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4-2005学年崇雅中学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测试卷之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7622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2005学年崇雅中学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测试卷之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4-2005学年崇雅中学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测试卷之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4-2005学年崇雅中学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测试卷之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4-2005学年崇雅中学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测试卷之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4-2005学年崇雅中学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测试卷之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42005学年崇雅中学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测试卷之二第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西周时期,我国形成了:统一的局面多民族的国家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制度A.B.C.D.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其主要途径是通过A.统一战争B.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变井田制为封建土地所有制D.变法运动3.春秋时期,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裒征”的新税制,其主要作用是:A.促使耕地转向私有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负担D.确立封建制度4.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主张“以

2、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B.C.D.5.推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频繁的兼并战争B.社会大变革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D.井田制的瓦解6.下列负责监察监察事务的官员包括刺史通判提刑按察使枢密使A.B.C.D.7.我国历史上,首创“以内制外,以不制大”监察机制,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者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宋太祖D.明太祖8.“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描述的是A.隋唐的洛阳B.北宋的东京C.元朝的大都D.明清的扬州9.下列各项制度中具有兵农合一特征的是府兵制募兵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A.B.C.D.10.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改革中,被王

3、安石变法所排斥的考试内容是A.经学理论B.时政见解C.诗赋D.律令11.下列各项出现在元朝的是A.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B.设枢密院为最高监察机关C.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D.各省设总督、巡抚或将军12.“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该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A尊儒抑法 B抑儒尊法 C抑儒抑法 D尊儒尊法13.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风格相近 B 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C 南北民歌风格差别不大 D农学与地理学没有取得新的成果14.假如你是唐朝“开元之治”时期的人,在长安可能经历

4、的事情有:可以看到有人穿新罗和波斯等国的服装在私家店肆中边喝酒边吟咏杜牧的诗歌可以去东市和西市逛街碰到了南诏和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商人A B C D 15.下列反映了城市商业繁荣的是:柜坊 岁币 瓦子 机房A B C D 16.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的统治秩序自相矛盾的是:A 有教无类 B 知之为知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 因材施教 17.秦汉时期,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A 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B 丝绸等物品和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C 甘英出使大秦,为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创造条件D 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18.唐朝统治者革新、完善的制度中,客观上最能体现

5、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 A 三省六部制、两税法 B 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府兵制 D 均田制、租庸调制19.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D 20.北魏孝文帝曾经下令:“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他要求A 汉族官员必须学说鲜卑话 B 鲜卑人都必须学说汉语C朝廷公文都必须用文言文 D各族官员都要用鲜卑文21.北宋在各路设转使的作用是A加强对运河的管理 B 有利于平抑物价C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 完善对地方

6、行政官员的监察制度2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实行这一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A.地主阶级的要求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法家思想的启示 D统治阶级的权力欲23.源于西魏的府兵制到唐朝开元年间陷于崩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A均田制的瓦解 B兵役繁重造成兵士逃亡 C府兵地位的下降 D募兵制的实行24.五代十国时,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在钱塘江北岸入海处建筑捍海塘,用以抵御潮水南灌的是A南唐 B吴越 C南汉 D吴25.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二、材料分析题(第26题12分,第27题

7、10分,第28题10分,共32分)26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1)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3分)图1:图2:图3:(2)这主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7分) (3)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阅历史发展趋势。(2分)2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摘自论语材料二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恨其利也。夫严刑者,民之所谓也;

8、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衷,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孔子政治思想。(2分)(2)材料二反映韩非子什么样的主张?其影响如何?(3分)(3)试指出二者主张的主要异同。(5分)2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储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徒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

9、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割裂肌体)弃市、斩左趾黥、劓(割鼻)等。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在田律、徭律、仓律、工律、工人律、舍布律等律,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法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主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林剑鸣秦史稿材料三:至于秦始皇兼并六国,逐毁先主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汉书刑法志请回答:(1)

10、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3分)(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律的特点。(3分)(3)评价秦律的实质及在历史上的作用。(4分)三问答题(第29题13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6分,共43分)29.西汉与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明显发展?30.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新疆时曾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分)(1)今天的新疆地区在什么时候(朝代)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当时设置的管理机构

11、是什么?(2分)为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有几个朝代在这一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分别是什么?(2分)(2)概括我国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3分)和历史意义(3分)。(3)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族冲突与战争不断发生,而我国的民族关系却能够在风云中经受住考验。请结合建国后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和措施,分析其原因。(4分)31.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呈现分裂的原因是什么?(8分)南北朝时期为我国社会从分裂走向统一创造了哪些条件?(8分)20042005学年崇雅中学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测试卷之二答 题 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分3分,共75分)题号123456789

12、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材料分析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0分,共32分)26.(1)(3分)图1:图2:图3:(2)(7分)(3)(2分)27.(1)(2分)(2)(3分)(3)(5分)28.(1)(3分)(2)(3分)(3)(4分)三、问答题(第29题13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6分,共43分)29.30. (1)(4分)(2)(6分)(3)(4分)31.分裂原因(8分)统一条件(8分)20042005学年崇雅中学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测试卷之二答 案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分3分,共75分)题号12

13、345678910111213答案ADACBCBADCCD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DADDBBABABC二、材料分析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0分,共32分)26.(1)春秋,战国,秦国。(3分)(2)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2分)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始;封建制度逐步确立。(3分)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2分)(3)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2分)【解析】此题以三幅民族关系示意图引入试题,旨在考察学生的读图、识图、概括等方面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抓住每幅地图的特

14、征,如都城、少数民族的分布来判断它们的时期,准确的判断是解答(2)(3)小题的基础。解答第(2)小题时,要根据题意把春秋和战国分开回答,解答第(3)小题时,要注意从两个方面即社会制度和政治状态来进行概括。27.(1)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分)(2)主张法治,强调用严厉的刑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1分)这一主张被秦始皇采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由此导致秦刑法严酷,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农民战争。(2分)(3)都是为地主阶级(或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两人都提到了以德治国。(1分)孔子的思想重在“德”,韩非子的思想重在“刑”;(2分)两人对德的解释不同,孔子的“德”指对民宽厚、行善,韩

15、非子的“德”是指君主对臣下奖赏,是君主驾驭臣下的一种手段。(2分)【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的思想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二问主要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概括二人的主张,第三问需要在第一、二问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别。【点拨】做材料解析类题目,必须依据材料,不能离开材料乱答。如第三问如离开材料是不能回答韩非子的德的主张的。28.(1)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3分)(2)法律比较周密,涉及内容比较广泛;体现法家思想,严刑酷法,轻罪重刑。(3分)(3)实质:是秦朝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16、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作用:用法律手段维护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秦律过于严苛,又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激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律。秦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封建法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了重要的作用。本题从多角度比较全考查了秦律。从能力角度来说既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又考查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三、问答题(第29题13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6分,共43分)29.在政治上,西汉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明显的发展表现是

17、在专制主义方面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宣扬这的神圣性;提倡儒家学说,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在经济上,对农民赋税的征收和兵役、徭役的负担有了更严密的组织办法,实行编户制度。对农民剥削的程度比秦朝有所减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民族关系上,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西汉时,中原和西域各族、越族的关系都得到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朝采用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则吸取法家、道家的合理成份,先实行无为而治,反又改造和发挥儒家学说,强调天人合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本题比较简单,教材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几方面展开论述。30

18、. (1)西汉,西域都护。(2分)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设置伊犁将军。(2分)(2)方式: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各族人民联合斗争;民族迁徙;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和相互通婚,统治者促进民族融合的政策;民族战争等。(只要答3项即可得3分,多答可加分,但总得分不得超过本题的分数。)意义: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3分)(3)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1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改革和土地改革;(1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分),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1分)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19、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团结。(考生若答此点,可加1分)【解析】:本题以民族关系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现代有关的历史知识。第一问设计比较简单,主要涉及对连续地区的管理,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以及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第二问属于高层次的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罗列民族融合的史实,就得不到几分。所以它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基础。31.分裂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起来,有的占据州郡属吏的职位,把持地方政权;有的世世代代做公卿大官,执掌中央政权。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之瓦解。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有些豪强地主成为割据的军阀。为争夺地盘,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从而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分裂局面。从东汉开始,我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逐渐内迁。内迁各族人民受西晋统治者压迫,不少沦为流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这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和更大规模的分裂和混乱。(8分)统一的条件:江南经济的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南北朝时,南迁的北方农民与江南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促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朝末年士族势力削弱(失去了割据的能力)。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斗争,加强了联系和友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华各,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以上这一切都为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