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棠湖中学高2015届高三上期月考试题一题 卷一、选择题(共24道,每道题2分,满分48分)1、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答案】A分封制。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历史现象能力。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称为食邑。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2、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
2、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B 考点:秦朝专制主义主义集权制度。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始皇帝嬴政,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说明秦始皇创立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这种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本题选择B项;AD影响不深远;C不是秦始皇创立。3、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萧何沛主吏椽,曹参狱椽”属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
3、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B市民阶层掌握了国家政权 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答案】C考点:考查古代中国政治。材料说明汉代官僚出现“布衣将相”现象,说明传统的贵族政治得到改变,贵族制度自战国以来进一步解体。4、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史料解读A“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天子授民授疆土,诸侯将土地的所有权转交给所有子孙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目的是将邦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
4、室,大夫有贰宗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封国不是完全独立的,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必须定时朝觐,进贡出兵劳役等【答案】B 考点:结合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可知,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在于拱卫周王室,故B项推论符合史实,A、C、D三项与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不符。5、“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材料中的“此制”()A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B发掘人才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 C人才由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 D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答案】B
5、考点:科举制。由“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可知A错误;由“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推知C错误;由材料所述可以知道其中的制度是指科举制,这是一种选官制度,而不是用人制度,故排除D;这一制度发掘了在考试之一标准下的优秀人才,但是有可能因为只有考试一个标准而导致埋没了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故选B。 6、“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皇权至高无上 B宰相有职无权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答案】A考点:君主专制的演变。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
6、“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7、“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答案】C考点:宋代政治体制。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说明财政匮乏而枢密院所管辖的兵很多,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确有较多的财富。因此
7、反映出各个部门效率低下。8、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描述的最有可能的是()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唐末筹备类似部门”的性质与目的。关键信息:主要是一个军事组织,可能是想利用它来控制将军们,正如宰相控制行政官那样。本题易因题干的“唐末”“唐朝前半期”“军事组织”等信息而错选A项,实际上本题不是考查唐代政治制度,注意“类似”信息;枢密院分割宰相权力,掌握调兵权,而将军掌握统兵权,两者相互制约,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C项是明代的咨议机构,不是一个军事组织;军机处是清代为应对西北军务而设立的,由此使考生易
8、错选D项,实际上军机处是皇帝的咨议机构,军机大臣仅是跪受笔录而已,它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D项排除。9、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答案】C考点:元朝的中书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本身来看,中央的中书省批评了各行省的事事禀报,强调一般问题自行解决,由此可以看出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故答案选C项;材料强调重要事情依然要及时禀报
9、,可见并未扩大行省权力,故排除A项;材料无从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10、元代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归州,地处四川、河南二行省之间,却隶属于并不与之连界的湖广行省;同是处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和沔州,却分属四川、陕西行省。此种行政区划不利于()A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C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 D增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答案】D考点:元朝行政区划。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归州却隶属于并不与之连界的湖广行省同是处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和沔州,却分属四川、
10、陕西行省”等关键信息可知,这种行政区划不利于增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所以答案选D。11、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答案】B考点:明代政治体制。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明代废除宰相的
11、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说法错误,因为司礼太监仅仅是皇帝加强皇权的工具。12、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A皇权空前强化 B皇权受到牵制 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答案】A考点: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军国大事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裁决,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的牵制。清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空前强化,达到顶峰13、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
12、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协助皇帝处理国政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A B C D【答案】B 考点:明代政治体制。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能力。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没有实权,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错误。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没有实权,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故不正确。14、“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A反映了政
13、府尊重民意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答案】C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由题目中的信息“广州等五港口”可知此项规定颁布于南京条约签订后,此时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逐渐加深,故B、D两项的表述错误;清政府之所以禁止英商深入内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排除A项;由题目中的信息“交英国管事官处罪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可知这应为“领事裁判权”的内容,该项内容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故本题应选C项。15、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
14、、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变乱 D提出资政新篇【答案】C考点:太平天国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材料的大意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逐一分析选项:这种阶级局限性最能够体现出的就是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反映了农民小生产者导致的阶级局限性。因此,正确答案选C;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排除ABD。1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
15、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A B C D【答案】D考点:义和团运动。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材料中说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说明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绅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故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
16、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错误。因此答案为D项。17、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图语:倭寇不知我大清的GDP是他们五倍吗?)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答案】A考点:甲午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该漫画的信息是“倭寇不知我大清的gdp是他们五倍吗?”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清政府的闭目塞听,而不是落
17、后的经济结构,而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而其实慈禧太后本身就是可以代表落后的政治体制的。18、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式样、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下图所示国旗使用时期是()A清政府时期 B湖北军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答案】C考点:近代国旗的演变。清政府是龙旗;湖北军政府是十八星旗;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是五色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故选C。19、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以下哪一项最能反映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A世
18、界霸主,科技腾飞 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 C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 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民国初期国人对美国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资产阶级革命派以美国为榜样,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行总统制。由此可知,在民国初期国人眼中的美国是政治典范,民主的楷模。A是二战后初期的认识,B是二战期间的认识,C是20世纪40年代后的认识。因此正确答案选D。20、四川某县模范父亲王者成在送儿子王建堂出征之际。赠送的竟是一面“死”字大旗。他在白布中央写了大大的一个“死”字,两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有吾子,自觉请缨;赠旗一面,时刻防身
19、;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甲午战争时期政府发动民众 B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C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暴 D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踊跃支前【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甲午战争时期政府没有发动民众,A项不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通过“日寇狰狞”可知是对日战争,D项不正确;通过材料中旗子上的话语,可以看出王者成的爱国热情,故选B项。21、下图是民国时期丰子恺的漫画炮弹作花瓶(图中的文字为: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卅四年九月二日作子恺,圣扬学弟永存)。对该漫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创作于抗战胜利的1945年 B
20、表达了中国人民期盼和平,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 C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D作品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答案】C 考点: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谈判。题目提供的信息有:民国时期、炮弹作花瓶、卅四年九月二日作子恺。根据时间信息,所以可以排除了C反映内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这是在国共何谈时期,抗战胜利后。故选C。22、近代某官员上报:“近访闻逆党方结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或用歌谣,或用白话,沿门赠送,不计其数,入会之人,口以百计。其诡计最毒者,则专煽动军营中人,且以其党人投入军队。”该逆党应该是A维新派 B义和团 C同盟会 D共产党【答案】C考点:辛亥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21、分析能力。从材料“近访闻逆党方结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专煽动军营中人,且以其党人投入军队”中可以判断出该逆党是中国同盟会。所以答案选C。23、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巨变”应当是A由闭关走向开放 B由愚昧走向科学 C由落后走向富强 D由专制走向共和【答案】D考点: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第二次历史巨变是指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项正确。24、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凝聚中国人民大团结力量的史实有()辛亥
22、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A B C D【答案】B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本题考查史实再现,根据限制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团结”即可明确选B项。二、材料题(共3道,满分5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题卷上不得分)25、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成为封建时代中枢的主要矛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元)马端临文献通
23、考职官材料二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宋)欧阳修新唐书职官志请回答:(1)据材料
24、一,分析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中书在职权上所发生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隋唐时期三省的概况。(6分)(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从汉至唐宰相制度的演变规律。(6分)【答案】(1) 东汉时,尚书还只是预闻政事,并未尽夺三公职权到魏晋以后,中书长官是宰相,掌管国家机要事务,权力越来越大,并最后取代三公。(4分)(2)最初,三省长官共议国政,都是宰相。以“参知政事”“平章事”等名义成为宰相。政事堂为众宰相的办公场所。政事堂最初设于门下省,后移到中书省,后又改名为“中书门下”。(1点2分 任答3点满分6分)(3)三公的实权越来越小,中书的权力越来越大,并最后取代三公成为宰相。
25、发展到唐朝,便形成尚书、中书、门下并立的三省制。相权一次又一次被分割,越来越分散。但宰相的职务并未被取消,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6分)考点: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意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1)依据材料分析指出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中书在职权上的情况即可。(2)抓住“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仆射为尚书省长官”“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进行概括。(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相权被分割并逐渐削弱)进行回答。26、中国古代
26、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
27、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新政”开始推行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请回答:(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6分)(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
28、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请说明理由。(6分)【答案】(1)内容:按九等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2分)原因: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据优势,一些中正徇私舞弊,最终被权门所把持。(2分)(2)影响:选拔了很多人才(开元后,朝中名士由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或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巩固了统治(或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的发展)。(1点2分 任答3点满分6分)(3)以下三种决策及理由均同等赋分(决策2分 理由4分 言之成理即可)决策之一:废除。当时的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
29、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无法提供“新政”急需的人才;绝大部分人醉心于科举,新式学堂举办艰难。决策之二:不能废除。从根本上损害儒家思想地位,进而危及朝廷统治;会造成极大地社会动荡;无法保证官员选拔的相对公平公正。决策之三:不立即废除,待时机成熟再废除。举出不能立即废除的理由(参照不能废除的理由),然后列举时机成熟后一定要废除的理由。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认识,涉及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主要知识点,考查获取信息,再认再现历史问题,分析、概括、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选拔方式、标准等方面归纳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其取消原因从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及消极影响方面归纳。(
30、2)依据材料信息提炼科举制的影响,围绕人才选拔、平民入仕途径、封建统治、中央集权及文化发展等方面归纳影响。第(3)问主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指出主要决策方式及其理由。27、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摘编自中国社会科
31、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材料二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自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
32、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照抄原文不得分)(4分)(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6分)【答案】(1)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4分)变化: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2分)原因: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4分)(2)西北边患严重;新疆战略地位重要;保卫蒙古以及京师安全。(4分 任意2点)(3)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6分)考点:近代中国的边疆建设。解答本题的关键的解读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1)第一小问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第三小问结合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改革,分析其侵略扩张的内在原因。(2)问由材料二信息分析可知,左宗棠从客观形势和主观动机两个方面阐明了新疆设置行省的必要性。(3)问要结合材料一、二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新疆设置行省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