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16、辛弃疾词三首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3)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9439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16、辛弃疾词三首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16、辛弃疾词三首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16、辛弃疾词三首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16、辛弃疾词三首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玉案元夕找寻鉴赏诗歌形象的钥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及“那人”的人物形象;2、过程与方法:掌握并运用鉴赏诗歌形象的三个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人格。【教学重难点】 1、归纳“那人”的人物形象; 2、掌握并运用鉴赏诗歌形象的三个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对话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 杜牧的清明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引入找寻鉴赏诗歌形象的钥匙。二、解读青玉案元夕 1、诵读 2、问题一: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元宵盛况?明确:灯火、烟花、宝马、雕车、凤萧、玉壶、鱼龙舞元宵节的环境特点:繁华热闹艺

2、术手法:比喻、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 问题二、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下阕写了哪些人?一群人:(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形象?你的判断根据是什么?)明确:盛妆艳服、喜欢热闹的贵妇人(判断根据:环境特点:繁华热闹;肖像描写:蛾儿雪柳黄金缕;神态描写:笑语盈盈;艺术手法:烘托、借代、多角度描写)那人:(那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的判断根据是什么?)明确:不同流俗、孤独寂寞的人(环境:灯火阑珊处;艺术手法:烘托)问题三、谁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形象?明确:那人(艺术手法:反衬)3、问题四:抒情主人公对那人的态度?为什么要寻他?抒情主人公与那人是什么关系?明确:仰慕者;志同道合者;作者;那人寄托了词人不同流俗

3、的理想人格。4、问题五: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 “怀抱”?明确:从知人论世得出:寄寓作者不与苟且偷生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5、小结:鉴赏诗歌形象的钥匙: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等,概括形象特征。 通过分析周围环境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情感态度进行分析。那人的形象:青玉案元夕塑造了一个不同流俗、孤独寂寞的美人形象;寄托了词人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寄寓作者不与苟且偷生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三、学以致用1、回扣导入,引导学生用鉴赏诗歌形象

4、的方法回答杜牧的清明塑造一个伤心欲绝、希望借酒消愁的扫墓人形象。并强调答题模式:性格+身份2、牛刀小试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题: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寄寓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请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老师点评。)四、小结全课。全班背诵。播放歌曲青玉案元夕板书: 那人的形象:青玉案元夕塑造了一个不同流俗、孤独寂寞的美人形象; 寄托了词人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寄寓作者不与苟且偷生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附: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