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十九)第19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012临沂模拟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推行义务交售制22012济宁模拟 1920年底,苏俄把余粮收集制扩大到棉花、麻类、皮革等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国有化由大中企业推广到广大小企业,进一步取缔一切私人贸易活动等等。这表明()远远超出了俄国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非常措施没有因非常时期结束而收缩俄共(布)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表明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基本完成AB C D3列宁后来在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曾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此处“错误”实际上指()A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B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C对农民实行固定的粮食税D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企业4有人说,赫鲁晓夫作为改革家最终扮演了“掘墓人”和“守墓人”的双重角色。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掘墓人” 对僵化的斯大林体制发起第一次猛烈的冲击B“掘墓人”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守墓人”继勃列日涅夫改革后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D“守墓人”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且对其弊端缺
3、乏科学认识5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这说明当时()A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B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C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D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6“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72012潮州模拟 在历史上的
4、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8列宁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并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
5、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句中“这次失败表现”的确切含义是()A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带来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B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带来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C新经济政策使得人民积极性得不到提高D新经济政策使得工农联盟难以加强92012宁波模拟 张培义撰文指出,由于其实施的不同阶段,因而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些措施产生于战争环境,使国家能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由于领导人企图借助这些措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最后造成严重后果,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生产力下降。此处“其”代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斯大林模式10斯大林认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
6、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它抛开。”这表明()A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全盘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确立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C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否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D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12012福州模拟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退却”。列宁认为“既然退却是正确的,那么,退却之后就可以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和他们一道前进,虽然比以前慢一百倍,但却能以坚定的步伐勇往直前,使他们永远看到我们毕竟是在前进”。从本质上看,这种退却表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够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力和
7、商品经济不能超越B落后国家可离开对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的吸收C应完全排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应依靠政治力量建立一个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制度122012蚌埠模拟 一位俄罗斯专家评论某改革时指出:“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处于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对这次改革正确的认识是()A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D政府以指导性取代指令性计划指标132012铜陵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
8、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
9、,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摘自列宁全集请回答:(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三中“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反映了什么经济政策?(3)材料四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42012聊城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87年的六月全会,戈尔巴乔夫批判了管理经济的行政指令方法,明确表示支持彻底的经济改革;制定了关于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企业法,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就是完全自主经营。1989年11月26日,戈尔巴乔夫在真理报上发
10、表长篇文章,他说:“如果前几年苏联的改革只是完善过去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必须改建我们(苏联)整个的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材料二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在对比和分析苏联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差距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西方取得成就的关键是利用了市场经济的优势。而苏联忽视了这些优势,丧失了对发展的刺激。行政命令制度和经济管理的过度中央集权使苏联经济失去了应变性和灵活性。”材料三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1)通过1987年六月全会的内容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因素和戈前时期因素的相互
11、关系?(3)对材料一中“必须改建我们(苏联)整个的社会大厦”和材料三的一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课时作业(十九)【基础演练】1B解析 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2A解析 到1925年,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才基本完成。3A解析 B、C、D三项都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4C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继赫鲁晓夫改革之后。5A解析 “自留地”是农户个体经营土地,材料反映了苏联的自留地少,但产量却高,从反面说明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能力提升】6C解析 斯大林体制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7D解析 从材料中我
12、们可以看出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相对滞后,表明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8B解析 “1921年春天”表明严重的失败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其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表现在工农业生产的破坏,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9A解析 两个方面阐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大影响。10C解析 A项中“采取”与“全盘否定”和 D项中“抛开”与“肯定了”是不相符的概念,B项是列宁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初衷。11A解析 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一项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决策和权宜之计,是形势所迫而对资本主义作的暂时的退让。12C解析 “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指
13、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开创了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政府以指导性计划指标取代指令性计划指标是戈尔巴乔夫改革。13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2)新经济政策。(3)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解析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政策”是什么;“主要的目的”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第(2)问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归纳。第(3)问解题关键应围绕“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来思考。【选做习题】14答案 (1)用经济管理方法
14、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在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因素和戈前时期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后者是根本原因。因为第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社会背景是苏联传统体制特别是传统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孕育着深刻的危机。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在此以前矛盾已长期积累。第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执行的是一条右倾路线,右是“左”的反动,是因为“左”的路线长期统治,造成的问题相当严重,以致于能让右倾路线祸国一时。(3)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其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解析 第(1)问解题关键是据材料准确获取信息。第(2)问一要指出相互关系是什么,二要简析为什么。第(3)问重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准确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