们以这样的知识,被朝廷纳入“博学鸿词”科的罗网之中。在三千年专制主义的酱缸里泡熟的中国知识传统,渗透到中国文人的血液里。许多中国文人身上都有周作人气,知识仅仅是一种格调,一种情趣,一种摆设,一杯茶,一件书法,而不是自由的屏障,解放的动力。他们不是通过知识洞察当下的生存困境,而把知识作为消解个人责任的面具。认为自己拥有知识,便拥有了超脱于俗世之上的权力,是掩耳盗铃的做法。加缪说过:“作家是不可能有希望为了追求自己宝贵的思想和形象而远离尘嚣的。”爱默生也认为:“学者理应成为思想的人。其责任可以归纳为自信。学者的职责是去鼓舞、提高和指引众人,命名他们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实。”中国读书人,缺乏的正是这

31、样一种对知识和世界的态度。今天,学者文人们为贫困或受轻蔑而愤愤不平。我想,与其毫无意义地跟别人赌气,不如老老实实地想想:我在做些什么?那些难以为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有几篇不是为了混稿费、混职称而拼凑出来的垃圾?许多教授已然蜕变得跟卡内提的杰作迷惘中的老学者差不多了:终日生活在由抽象的知识建构的世界里,喃喃自语。通晓几种语言文字,写下满书架的著作,却被女佣人玩弄于股掌之上。最后,女佣成了主人,他被赶到大街上。有一次,有位我十分尊敬的、在学界地位如泰山的教授问我:“回家坐火车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吧?”我感谢他的关心,却对他真空包装式的生活感到悲哀:他真不知道中国春节时有几千万民工运动在铁路动脉上?他

32、真的对外面的生活隔膜到了这样的程度?知识让他丧失了获得那些对我们来说仅仅是常识的信息的能力。爱默生是个背着十字架的学者和作家。他在黑暗的夜晚,举着火炬,他说这才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我不愿把我与这个充满行动的世界隔开,不愿把一棵橡树栽在花盆里,让它在那儿挨饿、憔悴。学者不是独立于世的,他是现今这个灵魂萎靡的队伍里一个执旗的人”。这是不是一记警钟呢?一、基础巩固1给加点的字注音。(1)晷(u)(2)佶屈聱牙(jo)(3)闳(hn)(4)踬(zh)(5)要其中(yozhn)(6)卓荦(lu)(7)踵常途(zh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2)爬罗剔抉:(3)可谓

33、闳其中而肆其外矣:(4)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答案(1)占:具备。庸:用,被任用(2)爬:爬梳。罗:搜罗。剔:剔除。抉:选择(3)闳:大,这里指内容博大精深。肆:放纵,这里指文笔豪放(4)类,一般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记事者必提其要B三年博士,冗不见治C指前人之瑕疵D作为文章,其书满家答案 C解析 A 项古义:史书类典籍。B 项古义:古代传授经学的官员。D 项古义:写,写作。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贪多务得内立法度,务耕织B.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C.长通于方,左右具宜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D.然而公不见

34、信于人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答案 B解析 B 项侍奉。A 项追求/从事。C 项礼法/治国方术。D 项表被动/指对自己怎样。5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补苴罅漏B易奇而法,诗正而葩C名一艺者无不庸D月费俸钱,岁靡廪粟答案 D解析 D 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用作动词。6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王安石答案 A二、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行成于思毁于随。(2)记事者必提其要,_。(3)沉浸郁,_。(4)先生之于文,_。答案(1)业精于勤荒于嬉(2)纂言者必钩其玄(3)含英咀华(4)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三、课内阅

35、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

36、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 遗:遗漏B登明选公,杂进巧拙巧:聪敏的C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明:阐明D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訾:批评答案 B解析 巧: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敏的人。是“杂进”的宾语。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辙环天下,卒老于行业精于勤荒于嬉C.诘匠氏之不以杙为

37、楹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文虽奇而不济于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 D解析 D 项表转折,可是。A 项用/因为。B 项在/由于。C 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到去。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韩愈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作者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B作者旁征博引,引古论今,证明自己的遭遇并非有司用人不明不公之故,进而证明了是由于自己的才能有限造成的。C作者以反语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现实中不妥协的精神。D所选文字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心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前文形成对比。

38、答案 B解析 实际上,作者是反话正说,证明自己的遭遇非有司用人不明不公,是因自己才能有限,进一步证明的是“讽刺有司用人不明不公”这一中心论点。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译文:(2)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译文:答案(1)荀卿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还是丢官而死在兰陵。(2)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分的。四、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6 题。训俭示康司马光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

39、,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沽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

40、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

41、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注 闻喜宴:也称琼林宴。宋时朝廷在琼林苑设筵宴请新进士,皇帝、大臣赐诗,进士冠上插花。天圣:宋仁宗年号。寇莱公:寇准,宋真宗时任宰相,后封莱国公。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干:求取B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诟:责备C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丰:丰厚D汝非徒身当服行徒:只答案 C解析 丰:使丰厚。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侣鱼虾而友麋鹿C.苟或不然,人争非之物皆然,心为甚D.然以功业大,人莫之

42、非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答案 C解析 C 项然:代词,这样。A 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B 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 项之:代词,他,指寇莱公/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司马光“俭约”主张的一组是()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以约失之者鲜矣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风俗颓敝如是 夫俭则寡欲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ABCD答案 C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出身于清贫的家庭,家族世代以清白简约为门风,因此他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遵守前代俭约的风尚,并一代代流传下去。B孔子认为俭约是一种美德,他认

43、为不谦逊的人还不如固陋、寒伧的人,俭约的人很少犯过失,而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在意衣食的好坏的。C司马光认为当时社会奢靡之风盛行,从普通农夫直至士大夫,都身受其不良影响,统治者对此应当承担主要责任。D司马光用古人崇尚俭约的风气与今人崇尚奢靡的风俗相比,又通过引用何曾、石崇、寇莱公等因奢侈而败家的事例阐述了推崇节俭的重要性。答案 C解析 原文是希望统治者不要助长奢靡之风。1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译文:(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译文:(3)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译文:答案(1)我本来(出身于)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

44、(2)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3)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参考译文我本来(出身于)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因害羞而脸红并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填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表示与一般人不同,以

45、此取得人们的赞扬。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许多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当做美德。别人都嘲笑我顽固、粗鄙,我不把这当做缺点,应答道:“孔子说与其不谦逊,宁愿固陋寒伧;又说因为俭约犯过失的人是很少的;又说读书人立志寻求真理,却认为穿着破旧、饮食粗陋是可耻的,那也就不值得同他商谈了。古人把节俭当做美德,今人竟用节俭互相嘲笑指责。嘻,真是奇怪啊!”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

46、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即使是居高位有权势的人不能禁止

47、,(难道)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御孙说:“节俭是美德的共同点,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共,是相同的意思,说的是有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共同生发出来的。生活节俭的人,欲望少:地位高的人欲望少,就不受外物奴役,可以依循正直的道路做事;地位低的人欲望少,就能小心谨慎,节省各项用费,从而远离罪罚,使家产丰厚殷实。所以说:“节俭是美德的共同点。”奢侈的人欲望就多:地位高的人欲望多就贪图富贵,不按正道办事,将招致灾祸;地位低的人欲望多就追求更多的钱财,胡乱用钱,从而败家丧命;因此当官的就会收受贿赂,做百姓的就会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何曾每天的饮食花费万钱,到孙子辈就因为骄傲放纵败家了。石崇用奢华向别人夸耀,最终因此死在刑场。近代寇准奢侈在当时位居第一,可是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没有人敢批评他,他的子孙习惯了奢靡的家风,现在大多困窘不堪。其他因为节俭成就功名,因为奢侈败家的人太多了,我不能全部一一列举,姑且举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要牢记并照做,还应当用它教育你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气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