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程标准(1)了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认识并分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4)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5)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6)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7)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8)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9)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10)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2高考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3高考真题【例 1】(2015 江苏)“文
2、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 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1888 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
3、,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太政官发布布告”“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概括。第(2)问从材料一“趋之若鹜”地追求所谓时尚到材料二对
4、西方文明的理性对待,可以总结出态度上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原因要结合近代日本的国际、国内形势作答。第(3)问这一错误的实质即是只学习西方文明之虚表,而未学习西方文明之内涵。【参考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例 2】(2014 福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1
5、861 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请回答:(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 1861 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限定词“拥有现代生产
6、的民族”,即回答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国家;第二小问从俄国制度落后的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 1861 年改革的积极影响来说明“延缓了革命”,结合改革的局限性说明“不能消除革命”。【参考答案】(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重难突破】1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较西欧、美国仍然落后。俄国不具备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工业经济的资
7、源配置处于人为的扭曲状态,经济效益的低下,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没有占绝对优势。长期内部积累的缺乏,使俄国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工业发展布局不平衡: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工业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工业总体发展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但某些特定生产领域进入到世界先进水平。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政府主导型工业经济政策下,俄国工业的发展较早出现最新的垄断资本,到20世纪初,5%的大企业仍然控制着俄国50%以上的工业经济生产,十几家大银行控制着全国约80%的资本。2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得到的启示(1)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明
8、治维新的领导集团注意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并联合了一切反幕府的力量。戊戌变法的领导集团却没有掌握实权,缺乏斗争经验,没有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2)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日本改革的领导者大多是从旧大名、武士中分化出来的,他们掌握着改革的领导权,中国改革的领导者主要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国内的顽固势力很大。(3)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日本明治维新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改革,建立完备的学校体制,提高国民素质,注重培养人才。中国的戊戌变法虽进行教育改革,但仍未充分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人才。(4)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日本非常重视并接受消化外来先进文明,充
9、分利用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中国却固守自己的传统,自大、保守,漠视外来先进文明。(5)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正值列强在中国的争夺白热化,各国进行联合,扶植反动政权,维新派失去有利时机。(6)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时,尼古拉一世踌躇满志殊不知时过境迁,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它所进行的是“一个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对几个具有现代生产的民族的一场无望的斗争”,恩格斯在评论这场战争的结局时说:“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
10、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 材料二:1861 年“二一九法令”只涉及俄国欧洲部分的地主和农民,以后在 1866 年又根据这一法令的基本原则,解放了 1 000 多万农民。一些富裕农民按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组织形式办起了许多大农场;同时,有一部分贵族地主在自己的领地里开始使用雇佣劳动,使地主经济逐渐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到 80 年代,在俄国欧洲部分的 43 个农业省份中,地主经济的资本主义经营占优势的省份已有 19 个。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百卷本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推行 1861 年改革的背景。(2)据材料二归纳俄国“解放农民”的途径,并结合材料评述 18
11、61 年改革的成效。【参考答案】(1)背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生产方式落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2)途径:依照法令分阶段进行。成效:俄国农奴得到解放;农村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农村经济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农村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了俄国现代化(近代化)进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朱拉隆功(18681910 年在位)从小接受英国家庭教师的教育,对于西方文化颇为知晓,他曾前往新加坡、印尼、印度等地访问,不仅了解西方国家统治殖民地的模式,也对西方政治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清楚看到暹罗(泰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相当严峻。他认为唯有变革,才能应对列强环伺。政治方面,朱拉
12、隆功引进西方政治制度,中央建立内阁,构筑完整的官僚体系,以推动政令;改革地方政府,废除各地封建王侯,地方官员改由中央指派。社会方面,逐渐废除奴隶制,这不仅使国王赢得解放奴隶的支持,也减弱了地方王侯经济基础。他并且尊重个人信仰自由,让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与佛教平等共存。教育方面他继续改革,并鼓励出国留学。军事方面,则不仅配备西式枪炮的常备军,也加强海军发展,更推动征兵制。为保护暹罗独立,他还运用了灵活的外交手段。面对气势汹汹的法国,他引入英国抗衡,当英法联合派兵进驻,他则以割让偏远领土方式换取撤兵并撤销不平等条约。不仅维护了暹罗的独立,更成功地让暹罗成为一个介于英法之间的独立缓冲国,摆脱了被殖民的
13、危机。摘编自台湾三民版高中教材历史第四册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泰国朱拉隆功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国朱拉隆功改革的意义。【参考答案】(1)国王朱拉隆功对东西方了解,并有改革的决心;向西方学习,改革与时代和国情接轨,走向现代化;对内实施政治、社会、教育、军事多方面的改革;对外灵活应对列强,在维护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改革开放。(2)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泰国社会的开放、自由;捍卫了国家民族的独立;推动了泰国的近代化进程。319 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
14、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
15、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定国是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社会各阶层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日、中三国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的重要影响,并综述其进程特点。【参考答案】(1)基本态度:主张废除。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2)影响: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中国的戊
16、戌变法尝试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未果,却传播了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特点: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大化改新于 645 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他们(
17、日本新领导人)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明治时期的政治家赞成神道教为国教,因为神道教认为国民与天皇是一致的,认为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1894 年,他们说服英国和美国在五年之内结束其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同年,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对中国帝国的惊人的胜利。从此以后,不再有任何理由将日本看作是一个劣势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它成为了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国家。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日本大化改新产
18、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的表现,概括日本能“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原因。【参考答案】(1)背景: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从中国留学归国的日本学者的推动;日本是当时亚洲的落后国家。主要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影响: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表现:宗教上利用神道教促进了民族统一;教育上强调促进国家利益;政治上废藩置县,以公债补偿方式收回封建特权;军事上强调军队必须效忠天皇,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原因:日本实施明治维新;采用有效的
19、外交手段;日本从甲午中日战争中获得了大量侵华权益,增强了日本国力。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68 年 4 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 1 材料二: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
20、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2)两则材料中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1)日本侧重向西方全面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企图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21、的命运。(2)作用: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因素: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民政府以整顿税务为主,整理财政。经过 1928 年的“改定新约”,收回关税自主权,将均一税改为七等税率,关税收入大幅增加,1928 年较 1913 年增长 10 倍,达 17 914 万元,1929 年又提高至 27 554 万元,使关税占财政总收入的 51%。将盐务机构纳入财政部,提高盐税,整顿盐场,1930 年
22、盐税收入达 1.4 亿元。实行统税,即对工业品出厂时征收一次性税,以后运销各地,不再征收厘金杂税,1928 年首先在卷烟、面粉业中实行,1931 年以后,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棉纱、火柴、水泥等领域。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财政部长宋子文的积极推动下,集思广益,形成了统一全国财政方案,出台了各项整顿财政的措施。主要有:确定中央国税和省县地方税征收的两级税收系统,纠正了北洋政府时代各地军阀分割截留财税的局面;废除一些苛捐杂税,裁撤苛税多达 7 100 种,规定永不再增“田赋附加”,永不再立不合法的捐税;推行直接税,减少转嫁机会,推动税收公平;统一度量衡;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23、先设立预决算制度,但是军费一再突破预算,宋子文得罪实力派,愤而辞职,孔祥熙接任财政部长后,实施公库法,建立预算制度,成效尚佳,国库收入大增。摘编自虞宝棠国民政府与国民经济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税务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整顿财政的作用。【参考答案】(1)1927 年,北伐节节胜利,国民政府逐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收回关税自主权;战争连绵不断需要筹措军费,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健康经济环境。(2)整顿国家经济秩序,为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创造条件;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增加;调整税收,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调整中央地方关系,同时有利于地方和国家发展;战争与派系斗争削弱了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