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故D项错误。答案:A2.列宁认为,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征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
2、的办法。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解析:结合材料内容特别是关键词“余粮征集制”判断,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有利于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答案:C3.静静的顿河有这样的描述:“青天白日里把我们家的粮食、小石磨都抬走这样是为劳动人民?”该描述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粮食税B.义务劳动制C.企业国有化政策D.余粮收集制解析:由“把我们家的粮食、小石磨都
3、抬走”可知,是关于农业粮食的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的;材料没有涉及关于劳动与产品分配问题,也没有涉及工业问题,故排除B、C两项。答案:D4.苏俄(联)历史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这里省略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D.新经济体制解析:“军事共产主义”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中反映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才有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答案:B5.19131928年苏联农业生产对比表年份191319221928谷物播种面积(百万公顷)10272101谷物收获量865673马(百万头)362434牛(百万头)6146
4、66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1928年谷物收获量低于1913年收获量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集体农庄的建立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解析:A项是对图表内容的直接表述,而没有体现出变化的原因,故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征集制,没有涉及分配土地的内容,故B项错误;19211928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正确;苏联全盘推行集体农庄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图表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6.“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
5、中叶大多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D.自由主义政策解析: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这一模式下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答案:C7.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C.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解析:1928年后,苏联
6、经济发展上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农村推行农业集体化,对农民粮食实行收购政策,以保障工业化的原料供应,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事实;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与材料信息相反。答案:C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21年春天已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列宁材料二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1)
7、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列宁说它“已告失败”。(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参考答案:(1)1921年苏俄出现了农民和水兵的暴动,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2)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种看法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
8、义政策的仓促性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C.苏联模式实施的片面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解析:“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说明该政策是苏俄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符,故A项正确。答案:A2.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这一做法造成()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解析:根据题干“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可以得出,当时物资供应必须有供
9、给委员会的凭证,不允许私人买卖,导致市场上商品供应缺乏,物价上涨,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劳动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形成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与题干所提供的时间不一致,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表述可知,其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这种政策下,苏俄没有引进西方资金,故D项错误。答案:A3.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这表明列宁()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D.认
10、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解析:根据材料“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可知,这一时期的列宁主动放弃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发展工农业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列宁对改变苏俄落后现实的强烈愿望,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列宁这段话表述于十月革命之后,这一时期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故D项错误。答案:A4.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
11、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余粮征集制的实行C.粮食税的实行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解析:从材料中妥协、退却,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战略退却”,或者叫做“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故C项正确。答案:C5.到1925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税的全面推行B.允许工农自由贸易C.农业走集体化道路D.提高了农民的地位解析:材料中“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可推知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12、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农业总产量的增长,非自由贸易的作用,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1927年后,与1925年不符,故C项错误;农民的地位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就得到提高,故D项错误。答案:A6.列宁说:“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之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这表明新经济政策()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B.实质是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C.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D.避免了阶级斗争的发生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故A项正确,B项错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战时共
13、产主义政策,故C项错误;“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说明列宁认为阶级斗争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A7.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判断()A.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B.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C.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解析:斯大林等领导人把粮食收购不上来的原因归结于新经济政策,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14、。答案:B8.1929年,斯大林指出:“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因为农民当他还是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个体农民的时候,经常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为此,斯大林()A.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B.强制加速推行农业集体化C.暂时认可了市场经济D.缓解农民与资本家的矛盾解析:通过新经济政策,已经恢复了国民经济,致力于恢复与材料中“1929年”不符,故A项错误;针对材料中“农民”“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的现象,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措施,故B项正确;材料中“1929年,斯大林”认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农民”“不断
15、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不符,故错误。答案:B9.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利用粮食出口换取外汇以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
16、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0.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解析:抓住材料信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来分析,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工业化的特点,但不能体现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不符合材料内容,故A项错误;苏联建设
17、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不能反映“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故B项错误;C项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说法错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说明农业为工业化付出巨大代价,故D项正确。答案:D11.1926年斯大林在某报告中称: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当时,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是依靠农业的,那么现在它却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对“新经济政策的第二时期”理解最准确的是()A.延续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的做法B.为苏联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C.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D.以工促农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解析: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苏
18、联模式的表现,“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为苏联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答案:B12.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下面对斯大林的演讲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B.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C.农民对苏联模式产生严重不满D.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材料并未强调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故A项错误;苏联模式实际上就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
19、业特别是重工业,所以他在演讲中强调向农业征税,实际上就是为他的经济发展模式辩护,故B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农民对苏联模式的态度,故C项错误;1928年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形成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余粮征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境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
20、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原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2)措施:新经济政策。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巩固苏维埃政权。(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联)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全球影响的观点来看,国家计划委员会很可能将证明比共产国际具有更大的意义。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
22、但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中有关苏联模式的观点展开评论。参考答案:观点一:苏联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巨大。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西方国家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经济崩溃,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为以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观点二: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值得仿效。经济上,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经济缺乏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长期得不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