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还是小导学设计第一课时 马桥镇小学 闫姮导学目标:1、认识“时、候、觉、得”等11个字,会写“自、己”2个字。2、认识偏旁双人旁“彳”,京字头“亠”,和竖心旁“ 忄”。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白什么时候自己“很大”。导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导学难点:认识偏旁。理解课文。导学过程:前置学习单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给文章标上自然段。2、圈出生字词语,把难读的多读几遍。3、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4、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很”的含义。5、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思考问题:什么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预学经典诵读:大
2、小多少、妈妈,您别说我小前置性学习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给文章标上自然段。2、圈出生字词语,把难读的多读几遍。3、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4、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思考问题:“很”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一、观察图片,谈话导入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上有什么?谁大谁小?师:为什么小狗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第10课大还是小。二、板书课题:大还是小,齐读课题。互学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前置性学习目标。展示点拨一:学生1展示:学生自己带拼音教读一遍。sh hu ju de z j hn chun y f
3、 kui 时 候 觉 得 自 己 很 穿 衣 服 快 自己对着书本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读不到问问问同桌。展示点拨二:学生2展示: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师点拨:找同学纠正错误,针对重点词语强调,教读。开火车检查读生字。时 候 觉 得 自 己 很 穿 衣 服 快展示点拨三:学生3展示:交流识字方法。“我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我能给它组个什么词”。师点拨:识字的时候可以运用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讲故事,认偏旁等。例:我用偏旁识字法,记住了“服”,这个字是月字旁,我能给它组个词,叫“服装”。我还用加一加和讲故事的方法记住了“穿”,“穿”上面一个“穴宝盖”,下面
4、加一个“牙”,古时候的人没有房子住,就用大象的牙齿挖了一个山洞,然后他就有地方住了,就像“穿”一样,我能给它组个词,叫“穿衣服”。师点拨:今天要认识三个新偏旁,双人旁“彳”,京字头“亠”,竖心旁“ 忄”展示点拨四:学生4展示:教读词语。老师点拨:重点教读轻声音节的词语:时候、觉得、穿衣服。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师:生字我们都认识了,那老师相信你们的课文一定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把难读得的词语多读几遍。教师出示课文中难读的词语,教读一遍小组互读难读的词语,相互检查读课文第一段、第二段,完成以下内容:1、练习读好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小组推荐一名读得最棒的成员读。2、想一想“很”是
5、什么意思?3、在文章中找一找,什么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用“-”画出来。4、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还有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很大呢?展示点拨:1、检查读课文第一段,第二段,小组推荐一名成员读。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读音。2、 交流:“很”是什么意思? 点拨:实物演示,铅笔长,木棍很长图片讲解,老虎大,恐龙很大师:“很长”就是比“长”还要长,“很大”就是比“大”还要大。让我们带着感觉自己“很大很大”的语气,齐读课文。3、交流:什么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点拨:仔细看看一看第二自然段,就会找到答案。生: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老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时候你觉得
6、自己很大呢?点拨:看看老师准备的图片,你或许会知道答案。生1:我帮妈妈扫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生2:我帮妈妈洗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生3:我帮爷爷浇花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生4:我帮奶奶捶背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师:你给家人帮忙的时候,你的亲人夸你了吗?你心里想了什么?生:我妈妈夸我很能干,很勤快,我心里可高兴了。师:那让我们带着这种高兴而又自豪的语气读一读这两段吧。提示:读重点词语,读出感情。句式练习: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_。 我_的时候,我_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_。生字教学师:同学们的词语和课文都读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场写字比赛,看谁写的字最端正、最漂亮。请同学们拿出小
7、手和我一起写,注意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和占位。1、 老师出示“自”、“己”两个生字。学生观察笔顺和占位。2、师范写,学生小手跟写。3、学生在田字格书写,教师巡视评价。适时对学生的书写做出指导和评价。评学拓展延伸1、摘苹果游戏,巩固生字。2、想一想,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随堂检查一、我会看拼音写汉字。 z w z j二、我会写笔顺。自:_己: _三、我会连线。j hn chun f kui hu ju de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
8、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
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很 己 服 穿 候 快 得 觉板书: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0、大还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