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王羲之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写作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
2、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其书法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取众家之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王羲之(303-361)“序”及分类“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
3、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流觞曲水流觞曲水整体感知乐痛悲一(1、2)介绍兰亭集会二(3)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三(4)简述写作缘由第一段:信可乐也!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第二
4、段:岂不痛哉!因何而痛?喜爱某物时厌倦该物时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时光流逝,好景不再时面临死亡时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生命短暂,在死亡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无法抗拒死亡,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生命短暂欲望无限终期于尽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
5、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千古同悲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作者表露的这种思想,应作如何理解?思考题:作者不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
6、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主旨归纳:东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致使士大夫人人自危,普遍崇尚老庄思想,追求清静无为,感叹人生无常,在文章中常流露出消极情绪。而王羲之一反常情,在这篇文章中畅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确难能可贵。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死生亦大矣”,对
7、于“生与死”我们的先哲有不同的看法,你知道的有哪些?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义来讲)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义来讲)4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7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自然流畅,对此如何理解?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
8、。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自然有致。如以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写山,以“清流激湍,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映带左右”写水,短短写水,短短16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