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大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田园风情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2生
2、产工具、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耦犁。(3)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4)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3影响(1)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
3、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缴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1主要土地制度(1)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2土地兼并及影响(1)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2)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3)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
4、要内容。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沉重的赋税和徭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四、水利事业的进步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2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灌溉
5、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2)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3)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史料一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摘自2015年全国卷文综T24史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
6、锥之地。汉书食货志解读(1)史料一中“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由此可判定该史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获得了飞速发展,一人耕种即可养活全家。(2)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的基本特点。(3)史料三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服役者不下二人”可得出农民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可得出农业单位产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出土地兼并情况严重。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代,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制向个体耕作制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答:(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
7、些显著的特点。试答:【提示】(1)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8、,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感悟小农经济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术界普遍认为小农经济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但也有学者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水平并不低,只是政府拿走的太多。经谢天佑、王家范等学者的计算,汉唐农民要拿出总收入的50%才能完成各项政府的负担。根据所学知识
9、,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水平低,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论据: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使其发展缓慢,并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从而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观点二: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水平较高,不会阻碍封建社会发展。论据: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不断发展,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农业技术的总结,天文历法的运用等,使得中国农业水平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农民受政府剥削过多,长期处于困苦地位。因此,小农经济并未阻碍封建社会发展。阻碍它发展的原因应该是封建地主势力的腐朽。小农经济的作用与局限1封建社会的小农
10、经济,不同程度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他们兼营家庭手工业,在有限的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加大投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成为推动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或衰落,关系到封建统治的巩固或危亡。2但是,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同时,随着王朝统治腐朽、封建剥削加重、土地兼并的加剧及自然灾害,小农经济极易走向破产。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临汾一模)诗经周颂载芟中记载“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
11、”。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A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B使用耦犁进行耕种C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D进行集体耕作D材料是对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场面的描述,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故A项错误;耦犁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耕作技术,不能反映出精耕细作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千耦”“计耦耕事”反映出当时农业实行集体耕作,故D项正确。2(2019北京东城区模拟)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小农经济的表现形式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D精耕细作的不断拓展B材料体现的是耕种、灌溉和纺织情景,A项仅仅是铁制农具的发展,故排除
12、;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下耕织结合的场景,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D项不符合第四幅图所示信息,故排除。3(2019茶陵月考)汉书记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C根据“羊致千余头”“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汉代有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反映出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统农牧业“兴旺发达”,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
13、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匈奴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不符合“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故D项错误。4(2019防城港模拟)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象()A加剧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赋税收入C减轻了百姓负担D缓和了阶级矛盾A民田税轻、价高、役重可导致买卖需求旺盛,必然会加剧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并不能使赋税增加,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民田役重”可知C项错误;土地兼并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 天工物华古代中
14、国的手工业经济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类型1家庭手工业: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2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3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二、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2)商周: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代“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3)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4)唐代:
15、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6)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7)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由于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手工业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2冶铸业(1)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
16、秩序。(2)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3)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4)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5)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6)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3陶瓷业(1)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2)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3)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4)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5)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6)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
17、顶峰。(7)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史料一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王家范史料二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
18、史史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吴承明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解读(1)由史料一信息“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属于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的需要。(2)史料二“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史料三信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扩大,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性
19、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地位如何。试答:(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试答:【提示】(1)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最后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
20、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技术先进,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生产部门不断增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同时影响商业的发展。6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随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手工业发展超过北方。7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丝织、制瓷业等部门中首先产生雇佣关系,且资本主义萌芽一直缓慢发展。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完成
21、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比较项西汉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2.3
22、53.2江淮地区15.223.445.6西南地区3.97.19.2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摘编自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丛谈(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秦汉、唐中叶、北宋这三
23、个时间段来分析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第(2)问可以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分析归纳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膨胀,帝王多建都于此进而导致环境恶化、经济重心南移等。答案(1)变化:唐代中叶以前,中国丝绸生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中叶以后,南方的丝织业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织业的中心已经在两浙和四川。(2)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历代王朝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1文化意义(1)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陆上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
24、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对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2经济意义(1)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有利于拓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空间,推动西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将对未来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中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将成为这条经济合作走廊的战略通道和经济腹地。(2)共建丝
25、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力争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实现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平衡发展。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常德模拟)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D小农经济发展B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2(2019长沙模拟)唐朝人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写道
26、:“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反映了唐朝()A制瓷工艺已比较先进B进入封建社会鼎盛时期C饮茶风气已逐渐普及D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A材料出处茶经四之器中的“器”是指器皿、器具,材料中的“类银”“类玉”“类雪”“类冰”均反映出唐朝制瓷工艺的水平较高,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社会的发展状况、饮茶风气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故排除B、C、D三项。3(2019安徽淮北联考)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
27、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C材料未对棉种进行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政府的作用,故B项错误;在棉花引入之前,乌泥泾人可能也很勤劳,故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促进了乌泥泾的崛起,故C项正确。4(2019南宁联考)据清代苏州织造局志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陈)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房5间。由此可见当时()A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一致B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C丝绸纺织技术进
28、步明显D江南地区丝织业繁荣D根据材料可知,织造区规模庞大,机房众多,从而可以反映出该地区丝织业繁荣,故D项正确。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全国卷2016汉代庄园经济2015小农经济2015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2015经济重心南移2019明代手工业发展2018北宋民营手工业发展2017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全国卷2018中国古代土地制度2017经济重心南移2016宋代土地政策调整2015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全国卷2019清代农业2017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17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2016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1从考查趋向看,全国卷注重对农业耕作
29、技术、手工业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尤其是重农抑商)的考查,多借助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的材料挖掘经济现象的本质、发展态势及与政治、文化间的内在联系,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常以纵向联系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现代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横向联系考查中西方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跨越。2从社会热点看,联系现实,结合“三农”问题、古代手工业技术最新考古发现等考查古代经济文明的地位。3从预测角度看,要理清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及相互关系,注意把握其发展过程中标志性的成就。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及影响。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201
30、8全国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明立意:本题从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考查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抓关键:“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理思路:本题为历史阐释类选择题,难度适中。由于错误理解“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而易错选A项;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商人的社会地位虽有所改变,但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没有
31、改变。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被迫流亡,故选B项。练点:明代手工业、商业发展1(2019全国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D明代,交通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棉花的产销与加工,与土地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货币制度改变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反映的
32、是原料产地与加工地区的关系,折射出地区经济的差异,故D项正确。练点: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2018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A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
33、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文化的影响3(2017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
34、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练点:明代城市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4(2016全国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由“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明末雇主与雇工之
35、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正确;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练点: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5(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
36、。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排除D项。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2017全国卷)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
37、高明立意:本题从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切入,考查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抓关键:20130亩土地农户占总数的74.1%。理思路: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由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练点:清朝租佃关系的发展6(2019全国卷)
38、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C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于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非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项错误。练点:汉代庄园经
39、济的生产经营形态7(2016全国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根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
40、反映,故D项正确。练点: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8(2015全国卷)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地区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数据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
41、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任地:“时至而作,渴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根据节气来安排生产B注重因地制宜的特点C强调精耕细作 D尊重自然规律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材料中“厚(候)之为宝”“用粪,犹用药也”“时至而作,渴时而止”“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重视气候、施肥、时节等,这都是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按节气进行劳作、注重因地制宜和尊重自然规律体现的都是精耕细作这种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A、B、D三项均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2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
42、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而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C两汉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使自耕农经济得到发展,故选C项;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项; “无为而治”与题干现象无关,故排除B项;这一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不可能蓬勃发展,故排除D项。3(2019南充模拟)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A官营手工
43、业已经衰落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B材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而非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家庭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故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并未破产,故D项错误。4右图是清代康雍时期用于外销的“青花西洋宫苑盆景高奘大盖罐”,整个大罐表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六边形,其中有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这说明当时()A青花瓷开始进入西方世界B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的生产C中西间的贸易仍采取传统形式D中国瓷器浸染了西方人文思想B由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的人们注意根据西方的市场需要,对瓷器进行改造,使瓷器具有西方的元素,故B项正确;A项“开始”表述不正确,故排除;材料未反映中西贸易形式,故排除C项;人文思想是指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与材料“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不符,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