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峨日朵雪峰之侧同步卷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跃入(yu) 闷葫芦(mn)各奔东西(bn)B棕色(cng)黑魆魆(x)喁喁私语(y)C渗出(shn)随大溜(li)诘屈聱牙(j)D揳入(xi) 挠痒痒(lo)抛头露面(l)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C主题课堂教学模式是这所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
2、分,因为它不仅关乎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设计,而且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率。D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3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
3、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
4、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太阳”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放弃挣扎,甘愿跌落深渊。B“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喊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的坚持实属难事,流露出自豪感。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句
5、由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描述了登山勇士的艰辛的生命体验。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既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平凡事物的敬畏。5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情感。阅读下词,完成下面小题。悬崖边的树曾卓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6悬崖边的树的特点是什么?7你觉得悬崖边的这棵树指的对象是什么?8“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结合诗的第一句,你觉得这“风”除了指自然界
6、的风之外,还可理解成什么?整句诗的大意又该如何理解呢?9诗中的“树”为什么要倾听那些喧哗和歌唱?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入这棵树中,使树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B在诗中诗人处处是在写树,然而又是处处在写人,处处在写人生战场上的坚强战士。C全诗描绘了一棵树,它远离森林,孤独而又寂寞,目的是为了强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D本诗是凝练而含蓄的,这种凝练而含蓄的艺术描写,深化了诗歌的象征意蕴。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论文、昌耀先
7、生的追捧者的文章等等,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两手空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回,但他依然在不停向上。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荆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依托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谁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
8、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草包,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诗的裁剪的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继续着。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更需要读上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中国19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
9、耀及其)材料二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到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亦即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
10、”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80年代、并且“属于80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
11、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着它独具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着它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
12、”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材料三在新诗如何用汉语发声的问题上,昌耀给我们作了示范。他不仅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汉语气质纯正,更主要的是,他凭一己之力,为汉语诗歌开辟了另一条路:用生命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起血脉联系。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中滴
13、出来的诗,必然是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这样的诗,发出的必然是纯正汉语的声音。昌耀固守青海高原,在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建立的语法关系,打通了汉语诗歌本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任督二脉。广袤的青海高原,因为有了钉子一样的诗人昌耀,将生命和语言持续有力地注入,已经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成为中国西部最有诗性意义的场域。(摘编自谭克修重建生命和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B昌耀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
14、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C“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其含义等同于材料一中“厚重的句子和词语”。D材料三认为昌耀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发出了纯正汉语的声音,同时重建了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1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是因为那些写评论的博士与追捧者没有真正地读懂他。B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是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C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作的一种文
15、体风格,更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13下列诗句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啸然一声对我们红色的生活作一次惊愕的眺视而后和我们一同欢呼”(昌耀群山)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返照遁去如骑士极其凝重而又玄奥高古”(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1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15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16、面小题。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陷入岁月的困境中_时,从深山秘境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力量,与困境_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奥秘,则是诗歌所要_的永恒命题。与此同时,他在这里给出的,是中国汉语诗歌中一套独出心裁的,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系统。这是他的诗歌最让人激动的魅力所在。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语言,则是存在于一首诗歌中的更强大的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能_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
17、是什么?()。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能自已不屈不挠寻找水到渠成B不能自拔不屈不挠探究顺理成章C不能自拔勇往直前寻找水到渠成D不能自已勇往直前探究顺理成章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B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C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我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D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他从人生中寻找答案B这个问
18、题要说明,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C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D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五、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_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_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_了密林的幽静。如果说进到天山是秋天,那
19、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山色逐渐变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_,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立刻让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雪山寒气迎面送来B雪山寒气迎面而来,立刻给你送来凉爽的秋天C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D你会感到秋天似的凉爽,迎面送来的是雪山寒气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飞泻接连不断填补五光十色B飞泻蜿蜒无尽增添五彩缤纷C流泻蜿蜒无尽填补五彩缤纷D流
20、泻接连不断增添五光十色21在文中画波浪线处填入恰当的比喻句,使语意完整,合理贴切。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各奔东西”中的“奔”读(bn);B.“棕色”中的“棕”读(zng);D.“挠痒痒”中的“挠”读(no)。故选C。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修改病句的能力。B.成分残缺,在“似乎”前加“他”;C.语序不当,应将“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效率”互换;D.不合逻辑,只有高铁运营里程与前面的内容构成包含关系,而“在建规模1.2万公里”不属于“运营里程”。故选A。3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
21、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理解错误,诗人没有任何鄙视蜘蛛的意思,相反,在作者眼中,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奋斗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故选D。4D5(1)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2)对顽强意志和坚韧生命力的讴歌;(3)对理想的坚定追求;(4)对平凡、弱小者的礼赞、敬畏。【解析】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
22、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D项,“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错误。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在这样的高度上,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它使前一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诠释。没有“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故选D。5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起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写得凝练而含蓄。它暗示了多重意思:“此刻”的高度虽不是山之顶峰,却是“我”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23、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它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抒发来人对顽强意志和坚韧生命力的讴歌。对自身状态的描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人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攀登者所具有的顽强与坚韧,更可以想见他为此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抒发了追求理想时的坚定。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
24、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抒发了对平凡、弱小者的礼赞、敬畏。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这也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年代,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6孤独,寂寞,倔强。7悬崖边的这棵树是一个人的化身,一个不屈从于命运的抗争者的象征。8此处的“风”还可以理解为命运的打击。整句诗可以理解为“整个人生,都因为命运的打击而发生了改变,都因为命运的打击而变得更加坚定执著”。9因为它热切向往到森林中去,渴望得到小溪的滋润。10C【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特点的能力。结合“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25、,可概括出这个树的特点是“孤独”“寂寞”“倔强”。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这是一棵“悬崖边的树”,它孤独、寂寞,又倔强,不屈服于命运,“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在将要倾跌进“深谷”的现实,依然想展翅飞翔,刻画了不屈的意志和高贵的灵魂。“悬崖边”象征着人遇到的困境;而这棵树则是一个人的化身,一个不屈从于命运的抗争者的象征。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及诗句含义的能力。“风”将“树”吹到了悬崖边上,“风”要吹倒“树”,而树“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这里的“风”就仿佛是命运之手,它将树推到悬崖边,又想要吹倒它,这表明整个人生,都因为
26、命运的打击而发生了改变;而树“弯曲的身体”是对“风”的对抗,留下了“风的形状”,表明树在风的打击下越发坚强,这表明人生因为命运的打击而变得更加坚定执著。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棵树被吹到了悬崖边上,它远离森林,也得不到小溪的滋润,它虽然身处逆境,却向远方“喧哗”的生活和“流水的自由,因为它热切向往到森林中去,渴望得到小溪的滋润,因此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目的是为了强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错。是为了强调它坚强的精神,跟个人和集体没有关系。故选C。11D12C13A14在论证思路方面,先提出问题,再分
27、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15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早年的创作大多在修改后才面世;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或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来源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揭示了其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解析】11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
28、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A项,“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说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表述为“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B项,“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带有根本性”、“否定和彻底改写”;C项,“其含义等同于”错误,两者含义显然不同。故选D。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大部分”、“很多早期诗作”。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29、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戕残”、C项“须髭”、D项“金属般凝固的铸体”可以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中的“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的特点。作答时,往往考虑两点:文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章使用了什么论证结构。其中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对比论证
30、法、比喻论证法、假设论证法等;文章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在论证思路方面,材料二,先提出问题“昌耀的诗集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接着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最后指出昌耀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最重要和独特的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昌耀体”作者在行文安排上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例如,在论证昌耀体特征的时候引用诗论家胡亮的话“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
31、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在概括昌耀的文体特征的时候把他的文体特征比作青铜般的色调,直观形象。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
32、”可知,他的诗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早年的创作大多在修改后才面世;结合“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可知,他的诗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结合“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可知,他的诗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或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结合“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中滴出来的诗,必然是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可知,他的诗源于土
33、地的苦难生存直觉,揭示了其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16B17D18C【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能自拔: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语境指陷入困境难以解脱,应选用“不能自拔”。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语境强调的是“搏斗精神”,故选用“不屈不挠”更妥当。寻找:去找某样东西或是什么事情。探究: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语境的使用对象是“诗歌”,故应选用“探究”。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顺理成章: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语境指昌耀
34、成为诗人是合乎情理的,应选用“顺理成章”。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二是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所以“为之震撼”应在句末。A项,修改后仍无主语,排除;B项,逻辑顺序不当,应该先“惊奇”后“震撼”,排除;C项,修改后语序仍不恰当,“我”应调整到句首,排除。只有D项的修改是最恰当的。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A项,结合文意理解,不是“需要他”寻找答案,排除;B项,结合上文叙述语气分析,“这个问题”放在句首与上文语意不连贯,排除;D项,结合上文看,不是“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而是“从他的
35、人生中寻找答案”,排除。只有C项的表述是最恰当的。故选C。19C20B21(示例)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解析】19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根据语段,可知此空应该是写天山的雪山寒气给人凉爽的感觉,主语应该是“雪山寒气”,排除D项;因为强调的是“雪山寒气”,所以应该把“雪山寒气”放在前半句,起重点强调作用,排除A项;“凉爽”是给人的感觉,排除B项。 故选C。20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
36、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飞泻:形容水流倾泻的速度快,气势壮观。流泻:(液体、光线等)迅速地流出、射出、跑过。通过此空前边的“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可知这里指水倾泻的速度快,故选“飞泻”蜿蜒无尽:弯弯曲曲一直延伸的样子。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根据文意可知这里指原始森林弯弯曲曲一直延伸的样子,故选“蜿
37、蜒无尽”增添:指增加,添加。填补:补上,修补。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增加,添加,故选增添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这里重点强调的是色彩繁多,故选“五彩缤纷”故选B。21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修辞、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写比喻句,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喻有三种类型:1、明喻。即用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般的(似的)”、“像一样(似的)”、“跟一样(一般)”等等。2、暗喻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是”,“成了”,“构答成”,“变成”等带有判断性质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暗喻的另一种写法是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3、借喻。即本体与喻体均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替代本体出现。本题第句的本体是“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的云影”,学生可根据雪山的白,云影的暗来思考喻体,比如可写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第句的本体是高过马头的五彩缤纷的野花,补写第句还要注意,除了按要求写成比喻句外,补写的句子还要与“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构成排比句式,比如可写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