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框 财政的巨大作用一、学习指导(一)知识网络 (二)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正确理解财政支出的巨大作用,特别是要联系当前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分析,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要培养锻炼自己对现实的分析能力,掌握分析、综合、归纳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集中全国之力办大事,这一点使我们完全有理由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表明,我国财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这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理解并认同国家现实财政的政策,做自觉守法的公民,支持国家建设。(三)学法指导
2、本框题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同学们明确财政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内容涉及到需要国家投资的方方面面。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分析身边的现象人手,进而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切忌空泛的死记硬背。二、知识点拨 关于财政的巨大作用 财政作为国家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财富总量中,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和中央集中的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过低,这与中央应该承担的任务不相称,因此,会给我国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财政赤字过大、教科文卫等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几千万人尚未脱离贫困
3、生活状态等等,国家必须想尽办法来改变上述两个比例过低的状况,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教材把财政的作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可以让人民生活有保障。 第一,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教材通过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首先,财政能够为发展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的建设,主要有:三峡工程、南昆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为了完成这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的投资上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4、基础和条件。例如,南昆铁路的建成,改善了我国的路网布局,它不仅是西南与华南沿海问最便捷的通道,而且还将与钦州湾的钦州港、防城港、北海以及雷州半岛上的湛江港一起,构成出海大通道,从而把地域辽阔、发展潜能巨大的西南内陆与海岸线长、交通发达的华南地区连接起来,形成“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格局,对大西南的资源开发和从根本上改变大西南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起到促进作用。又比如,2003年震撼所有炎黄子孙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这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技术投入、时间保证的高风险的科技项目,如果没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综合实力和财政保障,是不可能办成的。这一巨大成功,不仅充分说明了教材中讲到的社会
5、主义国家能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更为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国家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教材在这里分析了两点: (1)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广泛存在着社会分工。社会经济划分为许多行业、部门和地区,产品的使用价值也多种多样。社会需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谁来生产、在哪里生产等许多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手段妥善地解决,这就是资源配置的问题。 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市场。实践证明,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它又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以及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不仅要求
6、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以解决市场调节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里必须明确: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比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又包括信贷手段、税收手段等。财政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例如:前面我们谈到的南昆铁路的建设,就是国家通过财政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为了修好这条铁路,国家先后投资180多亿元,这是单纯市场调节所无法完成的。如果没有国家的投资,建设好这条铁路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国家之所以要投资建设南昆铁路,就是因为我国西南地区资源丰富,煤、磷、铝的储量都在国内占有重要地
7、位,建设好这条铁路,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进大西南地区的资源开发,可以改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2)财政能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财政收人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的有序进行,要求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为此,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基本平衡。财政具有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最后,财政可以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这里主要应当讲清,上述事业
8、单位的正常运行,要依靠财政的支持。但在目前,人们普遍感到我国的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不少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在搞“希望工程”;我国的卫生事业虽有巨大发展,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和医疗资源还有较大缺口和差距,这些都说明财政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因此,教材在最后强调: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第二,人民生活有保障。 教材在讲述财政保障人民生活这一问题时,主要概括了三个方面: 首先,巩固国家政权。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所以,保证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
9、职能。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其次,为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物质保证。2003年以来,我国遭受的“非典”和“禽流感”袭击,第一次把公共卫生问题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摆到人们面前。同时,教材在相关链接中,还谈到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这都是需要国家财政解决的大问题。 最后,财政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这里主要讲清:财政一方面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调节社会分配,在共同富裕的原则下,改善广大人民生活的水平。例如,通过个人所得税,限制了过高收人;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证了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财政为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作用。 教材的这一
10、部分配有一些图片和问题,可以结合起来理解。同时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增加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例题:有人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马或建成,为实现本世纪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个人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国家庞大的财政支持。因此,国家财政收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收益也越多。 请你对上述观点进行简要的评述。 参考答案:(1)国家取得的财政收入越多,则国家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就越多,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国家的
11、宏观调控能力,使国民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从长远来讲,企业和个人也会受益。但是,国家财政投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的增加。 (2)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人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题中的观点没有对财政收入和企业、个人收益之间的关系作具体分析,是不准确的。 这是一道带有辨析性质的简答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财政作用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国家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来自向企业、个人征收的税收,所以要有
12、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对题中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只看问题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否则容易犯主观、片面的错误。三、学习自评(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为刺激社会需求,财政支出的重点应转向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上来,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适应。材料表明( ) 1C A财政就是国家的收人和支出 B国家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是财政的全部内容 C财政支出重点的确定是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依据的 D政府的政策是完全通过财政支出体现出来的2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反映了财政能( ) 2A A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B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13、C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 D巩固国家政权 32004年我国奥运健儿在雅典实现了多项中国奥运历史上的突破,国家扶植重点运动项目的想法和做法初见成效。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扶持体现了财政( ) 3C A能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 B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C能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D能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体现在( ) 4.C 增加对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的研究开发 集中力量办大事 国家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使人民生活有保障 A B C D 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把工作重点转
14、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发挥财政( ) 5.A A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B巩固国家政权的作用 C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 D推动科学文化教育发展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国家能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有其他社会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因为:财政能够为发展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的建设,为了完成这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的投资上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些工程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技术投入、时间保
15、证,属于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如果没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综合实力和财政保障,是不可能办成的。这一巨大成功,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国家能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更为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2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为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要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太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越多越好。财政收
16、人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人,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增加。另外,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不能只从主观愿望上出发。32003年某市共安排1 200万元用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和开发,安排12亿元用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之大,是从未有过的。这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显著提高。请回答:财政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材料反映出财政支出是政府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财政支出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该市2003年通过财政支出,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促
17、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四、能力拓展材料一 近几年我国财政状况(单位:亿元)2000年增长情况2001年增长情况2002年增长情况2003年增长情况财政收入 13 380 17.6 16 371 22.2o 18 914 15.14 21 691 14.7财政支出 15 879 20.9 18 844 18.6 22 012 16.4 24 607 11.6财政赤字 2 499 2 473 3 098 3 198 材料二 六年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 000亿元,对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办成了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18、显著,西部大开发取得良好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材料三 中国2004年的预算赤字维持在2003年的3 198亿元人民币,由于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财政赤字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由2003年29 96下降到25,下降04个百分点。财政风险得到了相对控制。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怎样的财政状况? (2)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3)怎样看待财政赤字问题?解题指导:本题是一道图表和文字结合的材料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概念的了解,以及对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侧重培养、锻炼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要抓住基
19、本知识,同时要注意审题,要对所有信息点给以关注。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这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在大幅度增加。支出的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财政赤字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主要体现了国家通过财政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债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债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3)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赤字,而是赤字的水平是否在承受能力以内。我国的财政赤字是实
20、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只要财政赤字控制在公认的国际警戒线以内,并且这个赤字不是用在弥补经常性的预算方面,而是用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就没有什么危险。五、相关信息 (一)转移支付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由上级政府安排给下级政府的补助支出。资金接受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资金用途。专项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资金接受者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二)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几个时间表 从2004年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 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使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004年预期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 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