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8401919年)第29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导读】复习本课要求掌握: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日军进而进攻中国本土的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2、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黄海战役:1894年在黄海大战中,中国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全舰共沉,壮烈殉国。黄海战役中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2)马关条约(1895年4月)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
3、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反对日本割占台湾。台湾新竹秀才姜绍祖招募义军,组织抗日。台湾苗栗秀才徐骧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经过:由民间组
4、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北京失陷后,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先后占领天津、北京。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罄竹难书!(6)辛丑条约(1901年9月)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
5、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典型例析】例1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
6、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再认能力。从材料给出的马关条约文本信息看,当时日本货物进入中国享有免税待遇,这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 答案:D例2下图中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图片材料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图片可以看出,列强在瓜分中国,而引发这一事件的直接原
7、因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答案:C例3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此图反映了儒家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民族矛盾在当时占主导地位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精神 带有笼统排外色彩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19世纪末兴起的义和团运动的掌握,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下兴起的,矛头主要对准帝国主义,是一次爱国运动,但有盲目排外的色彩,从材料中的文字可以看出,他们极力维护古代圣贤。答案:A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
8、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9、。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
10、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提炼信息、迁移运用、阐释说明等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解题中,需要阅读、观察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加以认识、说明。答案:(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