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30195 上传时间:2025-11-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18 水龙吟(苏教版选修).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 程宪勇 审稿人刘言超 赵贵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能力目标: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3、情感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倾情诵读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2、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进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这就是宋朝,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然而有这么一个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他就是辛弃疾。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

3、心亭。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5

4、、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请指出上片中词人用了哪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

5、,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

6、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二)分析

7、词的下片、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刘备 雄才大略桓温 叹时光流逝、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张翰 乐于归隐 _(正)许汜 谋取私利刘备 雄才大略_(反)桓温 叹时光流逝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8、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用典词人用典意在对

9、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

10、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七、小结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八、课后作业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

11、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九、板书:上片:江月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刘备 雄才大略桓温 叹时光流逝 辛弃疾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屑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忧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目标展示】1、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2、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问题导示】(一)分析词的上阕1、上阕中哪些句子是

12、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5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6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

13、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二)分析词的下阕1、与词的上阕相比,词的下阕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合作探究】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后练习题一、阅读辛弃疾的词鹧鸪天代人赋,做后面练习题。荠菜花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

14、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试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附】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视城市

15、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鹧鸪天 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附】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和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