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6841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第小题3分)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叫做“文字之著于竹帛者”。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载体。不管用什么载体,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

2、相应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什么两样。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箱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

3、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了表层和深层,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

4、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的作品原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的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常见的人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文本有着多样化的载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变化发展。B文学文本是具有

5、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可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C文学文本是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组合体。D文学文本由至今仍在特定环境中流传的口语的文学文本发展而来。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表明第一文本是指各种各样记录文学符码的载体。B.第二段指出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与建筑等其它文本的区别,强调对前者的解读要注意到他的立体性、多层次性。C.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方式,从中外经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语文学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口语文本具有变异性。D文章基本结构采用总分式,先从作为载体的第一文本入手,再深入到作为本体的第二文本,

6、最后加以分类辨析。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学,口头文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B.我们要研究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C.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而专注于阅读中的意义整体。D建筑、绘画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佛教石窟艺术李泽厚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

7、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

8、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

9、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梁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尽管投进了那同一的巨大佛像中,但他们对象化的要求却仍有本质的区别。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

10、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些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

11、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文章节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在北魏极端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众僧侣的坐禅入定实际是痛苦和勉强的,他们只能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B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

12、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C看北魏洞窟佛像,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在神像面前匍伏着的是蝼蚁般的生命。D南朝佛教信仰与思辨结合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不二选择,给了这些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E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均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5下列有关北魏洞窟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魏洞窟艺术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因为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13、B洞窟中的壁画是雕塑的陪衬,四周壁画中的图景故事也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于是形成一种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烘托出的是异常宁静的主人。C洞窟中的雕塑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表现出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 D云冈佛像的面貌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有着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的佛像雕塑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6同样是向神像祈祷,梁武帝和下层人民分别投钱于同一巨佛中,其对象化的要求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7联系全文,归纳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基本特点。(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化

14、大智慧需要“证得”刘梦溪“王道”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自然是很重要的概念。但孟子当年向各国的国君推销此义,口干舌燥,效果渺渺。结果自己还要解释动机,说什么“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今天虽不是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世界总体大势,如俞曲园老人易箦之时所作绝句九章,则第六章“几家玉帛几家戎,又是春秋战国风。太息斯时无管仲,茫茫杀气几时终”,庶几近之。设若今天有策士向世界各国的“国君”推销“王道”,效果会如何呢?我以为那“后果”,比当年气得发牢骚的孟轲好不到哪儿去。以此我们不妨将目光由“国君”转到国民,转到人,转到人的个体生命。然而一提到人,我不得不说,如今人类正面临空前的危机。具体来自两个方面:一

15、是大自然的剧烈反弹给人类带来的始料不及的灾祸;二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自我损毁带来的危难。两者均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一个月前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是造化发给人类的警示信号,而且是把两个方面的危机交织在一起的一次预警。此时此刻,我们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但大智慧不会自然现身,而是需要人类去“证得”。何以中华文化大智慧需要“证得”?华严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这是说,人类本身并非不具备拥有大智慧的条件,只是由于自身的妄想和执迷,不能够“证得”。我说过,大智慧是和德范联系在一起的。华严使用“智慧德相”一语,真是恰到好处。“证得”就是“证悟”,亦即俗所谓觉悟

16、。不能“证得”,就是不能证悟,也就是不得觉悟。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疢,读chn,即患病的意思。故郑玄注:“犹病也。”按孟子的本义,人的“德慧”存在于人的疾病之中。换言之,也可以说人的疾病是使人获得(或证得)德慧的必要条件。说白了,就是人类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有可能达到“德慧”的境界(故达)。否则不过是小术私智,与大智慧根本无与。所以马一浮说:“私智不可以为德,小慧不可以为道。”大家熟知的孟子的另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

1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下)讲的是同一道理。关键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证得”。能够“证得”,“多难”也可以“兴邦”。不能“证得”,执迷不悟,大智慧固然不能获得,立志兴邦也是枉然。中华文化大智慧,是人类的美善境界,是“上善若水”,是“止于至善”。也可以说,是和君子之道、和人类的道德理性连在一起的。而“六经”,则是中华文化大智慧的渊薮,其最主要的价值理念敬、诚、信,是中华文化大智慧的源泉。特别是“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之意,主要是人的自性的庄严。“敬”这个概念,已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中国人立国和作人的文化精神依归,主要在“六经”,在敬、诚、信。当然还有“和”和“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

18、要价值理念。有不同,才有和。“和而不同”之义在此。张载的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仇、对、反,是象的流动不息,是事物的过程。最后,人类总是要“和而解”的。(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7期)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如果今天的策士向世界各国的“国君”推销“王道”,也如当年的孟轲一样效果渺渺。B.作者引用俞曲园老人所作的绝句,目的是为了证明“王道”是没有必要提出来的,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起什么作用。C.既然当下推行“王道”效果不好,作者主张把

19、目光转向国民,转到人的个体生命。D.作者认为人类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要化解迫在眉睫的危难,则要运用中华文化的大智慧。E.大智慧是和德范联系在一起的,而德范来自疾病与灾难,因而多难兴邦。9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剧烈反弹带来的灾祸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自我损毁带来的危难,是给人们的一次预警。B.“私智不可以为德,小慧不可以为道”,人类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得到的只是小术私智,与大智慧根本无与。C.“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的庄严。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D.张载的四句话,肯定了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与它物的对立和斗争之中,对立双方斗争的结局只能是

20、折中、和解。10面对人类面临着的空前两大危机,作者为什么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4分)11根据文意,“大智慧”是如何“证得”的?(4份)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

21、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在1分钟内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

22、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

23、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 有删改)12下列有关微博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4、( ) (3分)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D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

25、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4综观全文,微博的“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报业和出版业展览会上,德国一份堪称“革命性”的个性化报纸“niiu”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份报纸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并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还能像传统报纸一样投递到户。一切很简单:订户只需在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前登录“niiu”的网站,从其合作伙伴(包括德国国内外部分报纸和网站)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连夜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16页彩版日报。这无疑就

26、像是来自供应固定套餐的食堂开始提供菜式丰富的自助餐一样令人兴奋。翌日8时许,订户就可以一边翻阅自己“主编”的报纸,一边享用早餐了。仅仅30天,“niiu”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niiu”作为一个跨越两种媒介形态的互动产物,既可被视为纸质媒体转型的有益尝试,也可被视为网络媒体的大胆试水。“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可以超越竞争与对抗,做到互补共赢。“niiu”的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时常被人批评缺乏公信力,而“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

27、“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性”发行量。这种网上发行还促使传统媒体在提升新闻品质上更下功夫,增强竞争力。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分析“niiu”订户选择文章时的偏好,辅助调整报纸的内容定位。第二,这种新的形式开拓了纸媒的潜在阅读群,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并带动了“网际”印刷。“niiu”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这种新形式为重构报纸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广告商而言,个性化报纸使他们有可能实现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广告投放,使广告效益最大化。“niiu”还实现了网络媒体与印刷行业之间的新合作,推

28、动“网际”印刷技术的发展。利用新科技、新理念,赋予读者更大权利,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既旧又新的“niiu”给了我们一个网络时代报纸生存的全新答案。15下列有关“niiu”报纸的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根据读者从网上选择的不同内容编成的报纸。B、根据读者不同阅读习惯而选择不同纸张形式的报纸。C、由订户自己主编内容、网站排版和印刷的报纸。D、利用了新科技、新理念,既旧又新的报纸。16下列对“niiu”模式可能产生的效果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它让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在竞争与对抗中实现了互动、互补和共赢。B、它让内容合作伙伴可以依据其被选择内容的数量而获取额外收入,也提高了其报

29、纸的发行量。C、它辅助传统媒体调整了内容定位,也吸引了广告商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的广告投放。D、它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开拓了纸质媒体的潜在阅读群。17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niiu”让报纸在固定套餐变成了菜式丰富的自助餐,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B、“niiu”在短短的30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说明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C、“niiu”要求合作伙伴要有内容的保障和广泛的影响力,这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D、“niiu”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大胆试水,将会逐渐获得更多愿意接受新生事

30、物的订户的喜爱。 参考答案1C2C【小题1】B【解析】1试题分析:原文中有“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一句,但是这个句子并没有表达文学文本“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这个结论,所以,这个结论属无中生有。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点评: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还有选项中是否出现时间倒置,因果倒置,强加因果的情况。本题的错项与原文之间就是强加因果的差异。2试题分析:A是为了说明对第一文本不

31、需要太多关注;B是为了强调“二者是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D文章的结构应该是层进式。考点:本题考查结构分析和文章内容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点评: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有些似是而非的选项要单独提出来,再次阅读与这句话相关的所有文字,逐字逐句推敲,确定选项。像本题,考查的就是对全文个部分内容的概括。学生应该在做题前进行必要的梳理。尤其是结构梳理,学生应该从整体到局部认真分析。【小题1】试题分析:A“只有才”绝对;C错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原文强调“不需要太多关注。”D“不能表达相同的意

32、义”错,属无中生有。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能力等级C点评:本题只要学生把选项逐一和原文相关支撑句进行比照,应该不难回答,整体难度不大。4B D5A6梁武帝和下层人民代表两个不同的阶级,其苦难各不相同,(1分)对佛的恳求和憧憬是不一样的。(1分)下层人民作为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1分)梁武帝作为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是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1分)【小题1】洞窟的主人不是壁画,而是雕塑。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洞窟的雕塑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是对世间一

33、切的完全超脱(或:在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宁静、高超和飘逸; 或:折射的却是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洞窟的雕塑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洞窟所代表的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解析】4试题分析:B绝对化。原文是“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D篡改原意。原文是“最佳选择”,不是“不二选择”。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点评:本题较难。难点在于对文章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答题时不但要仔细阅读题支所在的语段,还要逐项排除,如内容无中生有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当的或拔高,还要注意有些表达的绝对化。5试题分析: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客观陈

34、述。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点评: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还有选项中是否出现时间倒置和因果倒置、强加因果的情况。6试题分析: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本质的不同,那么在梁武帝和平民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呢?第一、本身地位不同,第二、诉求不同,明白这点,再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点评:不要被一些专业术语迷惑,抓住主要词语,剖析其形成原因是本题的关键所在。【小题1】试题分析:所选文段除了第一二节是介绍佛教石窟的内容和形成外,其余几节文字都介绍石窟的

35、特点,稍微概括就能得出石窟艺术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后面几节文字的支撑句(中心句),第三节讲的是佛教石窟艺术以雕塑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平面与立体结合的特点;第四节讲的是石窟中雕塑的超脱、宁静、飘逸的特点现实与超现实相结合的特点;第五节讲的是雕塑凝聚着当时人们的理想哲学与美学结合的特点;六七两节讲的是佛教洞窟代表一代人的精神时代性特点。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并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点评:本题较容易。只要找出答题区间,即可归纳出两条(根据给分情况进行适当判断应该给出的答题点个数),注意是简要分析,不能空对空。8B E9D10因为中华文化大智慧,是人类的美善境界,“敬”、“诚”、“信”、“和

36、”、“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2分)有了这样的境界与理念,不会因私欲、野心而破坏大自然的平衡,破坏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这样就可以避免大自然的剧烈反弹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的危难,因而,作者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2分)【小题1】人类要自觉摆脱自身的妄想和执迷。(2分) 人类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2分)(如果答“人的疾病是使人获得(或证得)德慧的必要条件。”得1分)【解析】8试题分析:B引俞曲园老人的绝句是了证明无论任何时候推行“王道”效果都是渺渺的,人类总停不了争斗。E根据文章多难未必能兴邦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综合鉴赏。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难不仅仅是比对,更

37、重要的是理解。因此要综合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9试题分析:与原文进行比对,然后一一排除,D “只能是”绝对化考点: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点评: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其次要明确此类题的设误类型。10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最后一段,筛选信息并进行整合。最后一句点明了主旨,人类总是要“和而解”的,而中华文化的大智慧给人类的和而解提供了理论依据。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点评:本题比较容易,此类题一要明确答题区间,二要筛选有效信息并整合。【小题1】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第三四段的开关,我们发现,有一

38、些句子从反正两方面说明了“大智慧”是如何“证得”的。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点评:本题比较简单。但要注意不要筛选无用的信息,一定缩小答题区间,寻找最有用的信息。12D13C【小题1】突破媒介传播方式,改变新闻传播主体。具有设置议题的能力,影响公共舆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影响。(每条1分,不概括最多2分,若概括为打破传统媒体的专业壁垒可得1分)【解析】12试题分析: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错。文章谈到国内新的舆论机制时说:“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故应是微博对公共舆论有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决定。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39、,能力层级为B级。点评:本题不难,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13试题分析:A“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错,为外加信息;“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有违事实。B“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不合文意。未然当成已然。D“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错,不能必然地推断。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层级为C级。点评:本题较难,解这类题首先要清晰此类题的设误类型,如未然说成已然,不确定的说成是确定的,因果倒置等,然后再用复位法,与原文一一对应,检验是否答题正确。【小题1】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第三至五自然段,

40、这三段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了微博的“微力量。但要总结融合成三条。考点: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点评:本题不难,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筛选样相关信息并融合信息。本题的相关信息在第三至第五自然段中阐述的相当清晰。这一类题出题的几率比较大,难度不大,但稍一大意也不易得满分。15C16B【小题1】D【解析】15原文第二段说“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而不是C项所说的“网站排版”。此项偷换概念。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点评: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

41、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16根据原文第四段“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性发行量”可知,B项范围失当,在“发行量”前应有“隐性”限定。考点: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点评: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小题1】A项无中生有,“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原文找不到依据。B项以偏概全,仅凭“远超预期”就断定“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过于绝对化。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说的是“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而不是“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考点:本题考查对原文的推断与想象。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做推断题要清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