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248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第一轮课件:第3编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编 文言文阅读(2011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原文见“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例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这一题的命制原则与形式,已连续五年保持一致,都是采用从选文中摘取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B项两个“以”意义与用法都不相同,前句中的“以”译为“凭,凭借”,用作介词;后句中的“以”,表修饰关系,用作连词。这两种用法在粤教版教材中均比较常见。答案:B A项,“其”意义与用法都相同,均

2、译作“他的,罗提督的”,用作代词。C项,“之”意义与用法都相同,均译作“他”,指代罗战功。D项,“且”意义与用法都相同,译作“将,将近”,用作副词。由于A、C、D三项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而B项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故B项为正确选项。(2011年广州一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原文见“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例2)()【解析】A项,均表承接关系(或均看做表修饰关系亦可),连词。B项,译为“在”,介词,“以”字后面凡是接时间都可以理解为“在”,表时间/译为“因为”,连词,由于后面是连接句子“争桥赴水”,所以应该是连词。C项,与“坐”组成“所”字结构,助词

3、/与“为”连用,表被动,介词。所字结构与表被动是“所”最常用的用法,要熟记。D项,才,副词/于是,连词。要根据上下句之间的关系准确判定。答案:A 考纲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从考纲来看,考查的是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并解释的能力,而非机械地记忆。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文言文中,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归为虚词;有些代词和副词,特别是表示指示和疑问的,用法接近

4、虚词,一般也归于虚词。“意义和用法”中的“意义”是指词语的意思,“用法”则包括词性、成分、关系等。一个虚词意义相同,但用法可能不同,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不赂者以赂者丧”(过秦论)两句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但前者作连词,后者作介词,用法不同。而有的虚词用法相同,意义却可能不同,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两句中的“乃”都用作副词,但前者译为“却”,后者译为“才”。有的虚词词性相同,但不等于用法相同,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但前者表示并列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这都需要我

5、们在做题时细致辨认。从广东近几年的考查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1)范围固定:一定出自18个考纲给定虚词。(2)题型稳定:都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四个虚词,八个例句,两两比较,考查异同。而且所用虚词都出自所给阅读文段。(3)不避重复:有时上一年考查的下一年又再次考查。(4)难度不高:所给虚词的两个例句中,该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如果不相同的话,其差别往往很大,如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副词,所以是很容易得分的。2011年广东高考考查了“其”“以”“之”“且”,这些都是阅读文言文最常见的一批虚词,每个选项该虚词的意义也非常清晰明确。不过,要适当注意一下这几年没怎么出现过的“何”、“若”、“也”等词语。一、复习策

6、略1运用语法推断法确定词性。推断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虚词的“意义”主要指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义,只有少数虚词在文言中没有意义。虚词的“用法”主要指是什么词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由于虚词的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而且用法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既需要学生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同时需要培养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2记特殊用法。记与现代汉语常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虚词。如:“其”作副词用时与“乃”为代词或表示“竟然”义时相同。虚词用法灵活,涉及的知识(如词性、语法等)较抽

7、象,在虚词备考复习时,除了强化记忆各个虚词的用法外,应该讲究策略,突破难点,举一反三,提高辨析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3抓重点。18个虚词的用法、意义较多,但常考的词语只有以、其、之、为、因、而、且、乃、于、与等,要作为重点,弄通弄透。二、应考策略1语境推断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虚词词性的辨析可以借助语境。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廷,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

8、于廷”。这样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表条件。虚词文意的理解可以借助语境。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要求区分“因家庐江寻阳焉”与“弘因阵乱突围而出”两句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如果不能从词性上准确地辨析两个“因”字的区别,则可联系上下文语境从文意上辨析。前一句应理解为“于是、就”(事理上的自然承接),因为它的上句是说“吴国平定”,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在庐江寻阳安家”这一行为。后一句应理解为“趁机”(抓住机会,临时产生的行为),因为它的上句是“周访的军队围住了杜弘,杜弘把许多宝物扔到城外”,而“士兵争着拾捡”是临时想出的办法带来的结果,所

9、以应译为“趁着”了。这样凭借语境来揣想,就可判断两句中的“因”字前者为副词,后者为介词,意义与用法各有不同。2全句关照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确定,甚至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注意文句中的关键词,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就可以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是表原因的连词。注意文句的语气,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以语气副词“其”为例,“其”可作感叹、揣测、反诘

10、、祈使、婉商等多种语气,必须与整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揣测语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语气。)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钧传,表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表婉商语气。)一方面句末的标点符号已经暗示了一定的语气,另一方面上述四句可以通过语气替换的方式来揣摹,如句,若用反诘的“难道”、祈使的“应该”、婉商的“还是”来替换都是不合适的。3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乎”,处于句末一般作语气助词,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处于句中则大多作介词、形容词 词

11、尾 等,如“生 乎 吾 前,其 闻 道 也 固 先 乎吾”“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也”,处于句末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何可胜道也哉!”在句中一般起停顿、舒缓语气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一般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为”,用在句中,作介词时,后跟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作动词时,充当谓语成分;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且句中有明晰的谓语,如“何辞为?”以2006年高考广东卷为例,运用句位分析法辨析“为”字用法

12、,“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与“秦王为赵王击缶”,后一句从“为”字之后紧跟“赵王”一词就可以清晰地判断出它是介词,表“替”之义,前一句中的“为”位于句中,应为省略了介词宾语的介词,因为文句已有明确的谓语“制”。另外,也可以根据文言句子整齐、对称的特点,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4语法分析一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是不一样的,名词或代词一般作主语,动词或形容词一般作谓语,副词、形容词或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其他虚词也是如此。“之”,可以作动词、代词、助词等,其中“之”

13、作助词,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用法都需借助语法知识才能较清晰辨识出来。如“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前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助词,因为本句译“您送燕后的时候”,从语法角度看,作例句的状语;第二、三个“之”是代词,“她(指燕后)”,分别作介词“为”的宾语和动词“哀”的宾语。如翻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柳宗元钴钅母潭西小丘记),借助语法知识辨识句中“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才能将原文译得通畅(全句可译为“那小丘上突兀耸立露出地面呈现出奇形怪状的石头几乎不可胜数”

14、)。“而”,除了用第二人称代词外,主要用作连词,可表示转折、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且极易混淆,但结合现代汉语有关复句的语意关系则可加以明确的辨析。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这些“而”字都是连词,第句“有大功”和“击之”语意之间明显存在转折,表转折关系;第句“今是”与“昨非”之间是正反两面的并列关系;第句前后两个动作有时间、逻辑上的顺序,“礼毕”先发生,接着发生“归”这个行为,表承接关系;第句“终日”是时间状语修饰“思”的状态,应是修饰关系;第句表示

15、假设关系。判断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的虚词,也可结合语法特征来分析。如“上与诗经周易同风”(曾国藩湖南文征序)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与”字都可译为“和、同”,但前一句的“与”是介词,因为全句省略的主语是屈原的离骚和周敦颐的说理文章,而“与”跟诗经周易只是构成介宾结构修饰“同风”;而后一句的“与”是连词,因为“苏子”与“客”都作主语,二者调换前后位置,其意义不变。5代入检验根据已记忆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代入句子去理解,语意通畅,即可验证正确的答案。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

16、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何”,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问”;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在辨析“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一句中的“何”字时,通过代入法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另外,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熟悉的用法,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辨析“因访一元家所在”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两句

17、的“因”字用法,后一句“因”介词,表“通过”,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例句,就可以把“通过”之义代入前一句,再结合具体语境就可以辨析出二者的不同了。6标志确认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 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主要有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两大类,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固定句式较多,值得熟记的至少有十种以上,如:“不亦乎”(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没有用来)例:“

18、军中无以为乐。”“何为?”(为什么)例:“何以伐为?”“如(若、奈)何?”(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所以”(用来)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所以、因此)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得无(毋)乎(耶)”(恐怕、莫非)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何之有”(有什么)例:“孔子云:何陋之有?”“惟(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例:“惟利是图”“惟才是举”“为所”(被,表被动)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7成语联想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

19、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成语中包含双音节虚词,如“言过其实”(其:他的;实:实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可以;以:表凭借)。成语中包含有兼词,如“付诸东流”(诸:之于)、“心不在焉”(焉:于此)。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分省略形式,如“引(之)以为戒”“述(之)而不作”省略了宾语,“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省略了谓语,“运筹(于)帷幄”“付之(于)一炬”省略介词。成语中也有倒装,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人莫予毒”(人莫毒予)、“何去何从”(去何从何)、“唯利是图”(唯图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等包含了宾语前置的形 式;“绳 之 以 法”“相 濡 以 沫”“嗤 之 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无济于事”“重于泰山”都包含了介宾短语后置的形式。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几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8掌握步骤首先根据前后文,通过语法分析,辨别词性。再确定意义是否相同。如果词性不同,其他就肯定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