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368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1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课程标准(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4)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5)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高考考点(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4)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5)牛顿、爱因斯坦3高考真题【例】

2、(2014福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2)据材料

3、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第(1)问,结合材料“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来理解“点火”的含义。第(2)问,第一小问“趋势”从图中直接观察得出,“原因”从当时的政策、开放程度等角度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邓小平的地位与贡献来归纳。【参考答案】(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2)趋势:上升。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

4、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答两点即可)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难突破】爱因斯坦对原子弹态度的变化及其评价(1)态度的变化: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相对论出发,提出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这为核能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德国十分重视这一理论的军事价值,在相关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二战爆发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美国政府于1945年8月投放原子弹到日本广岛、长崎,造成平民伤亡严重,爱因斯坦得知后,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2)评

5、价:爱因斯坦基于他对维护人类和平的热忱而做出的上述举动是正确的。启发:科学研究应用于促进社会发展、保护人类和平等方面;科学对军事进步的推动作用巨大,有时能起到以暴制暴,从而换取和平的作用;科学研究的初衷与其后的实际应用效果之间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等。态度:科学的发展本身是客观而不受任何利益集团左右的。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科学的发展,既要努力学习,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同时也要控制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向着保护人类福音的方向发展。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国,他是燕京大学的主要创办人。在燕大,他提倡学术自由,支持学生运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不惜出重金聘请了许多著名的国内外教授,从而使

6、燕大成为当时可与北大和清华齐名的中国名校。抗战时期,司徒雷登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燕大师生逃离日占区,奔赴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提供过种种掩护与方便,并因此被日寇关进监狱达三年之久。摘自郝平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材料二:1949 年 8 月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的时候,伴随他的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嘲讽奚落的文章 别了,司徒雷登。文章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文章还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然而,正是这个闻一多,在他那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1946年)中,认为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华大

7、使对中国是件好事:“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摘自长平归去来兮,司徒雷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徒雷登对中国作出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与闻一多对司徒雷登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1)创办燕京大学,提倡学术自由,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支持学生运动,帮助抗日师生,支持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2)毛泽东:否定。原因:美国支持国民政府内战遭到失败;司徒雷登是美国驻华大使,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代言人。闻一多:肯定。原因: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对中国的诸多事业作出过贡献;司徒雷登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将有利于

8、帮助美国改善与中国人民的关系。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材料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上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选集第 2 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同列宁在共产主义革命问题上认

9、识的差异。(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哪些实践活动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创新?【参考答案】(1)差异:马、恩认为:共产主义革命会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并且会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也可以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共产主义会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成功。(2)创新: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十月革命,在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实施新经济政策,为生产力水平落后的苏俄找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正确方式。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3 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

10、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材料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2)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其成因。【参考答案】(1)

11、观点:爱因斯坦: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侧重点及成因: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成因:20 世纪 30 年代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成因:两极格局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建国初期,受到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 年人口普查全国有 6 亿多人。1956 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在“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通过调查研究1957 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指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

12、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科研的后腿。摘编自杨建业马寅初传 材料二:1958 年马寅初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北京大学校长和人大常委职务也被一撤到底,1979 年光明日报发文认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1980 年新婚姻法增加了马寅初二十多年前提出的“晚婚晚育”,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摘编自彭华马寅初全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马寅初关于人口问题的主张,指出其提出的背景。(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

13、识,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末和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对马寅初评价的变化及其原因。【参考答案】(1)主张: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背景:中国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破除了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迷信;“双百”方针提出。(2)变化:由批判、否定变为肯定、称赞。原因:文革结束,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改革开放的实施;人口膨胀成为中国突出问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表摘自于一教师的李四光教学提纲 材料二: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这样做并不是放弃登山的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向上

14、攀登,到达山顶。列宁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李四光“辞官留学英国”的社会背景和向“权威”挑战的主要事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如何“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从上述两位杰出人物的经历与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或人格魅力?【参考答案】(1)背景:袁世凯上台,实行独裁,破坏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浪潮高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事迹: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相继发现大型油田,打破中国“贫油国”论。(2)新路线:领导苏俄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相似人格或

15、品质:乐观自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意志坚强等。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材料三:有一群人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不是社会革命的风

16、云人物,没有过振聋发聩的呐喊,没有过血雨腥风的厮杀,大浪淘沙,多少英雄豪杰都被雨打风吹去,这些人却默默地在中华民族历史变革的进程中,留下了许多长远的记忆和深深的印迹,甚至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在许多领域里,我们还在他们奠定的事业基础上前行。在这一群人中,有一位出身于平民之家,终生奉献于中国交通事业,特别是铁路事业的科技骄子詹天佑。或许更多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国铁路之父”,其实,他的人生画卷正映照着近代中国苦难历程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如梦如幻。詹天佑是清末和民国前期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人之一,至今他仍是最具世界影响的中国历史人物之一。他的成长史,他的家国情,映照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多彩的历史画

17、卷。摘自陈典松詹天佑请回答:(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是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2)上述材料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救国理想?该如何评价这一理想?【参考答案】(1)指担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因为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又没有自行修筑铁路的经验,而且京张铁路的施工难度非常大,外国工程师都很难完成,再加上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所以外国人认为中国工程师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任务。(2)理想:科技救国。评价:有利于推动中国科技和经济(特别是铁路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国的地位;是进步的和爱国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也对今天的青少年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