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一 单 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历 史 内 容 索 引课 时 导 学知 识 梳 理重 点 研 习课 时 导 学 目 标 素 养 1.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的过程及表现 2.结合明朝末年以来中国的现实状况,全面掌握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表现及结果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知 识 概 览知 识 梳 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影响(1)历程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 佛教 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 本土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
2、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 建筑艺术 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
3、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2)鸦片战争后时期 向西方学习 影响 洋务运 动时期 设立 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创办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近代西方文明,如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传入中国 维新运 动时期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学习西学,实行君主立宪制 推动维新运动的展开 辛亥革 命时期 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 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 运动早期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主张
4、吸收 民主与科学 的思想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 时期 向西方学习 影响 五四运 动前后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 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 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 儒学经典 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
5、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5)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造纸术 对当时欧
6、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推动了欧洲 火药武器 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 文艺复兴 运动和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 儒家经典 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重 点 研 习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材料一】利玛窦简介 1582年,利玛窦被派往中国传教。利玛窦与中国官员李之藻合作完成坤舆万国全图,献给明神
7、宗。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此外,他还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在书信、回忆录中记叙了在华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材料二】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材料三】严复简介 1866年,严复考入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严复赴英国学习海军。1880年,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教官。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学说。1896年,捐资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
8、创办时务报。1897年译介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宣传维新变法,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思考探究(1)材料一、材料二能否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至少两点依据)(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次西学东渐的差异。提示:(1)观点: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理由:角度1,利玛窦的上疏是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的好感,其表述中对中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角度2,即使利玛窦上疏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
9、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还需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证。(2)第一次西学东渐:仅发生在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主要局限在自然科学层面;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第二次西学东渐:通过译书、报刊、学校、社团、留学等各种途径传播西学,社会影响扩大;在器物、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转型。素养解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考查明末清初与晚清民初两次西学东渐的核心知识,利玛窦和严复作为其代表人物,体现了两次西学东渐不同的时代特征。重难归纳 近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时间 人物 阶级 实践 思想 阶段 19世纪中期 林则徐、魏源等 地主阶级 抵抗派 编译书籍、仿制西方战舰“师夷之
10、长技以制夷”器物 19世纪60年代 李鸿章 等 地主阶级 洋务派 洋务运动(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馆等)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19世纪90年代 康有为、梁启超等 资产阶级 维新派 维新运动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制度 20世纪初 孙中山 资产阶级 革命派 辛亥革命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1915年 陈独秀、李大钊等 资产阶级 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思想 五四运动后 李大钊、毛泽东等 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 思想 跟踪训练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相关。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11、)表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项目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比例 42.5%22.8%17.5%17.2%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应用科学和各种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与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
12、思潮,排除D项。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材料一】中国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肘腋之内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以汉字为例,它播及东亚其他民族和国家,被借用、改造成为书写各种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它们在字形和组字原则上都表现出与汉字的直接渊源关系。又如,儒家思想中的仁学观念、忠孝情感、和合意识、礼法制度等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古代自不待言,直至今天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与之不无深层关联。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今天从整体上说,体现的是吸引力而非同化力。在不需要实现文化同质
13、化的文化构成中,即在语言、宗教、哲学、艺术与习俗的领域,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因为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能让世界侧目的独特性魅力迄今犹存,别无可觅。摘编自韩东屏分而后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影响力 思考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示:(1)影响:中华文化传播到东亚地区后,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2)世界影响:中华文化以其多元性、凝聚性、包容性丰富着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重难归纳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科技方面 中国的四大
14、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制度与思想文化方面 隋唐时期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促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启蒙运动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借鉴了中国儒家思想。中国的史学、地理学
15、以及科技、文学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3.交通方面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与世界各地的交流。4.对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5.其他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跟踪训练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这一现象()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C.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汉字传入周边国家后,促进了周边国家文字的产生,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故选A项;“消除障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周边国家在中国的汉字的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与亚洲儒学文化圈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周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而非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