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与差异性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1.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2.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认知)3.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任务设定 1.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2.简述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3.简述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4.简述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何要求?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一、自然环境的组成1物质组成:_、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2主要环境能量:_和太阳能。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_和土壤等。大气圈地球内能生物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1)整体性的含义:指_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_和相互渗透。(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_”。自然环境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_效应。(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_和功能的协调性。整体性完备性特别提醒 植物光合作用具有合成有机物
3、的能力,这是整个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发生变化,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_。平衡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1整体性的意义合理利用_修复_改善_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环境质量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整体环境状况非可再生微思考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提示:使当地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等。图表点拨 教材第 105 页图 53 和图 54,两图展示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
4、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阳光不属于地理环境要素。()(2)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4)在河流中上游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影响。()提示:(1)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3)生产功能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4)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
5、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探究点1 探究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下图所示)。秦汉以前的黄土高原 近代的黄土高原问题 1(综合思维)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6、提示: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问题 2(综合思维)上述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提示:影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文变化:含沙量大,季节变化大地貌变化:侵蚀沟谷,沟壑纵横土壤侵蚀: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植被退化:覆盖率下降,逐渐消失气候变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问题 3(综合思维)上述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一特征?提示:体现了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案例:全
7、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案例:自然地理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生产有机物的功能。生产有机物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会形成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描述中对应正确的是()A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是形成黄土高
8、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 B C D(1)A(2)D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面面积 1 200 平方千米,如今萎缩至 500 平方千米左右。
9、下图为艾比湖面积变化图。问题 1(人地协调观)试分析导致艾比湖面积大幅度缩小的人为原因。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区域人口大量增加,加上耕地面积扩大,人们大量引用河水,导致注入湖泊的水量锐减,因此湖泊的面积缩小。问题 2(综合思维)若博尔塔拉河入湖口能形成湖口三角洲,推测湖口三角洲的位置变化特点。提示:湖口三角洲的位置会不断向湖盆中部移动。理由:由于湖泊面积缩小,博尔塔拉河入湖湖口位置会不断向湖盆中部延伸。问题 3(综合思维)艾比湖面积缩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要素带来哪些影响?提示:对气候的影响: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弱,气候更加干旱,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增大;对植被的影响:由于湖泊
10、面积缩小,湖区周围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大量死亡;对土壤、地形的影响:由于该地区风力较大,植被大量死亡,地表受侵蚀破坏作用加强,土地荒漠化加剧。1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思路(1)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分析区域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自然地理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的变化特点,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特点。以植被破坏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2)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11、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该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2合理利用资源(1)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利用减量化。(2)开展综合利用,做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3)寻找替代产品,尤其是稀缺资源的替代产品。(4)对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案,积极防范问题的发生。(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2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碱化 B下游河流水
12、位上升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2)导致该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燃料短缺 砍伐森林 不合理灌溉 盲目扩大耕地 风沙侵袭 人口和贫困问题A BC D(1)C(2)B 第(1)题,用水增加会导致河流中上游过度采水,从而使下游河流流量减少。第(2)题,注意题目中问的是“人类活动”。燃料短缺、风沙侵袭、人口和贫困问题均不属于人类活动,排除。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综合思维:掌握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地理关联示意图是运用文本框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结构特征、演变规律等的图形。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
13、方面反映了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征。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如下:(1)浏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中内容,把握地理关联示意图的主题。(2)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找出突破点。(3)观察图中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4)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将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图中,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框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5)完成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1)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
14、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1)B(2)B 第(1)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比热容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覆盖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2)题,该示意图表示灌溉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题组通过区域农业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关联示意图,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体现
15、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课 堂 小 结课 堂 速 记 1.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2.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课 堂 速 记 3.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4.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发生变化,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
16、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题组 1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以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高原。结合下图,回答 12题。1方框内对应的内容分别是()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2从地表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
17、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多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1B 2C 第 1 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可推出为空气稀薄,为气温低,为太阳辐射强。第 2 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题组 2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图所示。据此回答 34 题。3该地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4(生产中的地理)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3A 4C 第 3 题,黄山市某地农民为了种植菊花,开垦坡地,当地植被减少,从而造成水土流失,这体现了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特征。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第 4 题,坡地开垦不加以限制,当地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雨季地表径流变大,旱季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点击右图进入 课 后 素 养 落 实 谢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