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故都的秋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景显情的。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3,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教学难点:“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教学方法:读议结合。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多媒体播放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句老话“少女易伤春,壮士易悲秋”,这壮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2、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毛泽东)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是啊,“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2过渡:首先,让我们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1、今天早上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郁达夫笔下,“
3、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多媒体播放2、在哪个地方?(第一段)请勾画出来3、你们找得很好,有一个副词大家要注意“特别”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南国秋)5、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哪些段落?(2、13)6、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思考:多媒体播放图片不妨勾画关键词。慢 润 淡(快、干爽、浓)半开半醉(盛开、大醉)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饱、透、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浓、隽永)二、局部品读。多媒体播放:图片过渡:这北国之秋的特别“清、静、悲凉”这一的特点,我们从作者的直接抒情中
4、捕捉到了,也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发现了。但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更希望能从它细腻的写景中欣赏品味到。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311)2、听录音范读,学生想象画面。3过渡:我们写景叙事常常追求“绘声绘色,声色并茂”,古人也说:“景物,声色而已。”下面听读,同学们做两件事:主要从声音和色彩两个角度去想象景物、欣赏画面。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3、学生概括故都秋景图。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过渡:从声音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有味?4、秋雨话凉图作者是怎样评价北国秋雨的整体
5、特点的?“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北国秋雨“奇”在何处?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b、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a、比较春雨“淅淅漓漓”“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太柔)b、比较夏雨“淅沥哗啦”“噼里啪啦”(太猛)相对于北京,咱们射洪也算是南方了,在描绘秋雨时,我们一般用个什么样的形容词?(绵绵)的秋雨小、密、雨季长这幅画完了没有?还有“话凉”呢!既是话凉,重在声音,那声音的特点有哪些?4声调缓慢悠闲(a、老师拟北声,读出秋天的落寞感b、学生齐读 8 段:先不拖长后才拖长,要夸张)想象这个人的形象补充没写出的部分手(抱在胸前、放
6、裤兜里)、肩(耸着)小结画面:天空灰蒙蒙的,空气湿漉漉的,雨声息列索落,秋雨来去匆匆,在都市的斜桥影里,一二都市闲人,着青布单衣,咬长长烟管,抱着手耸着肩,有一搭没一搭地叹天气这样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悠闲、无聊、悲凉、寂寞)过渡:如果说刚才这幅画侧重从声音写景的话,那么另外哪一幅侧重从颜色写景?5、小院赏秋图(3):勾划赏秋动作的词,它们传达出作者怎么的情绪?(看 听 细数 静对可以看出悠闲、惬意的情绪)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因为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红色是暖色调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譬如:a、客舍青青柳色新b、教室墙壁的颜色、灯
7、光的颜色,窗帘的颜色(蓝)宁静蓝朵衬上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可以看出作者还有一种什么情绪?(忧郁、苍凉)三、延伸联想 故都的秋天。多媒体播放:图片5过渡:同学们,我们抓住景物的声、色特点重点欣赏了两幅画面。我们描绘一个景物至少包括两个部分:对象 对象的特点如: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同学们可选取五幅画中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其他的景物,抓住其特征,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说得快!看谁找得准!看谁找得新!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它在同学们,把你们刚才的语言串缀起来已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了。四、深入探讨。
8、思考:多媒体播放故都的秋多媒体课件.ppt23.24.25.26 图片1、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作者详写的这些景物都是随处可见的平常之景而非风景名胜,在这些平常之景里,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这说明北国的秋不但程度深,而且范围广,触目皆秋。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么?对故都秋色的向往、眷念和赞美之情;落寞、孤独、忧伤之情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请先在第 12 段中找答案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4、过渡:由此可见,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同学们找得很好,但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还因为:特别的人生经历,特别的个
9、人气质6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
10、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郁达夫,三岁丧父。17 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 1934 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
11、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因为有这种特别的人生经历、特别的个人气质,所以他的“忧郁、苦闷、悲凉”不是一般的,而是“特别的”。6、一句歌词说:“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们来套用:7因为他特别的“忧伤、郁闷、落寞”,所以他要选择特别“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以情驭景反过来,这些特别“清、静、悲凉”的秋境正好抒发了他特别的“忧伤、郁闷、落寞”之情借景抒情五、结尾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教学反思:1.首先我先和
12、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2.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3.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4.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5.以后在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