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 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B.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土壤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答案:C解析:荒漠化是在自然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一些半湿润地区也会出现,土壤盐渍化也属于土地荒漠化。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完成第 23 题。2 下列关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距海远近不同B.大风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主要在于干旱的自然环境D.
2、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3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东向西,植被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是()A.水分差异B.热量差异C.地形差异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答案:2.B 3.A解析:第 2 题,干旱是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第 3 题,由于距海里程的增加,西北地区的降水由东向西递减,植被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完成第 45 题。4 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导致地表
3、植被破坏5 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A.地表反射率下降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土壤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答案:4.D 5.C解析:第 4 题,草原地区为满足牲畜饮水而打水井,使水井周围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草地而退化成沙地。第 5 题,绿洲萎缩即出现荒漠化迹象,其表现是地表反射率上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盐碱度升高,生物生产能力下降。读图,完成第 67 题。6 该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深刻地反映了()A.鼠害猖獗B.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可以继续增加7 防治土地荒
4、漠化的措施主要有()人口大量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 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防护林网 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A.B.C.D.答案:6.B 7.D解析:第 6 题,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区域农业在发展中出现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材料所述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因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现象。第 7 题,考查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人口大量外迁,可以减轻当地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但会增加迁入地的人口压力,故错;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会加剧
5、水资源的短缺,故错。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第 89 题。8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A.农作区减少水井数量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C.干旱地区减少水井数量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渍化9 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护、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答案:8.D 9.A解析:第 8 题,农作区应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渍化;草原牧区应
6、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地区应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第 9 题,绿洲前沿地带应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应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缺水地区应设置沙障。10 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中,可行的是()南方低山丘陵均实行退耕还林 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 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植 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A.B.C.D.答案:D解析: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应因地制宜。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陡坡应封山育林,缓坡可开辟梯田,种植果树、茶树等。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若灌溉措施不当,极易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11 地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材料二 经专家对植被综合研究,将造林树种分为四类: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杨树、刺槐等;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很强的树种,如柠条等;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沙拐枣等;低耗水、低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油松、侧柏、狼牙刺等。(1)分析聚落 B 与 A 相比具备的区位优势。(2)为改善生态环境,当地计划选用柠条作为绿化树种,试评价其生态意义。(3)A、B 两处附近地区为该地主要的农牧业区。该地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过调研发现,该地农牧业区范围近年来大幅缩减。如果你是该地理兴趣小组的一名成员,你该对当地农牧民的农牧业生产给予哪些科学指导以促进
8、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答案:(1)B 处为两条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2)有利影响:柠条抗旱性强,固沙效果好。不利影响: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而柠条这种树种耗水高,生态效益低。(3)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生态退耕;合理放牧,控制牲畜数量,保护草场,发展适应当地干旱环境的特色农业。解析:第(1)题,B 处是两条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第(2)题,柠条作为绿化树种的生态意义要注意从利与弊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从农牧业生产角度考虑荒漠化防治措施。12 读“三北”地区沙漠、沙地与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9、。(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主要是 ,加上 特别是 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2)在我国的沙漠中较难治理的是 ,原因是什么?(3)呼伦贝尔附近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这些荒漠容易治理和利用的原因是 。(4)防治荒漠化应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作农业区,应将调整 结构和防风沙措施相结合,在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应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发展 农业。答案:(1)远离海洋 高大山地 青藏高原(2)塔克拉玛干沙漠 水资源比较缺乏或者很难利用,几
10、乎寸草不生。(3)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水分和植被条件相对较好(4)土地利用 节水解析: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非常缺乏,荒漠化治理难度较大。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内蒙古草原东部,荒漠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荒漠化治理的难度相对较小。水分条件较好的荒漠化地区,应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能力提升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为物理及化学作用;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第 12题。1 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
11、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2 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植被破坏 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A.B.C.D.答案:1.B 2.B解析:第 1 题,江南丘陵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崎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产生的土地退化。第 2 题,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覆盖。两地均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从而造成土地退化。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据此完
12、成第 34 题。3“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3.C 4.D解析:第 3 题,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裂谷”在形成过程中,会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因而造成植被退化,A项错;生态环境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会导致风力侵蚀加剧,B 项错;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比周围低,因而会导致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 项正确;植被破坏、风力侵蚀加剧会导致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13、,D 项错。第 4 题,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裂谷”产生的根源是水资源缺乏。在荒漠区植树造林(只适合种草)只会使水资源更为缺乏,A 项错;发展灌溉农业会大规模地抽取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更为恶化,B 项错;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会加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C 项错;对于内陆干旱地区来讲,流域内应该合理分配水资源,上、中、下游统一协调水资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D 项正确。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完成第 56 题。5“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A.风化作
14、用和过度放牧B.风蚀作用和开山取石C.水蚀作用和滥伐森林D.沉积作用和环境污染6 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答案:5.C 6.B解析:第 5 题,“红色荒漠”是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的土地退化现象,因此“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砍伐森林。第 6 题,“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砍伐森林。因此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恢复植被,合理开发土地。大力开荒种田破坏了地表植被,A 项错
15、误;因地制宜地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发展立体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红色荒漠”,B 项正确;南方地区不适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C 项错误;江西省人多地少,彻底退耕还林不现实,D 项错误。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读图,完成第 78 题。7地可能位于我国的()A.塔里木河下游 B.库姆塔格沙漠C.科尔沁沙地D.呼伦贝尔草原8 治理地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重点应()A.防止过度农垦量B.合理利用水资源C.保护植被,防止沙丘活化D.限制载畜答案:7.D 8.C解析:第 7 题,地以过度放牧为主,应位于草原牧区,如呼伦贝尔草原。第 8 题,地以过度樵采为主,
16、采取的措施应为保护植被,防止沙丘活化。科尔沁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通辽市附近,位于农牧交错带,历史上为水草丰美的草原景观,但现在已是中国面积较大的沙地。下图为科尔沁沙地重心变迁图。读图,完成第 910 题。9 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B.过度垦殖导致沙地向草原腹地推进C.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10 科尔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A.扩大坡耕地面积,稳定粮食增产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环境答案:9.B 10.D解析:第 9 题,由于科尔沁草原位于
17、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导致沙化土地连片发展,重心总体向西北移动。第 10 题,科尔沁地区地处季风区、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自然因素很不稳定,降水量较小,因此退耕还林还草是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 990 千米,全线有 140 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甘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下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据此完成第 1113题。麦草方格沙障11 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来防沙、治沙,可以()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保持水分,利于植物成活 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A.B.C.D.12 图中绿
18、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A.次生盐渍化B.水土流失C.土壤酸化D.地面沉降13 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答案:11.B 12.A 13.D解析:采用麦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轻沙丘面风沙侵蚀;另一方面,沙障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土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成活。荒漠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大量引水灌溉会使绿洲地下水位升高,地表水蒸发后使盐分在地表集聚而
19、出现次生盐渍化。该区域沙漠景观、麦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民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且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小。1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议,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
20、为其提供论据。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案:(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
21、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解析:第(1)题,M 处沙源来自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河流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沉积于河边、河床,枯水期河床裸露,成为沙源。H 县附近为风口,冬春季节强劲的西北风从内蒙古高原带来大量沙尘,在该区域沉积下来,提供沙源。第(2)题,应从风的类型、风向与地形走向的关系和地形特征角度分析。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大;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与风向一致,阻力小;M 县城为河谷交汇处,
22、风力叠加,所以风力强劲。第(3)题,沙丘群扩大的原因应该从以下方面分析:地形和风向不变,风力和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持续发生;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导致河水减少,河床裸露时间延长。沙丘群不会扩大的原因应从以下方面分析: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植被覆盖率提高,沙源减少;沙源面积有限;M 地沙丘群位于山与水库之间,增长空间有限。15 读我国沙尘天气分布图和沙尘暴路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干湿状况看,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 和 地区。(2)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是 。(3)试分析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4)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日益加剧,分析主
23、要原因有哪些。答案:(1)干旱 半干旱(2)频率加快,间隔变短,范围扩大(3)因为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4)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土地沙化严重。人为原因:北方草原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沙化;林区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建筑工地多,工地建筑用沙缺乏保护等。解析:本题以沙尘暴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综合分析能力。由图可知,我国沙尘天气自西北向东南由强沙尘暴沙尘暴扬沙演变,特大沙尘暴发生次数增多。第(1)题,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第(2)题,考查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是频率加快,间隔变短。第(3)题,我国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是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第(4)题,应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