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向指南考试大纲(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提示(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
2、景1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3.意义1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思维激活想一想1从中国对内视角来看,怎样理解“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提示: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21世纪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2有人说:“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
3、经营权和产品分配权交给农民,它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只是扩大了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其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要调整。3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曾经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松绑”之风吹向全国,试推测“松绑之风吹向全国”最早可能是在哪一年?为什么?提示:1984年。原因: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即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4为什么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标志?提示: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从而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中共十四大明确
4、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中国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5有人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是社会属性的不同,其运行机制是相同的。”请指出这一观点的错误所在。提示:二者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且由于这一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对市场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6邓小平文选:“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提
5、示: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7深圳从一个贫穷的渔村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有人以“一夜城”来形容深圳的迅速崛起。深圳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什么?提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观点术语填一填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6、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956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781992年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1992年以后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对中国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是如何应对。微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史料品读试一试(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
7、么问题。(2)根据史料,站在时代前列的小岗村创造了引领时代的“小岗村精神”,这一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提示:(1)史料一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史料二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变,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产品分配形式发生了变化。史料三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2)小岗村精神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深度思考要点1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提示:(1)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中央全会的形式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
8、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路线。(2)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3)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开始改变,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4)从对外政策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对外开放代替了闭关式的极“左”政策。(5)从组织上看,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要点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提示:(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
9、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要点3 全面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示:(1)含义:经济体制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10、(4)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特点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主线,以责、权、利关系及制度调整为核心。以旧制度最薄弱和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农业制度为突破口。允许旧体制以外产生新体制,即新体制增加与旧体制调整并行。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进行改革。(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8)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
11、的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跟进题组1上世纪80年代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讨论的主题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决策()A中共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解析】由农村人“有自己的地种”、“80年代”等信息可知,漫画主题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决策,故选B项。【答案】B2如图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岁首在深圳考察的情景。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南方谈话”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12、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从材料中“南方谈话”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成为改革开放的新方向,故选C项。【答案】C微考点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史料品读 史料三 2010年5月,中央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努力把喀什
13、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试一试(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结合史料,谈谈你对“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格局中地位的认识。提示:(1)史料一说明中国吸取历史上闭关锁国的教训,顺应世界潮流实行对外开放。史料二表明经济特区以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主,发展中国经济。史料三反映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多层次”“全方位”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2)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经济特区发挥了带动和示范作用,以实现共同富裕。深度思考要点1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提示:(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
14、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要点2 分析国家在设立经济特区时,为什么首选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提示:(1)近代以来,对外开放较早,历史上与海外有着密切联系,便于吸收外资。(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较早,有着重要的工业基地。(3)海陆交通便利。(4)广东、
15、福建等地是著名的侨乡,靠近港、澳、台,便于联系。要点3 准确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含义提示:(1)全方位是指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经济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2)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3)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3(2016唐山模拟)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
16、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解析】从材料中“1979年”“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可以排除A、B,因为与1979年时间太接近;C与材料中“谈及经济体制改革”不符。故选D。【答案】D4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17、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回顾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全方位”主要是指()A全国范围对外开放B全行业对外开放C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 D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全方位是指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D项正确。【答案】D名家评史【观点】在对外开放方面,第一个重大步骤是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就。实践证明,经济特区
18、姓“社”不姓“资”。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经济特区创办的意义。作者认为:(1)经济特区的创办是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重大步骤。(2)经济特区在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3)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证明,创办经济特区是成功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学科素养题型突破史论互证型选择题【理论阐述】1题型特点:(1)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2)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2培养能力:
19、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故难度较大。【典题例证】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思路引领 第一步:明确本题考查意图,本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背景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第二步:析选项A材料中的关
20、键信息是中国的农民“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当时得到了农民的拥护排除B“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集中表现,并不是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排除C人民公社体制是“左”倾错误的集中表现,并不是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排除D农业生产责任制最早出现在凤阳县小岗村,是农民的一次自发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改变正确【方法点拨】(1)解答思路:理解题干结论或史实,联系所学知识。联系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2)解题方法: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
21、等。品味经典1(2015四川卷)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解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初稿作者既听到赞誉声,也受到某些报刊的批评,且表示有了坐牢的思想准备,说明当时中国受“左”倾思想束缚严重,亟待突破,故选B项。从时间上看,此时中共十
22、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两个凡是”仍然存在,社会舆论不可能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故A、C、D三项错误。【答案】B2(2015江苏卷)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解析】据题干信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开放”等可以判断,这一讲话针对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怀疑和担心。正确选项为A项。B、C、D三项与题干所述历史阶段特征不符。【答案】A3(2
23、015重庆卷)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解析】紧扣题干时间:1982年,抓住关键信息:县以下设立乡、镇一级行政机关以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由此可以判断此时期我国已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广泛推行,A项符合题意。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
24、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D两项错误。【答案】A4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 BC D【解析】定时空:20世纪80年代。抓关键:抓住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间限定,联系这一时期的历史史实。【答案】A5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较大的经济管理
25、权限 独立的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市场调节为主A BC D【解析】解题关键:解答的关键是对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的经济政策的理解。关键信息:“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答案】C6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 BC D【解析】明考点:建立经济特区。思维切入: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
26、此后开放上海,故正确;因为上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思想解放还不够的情况下,在上海试行一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容易受到人们的反对,难以使得试点顺利进行,故正确。【答案】D7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析】关键信息:图中H对应的时间是2001年,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多边组织。【答案】C8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
27、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解析】定时空:20世纪90年代。联知识: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答案】D9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解析】抓关键:从材料中可知甲段时间是19901995年,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