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谏太宗十思疏第四单元 文言文(2)第四单元 文言文(2)作者卡片 姓 名字号称谓朝 代籍 贯魏 征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相关资料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振”通“震”,震慑动词,承担动词,挡住副词,定当,理当动词,献出动词,功效动词,模仿名词,教化动词,变化连词,表修饰介词,用连词,用来代词,它的代词,这样代词,他们的动词,那些语气词,表婉商,还是语气助词,表推测,大概形容词,安定疑问副词,哪里,怎么疑问代
2、词,哪里,哪儿形容词,安适,安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动词作名词,流水;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形容词作名词,聪明睿智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大的位置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好的建议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形容词作动词,傲视树根天地之间美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督责高选拔放纵感情,含贬义使虚心何:表示疑问,为什么;必:副词,一定7名句名篇(1)臣闻求木之长者,_;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_,必积其德义。(2)有善始者实繁,_。(3)简能而任之,_。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者能克终者盖寡择善而从之1
3、.请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十思”的内容。名师指津根据末段有关十思的内容分条概括即可。我的理解:思知足思知止思谦虚思容纳思节制思慎始敬终思纳谏思正身思赏罚公正。2.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名师指津第一段,比喻论证,正反角度;第二段,对比论证,历史角度。我的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现。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3.
4、“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名师指津要认识到“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做法,“积德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条件。4.作者反复提醒君王“十思”的目的是什么?名师指津站在一个封建臣子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答题要点:劝君主,积德义,图久安。我的理解: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则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5.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名师指津从用词、句式、情感、修辞、线索等方面来考虑行文特点。我的理解:言辞恳切而情
5、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条理清晰,结构缜密。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6.作者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联系本文,对于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名师指津第一问,结合有关语句分析魏征的态度;第二问要结合自己对“依法治国”的理解。我的理解: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
6、,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当然是可行的。1写法归纳(1)运用排比增强说理气势骈文多是大量地运用对偶句,而魏征却打破常规,大胆采用三句式排比句来详细说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与“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三个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铺排开来,语势凌厉,势不可挡。思考就自然而然地那样去做。毫不夸张地说,这给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是的,国家主席如此细心、如此生动地展现爱国主义精神,这能不让人激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而胡锦涛总书记用他一个细小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生动内涵。思考最后四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