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 桂花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词意,把握桂花形象。 2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3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 4了解诗歌中有关花这一意象的内涵教学重点:理解词意,把握桂花形象分析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作者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一、导入菊花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赏牡丹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梅花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晋陶渊明独爱菊
2、;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有陶渊明爱菊花之高洁、清雅,刘禹锡爱牡丹之国色天香,王安石咏梅之凌寒独开,傲然开放。这些花都是古人常吟咏之物,都有他们的特色,而我们今天要学习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一首写花的词,这花又是什么花呢?鹧鸪天 桂花二、学习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1、介绍李清照古代第一才女,乱世之美神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重点突出李清照的前后两期作品的风格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称“婉约词宗”。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如:如梦令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
3、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主题的社会意义也扩大了,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如声声慢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2、朗诵全词,思考:词中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分别找出对应的语句。描写和议论哪些是描写?哪些是议论?)描写句: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议论句: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3、自己朗读,思考: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特点: 光泽:暗淡 色彩:淡黄、轻黄 体性:温雅柔和 (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品格高洁) 生长的地方:偏远 味道:香浓 4、赏析
4、文章的议论第一层议论: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一句当中那个词用得最好?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第二层议论:“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拟人 、衬托第三层议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
5、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5、合作探究: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1、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2、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6、咏物诗、词的鉴赏思路:物的特点 寄托的情与志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其他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四、拓展练习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依旧芳香如故。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遭嫉妒而依旧吐香的梅花契合点受排挤而矢志不渝的诗人诗人以梅花自况,表现自己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即使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拟人 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