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荐作品:游沙湖 苦斋记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突破文本研习 NO.1篇目一 篇目二 助读链接兰溪,在今湖北浠水东,水出竹箬山,其侧多兰,唐置兰溪县。元丰二年十二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三月,苏轼因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好几天,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基础自测一、一词多义(1)相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动词,观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动词,帮助)儿已薄禄相(名词,福相)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代词,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副词,互相)(2)闻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动词,听说)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知道,懂得)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出名)(3)是是日剧饮而归(代词,这)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动词,认为正确)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正确)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表示判断)(4)与与之同游清泉寺(介词,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连词,和)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动词,给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动词,赞成)唯求则非邦也与(句末疑问语气词,吗)(5)许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表约数)秦王怒,不许(动词,答应、允许)塞上长城空自许(动词,期望)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名词,处所)问渠那得清如许(代词,这样)二、词类活用(1)君
3、看流水尚能西(名词作动词,向西流)(2)下临兰溪,溪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3)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三、古今异义(1)书不数字古义:今义:表示数目的文字或符号。(2)辄深了人意古义:今义:人的意愿、想法。几个字。别人的意思。四、文言句式(1)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判断句)译文:(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判断句)译文:(3)予买田其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是沙湖。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文本鉴赏本文题为游沙湖,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
4、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是怎么写的?_答案 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作者因为得疾,遇到了一个人庞安常。而庞安常这样的“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作者却只善于抓住他的特点,选取一两个典型事例点化成文,重点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文章用字极少,但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人物个性极为鲜明。2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_答案 谁道人生无再少?乐府相和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
5、,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基调积极乐观,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助读链接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今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曾封诚
6、意伯,故又称刘诚意;谥文成,故又称文成公。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以诗文见长,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收入诚意伯文集。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通常说的书斋。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既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另请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基础自测一、读准字音 二、辨识通假(1)覆之以茆(“茆”通“茅”,茅草)(2)楛竹之笋(“楛”通“苦”)(3)其槚荼亦苦于常荼(“荼”通“茶”)(
7、4)燕坐于华堂之上(“燕”通“宴”)(5)籍柔覆温之躯(“籍”通“藉”,垫)三、一词多义(1)焉剑溪之水出焉(兼词,于此)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于是余有叹焉(语气助词,可不译)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 样子”)(2)修倚修木而啸(形容词,长,高)修守战之具(动词,修造)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动词,整饰)(3)穷一旦运穷福艾(动词,穷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形容词,困厄,处境 艰难)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动词,走到尽头)四、词类活用(1)野蜂巢其间(名词作动词,筑巢)(2)故遂择其窊而室焉(名词作动词,造室)(3)名其室曰苦斋(名词作动词,命名
8、)(4)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形容词作名词,珍肴美味)(5)不可以实疏粝(形容词作动词,装满)(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困苦;使劳累;使饥饿)(7)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五、古今异义(1)初食颇苦难古义:今义:痛苦和灾难。(2)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今义:承接连词。苦涩难食。两个词,“于”意为“在”,“是”意为“这个”。六、文言句式(1)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判断句)译文:(2)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判断句)译文:乐和苦是互相依托的。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屋子。(3)岸外而臼中。(主谓倒装句)译文:(4)覆之以茆。(状语后置句
9、)译文:(5)风从北来者。(定语后置句)译文:外边高,中间低。用茅草盖顶。从北边刮来的风。文本鉴赏本篇着眼在一个“苦”字,人处苦地,动植物亦具苦性,在无往而不苦中,主人却乐在其中。文章最后揭示原因,说明了苦乐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乐,具有辩证的观点。文短意丰,见解独特。1简要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_答案 第1段,交代苦斋之所属,说明“苦”的由来。第2段,具体写乐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第3段,补述建苦斋的由来和记述苦斋生活的概况与乐趣。第4段,从事理方面阐明苦与乐相为倚伏、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第5段,收结全文,说明作记原因。2本文是怎样围绕着一个“苦”字行文的?_答案 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故斋名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典籍,亦与苦相关;最后说明写作缘由,也点出一个“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点击右图进入 训 练 落 实 提 升 谢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