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40114 上传时间:2025-11-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轴对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层次:1在观察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图形,说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一个初步的印象。2在操作中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在教学中,通过折一折,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完全重合,清楚地看到对称轴的出现,从而加深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学生准备教材附页1中的图1不同形状的纸片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趣:我带来了一些有趣的图案,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主题

2、图)师: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说说它们都是什么?(心形、鱼形、双喜字、小房子、字母。)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在它们身上还藏着一些知识呢,我们这节课就把这些知识找出来。(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利用具体的情境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操作实践,学习新知1在观察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师:请大家把自己想到的跟小伙伴说一说。(学生独立观察,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把这些图形从中间分开,第1,3,4,5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的上下两边是一样的。师:两边一样,是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么,

3、我们怎么才能证明这些图形“两边一样”呢?2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1)折一折,看一看。(出示课堂活动卡)师:请同学们把剪下来的图形先对折一次,看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在什么位置。学生一起动手操作。(2)说出操作结果。师:现在请你们说一说操作的结果,对折之后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把心形对折后两边重合,鱼形对折后两边重合,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3认识对称轴。(1)发现对称轴。课件出示“认一认,说一说”中的5个图形,请学生观察图形中虚线所在的位置。师:图中的虚线跟折痕的位置一样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图中的虚线与对折时产生的折痕一样,分别把心形、双喜字、小

4、房子和字母分成了左右两边一样的两部分,把鱼形分成了上下两边一样的两部分。师指出:这条虚线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找出对称轴的方法。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用什么办法能很快地找到这条对称轴呢?学生讨论,跟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师启发:我们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找到对称轴。(3)折一折,找到其他图形的对称轴。请学生拿出其他的图形折一折,找到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在小组里展示交流。4小结。师:如果一个图形对折以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就说明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用对折的方法可以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

5、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

6、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学生完整地见证了对称轴产生的过程,直观地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