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360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同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学习这方面内容,应注意紧密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其与政治、经济史的相互影响。2.中国现代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理解这些内容,还应注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3.联系语文、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学会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鉴赏审美能力。4.联系已经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关注世界文学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5.掌握一个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过渡时期:19491956年。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或社会主义探索十年):19561966年。3“文革”时期:196

2、61976年。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或改革开放):1978年今。1.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高考考点(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3)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3.高考真题【例】(2013新课标)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

3、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A【解析】选 A。材料所述是新中国人民政府为推进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而采取的措施。B 项的内容是 1921 年建党时即已确立的;材料与封建迷信无关,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宣传工作的新形式,排除 D 项。【重难突破】1科技进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到的重大作用(1)“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2)银河巨型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3)载人

4、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2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二,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三,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山之石】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1.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各国发展高科技计划: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和“信息高速公路”,日本确立“科学技术立国”战略,欧

5、共体制定了“尤里卡计划”。中国在此背景下提出“863 计划”。2.第三次科技革命(岳麓版知识链接):20 世纪中后期世界上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一次以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其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3.现代科技成就:探索生命的奥秘(岳麓版增补):转基因技术,“登月计划”,克隆技术。信息技术岳麓版增补:信息技术与“新经济”关系。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1)“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业严重受挫。(2)邓小平复出并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3)1978 年,召开全国科学

6、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科学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4)1985 年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2提出1988 年 9 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3意义(1)反映了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2)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一、选择题1作为哲学家,毛泽东把科技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矛盾,系统地、深刻地分析了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的矛盾、科学生产与科学实验的矛盾他主张把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纳入社会整体发展,是科学社会学的学科基石。为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A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B批准了“863 计划”和“星火计划”C

7、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D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A【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和建国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材料中可得出两点关键信息,一是毛泽东把科技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矛盾整体地去看待,二是主张把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纳入社会整体发展。由此两点得出 A 项与这两点契合,故为正确答案。B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C 项是具体的策略,与整体不符。故排除,D 项是在科学文化领域实行的方针,包括了文学艺术,与题干主旨不符。2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

8、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ABCD 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可以与选项内容直接对应。“科教兴国”战略制定于 1995 年,时间不符合。3电影钱学森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的传奇经历。下列有关钱学森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20 世纪 50 年代初我国仿制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19

9、64 年我国自行设计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文革”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新时期“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 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技成果的相关内容钱学森的科技成就。A 项错误,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B项正确;C 项错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1964 年,不属于“文革”期间(19661976 年)。D项错误,“神舟”飞船属载人航天工程。本题正确答案选 B。4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国防部某高官在评价中国某项重大科技时说:“这件事情表明了中国人在打击力量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并且表明,那里的 动 荡 和 无 政 府 状 态 并 未

10、影 响 他 们 取 得 进展。”(“文革”期间参考消息摘编)该人士评论的是()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C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D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 B【解析】依据所学,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是 1964 年 10 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是 1967年 6 月 17 日,正是在文革期间,符合题意;1964 年 6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2003年 10 月 15 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 5 号”。所以应选 B。5国家最高技术奖成立于 2000 年,用于奖励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此后每年评审一次

11、,次年年初开会公布结果并颁奖。人们曾这样形容首届获奖者之一:“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请问他是()A钱学森B邓稼先C李四光D袁隆平 D【解析】根据题干中“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这一信息可知,该科学成就与农业相关,钱学森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与农业领域无关,故 A 项错误;邓稼先为著名物理学家,故 B 项错误;李四光为著名地理学家,故 C 项错误;袁隆平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故 D 项正确。6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学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银河”型计算机诞生

12、 南优 2 号选育成功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ABCD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文革”的时间范围。“文革”时间是 19661976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 1964 年,“银河”型计算机诞生是 1983 年,杂交水稻南优 2 号选育出是 1973 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 1970 年,故选 D。D7“在美国宣称阿波罗计划成功的约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也将自己的登月计划提到了议事日程,事实已经证明,我们有能力征服太空,有能力将中国人从地球引力的束缚中暂时的解脱出来,去探寻那未知的宇宙奥秘。”最能证明我们“有能力”的事件是()A1964 年原子弹爆炸成功B1970 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3、C2007 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D2003 年神舟 5 号成功发射 D【解析】阿波罗登月计划是美国的航空航天计划,“我们有能力征服太空,有能力将中国人从地球引力的束缚中暂时的解脱出来”,说明中国也要发展载人航天计划。A 不是航天计划,B、C 没有载人航天,2003年 10 月 15 日,“神舟 5 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21 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因此选择 D。8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突出成果B袁隆平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缓解了“大跃进”带

14、来的经济困难C神舟 5 号发射成功,提高了新旧格局交替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D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确立,反映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就 C9观察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亿元),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1960 年1980 年1985 年1988 年 科研经费 22.7 53.38393 基建经费 11.1 11.31825 总额33.8 64.6 102118A.经济建设规模的萎缩B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C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D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 【解析】由表中科研基建支出的增多可知 C 项符合题意;A 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102014 年 10 月,中国探月工程首次实

15、施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战告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表明()A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D中国航天技术取得新突破 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故 A 项错误;1988 年 9 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与题意无关,故 B 项错误;1970 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向太空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 C 项错误;中国探月工程首次实施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战告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取得新突破

16、,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

17、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指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德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参考答案】(1)变化:从世界领先到落后于世界(或从世界领先到逐步衰落)。原因: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2)措施: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背景:德国完成统一;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3)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科教兴国战略;第三次科技革命。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

18、49 年 9 月 27 日,侯仁之几乎是踏着建国大典的鼓点返回北京。10 月 1 日,侯仁之作为燕京大学的代表,出席了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政治待遇,是新生的共和国对他的接纳和肯定。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二:1955 年 9 月 17 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的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起航前,钱学森当着记者的面发誓,再也不踏上美国的土地。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三: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情感。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意离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中国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杨绛我们仨 请回答:(1)上述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的选择对新中国意义何在?(2)上述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怎样的人格魅力?【参考答案】(1)意义:为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提供了积极的政治支持;为新中国全面建设的展开提供人才支持;保障了中华文化的有序传承;促进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推动新中国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2)人格魅力:热爱祖国,忠于信仰;传承传统文化;宽容开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