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培养诵读的能力。 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
2、”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那种深厚感情。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图
3、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二、解题。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这是谁写给谁的信?裴迪是什么人?“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官场事务,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三、朗读,感知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全文。正音 2、学生听老师范读、注意断句,体会
4、其中的感情。然后指导朗读:本文多用骈句、偶句,而又以四字句为主,又如四字诗,音韵和谐婉转,富有节奏感。节拍以词意来分。如“近/腊月下”“临/清流也”、而“景气/和畅”“寒山/远火”。故而说“文中有诗”。 四、赏析品评 1、让学生看鉴赏提示,了解文章以写景为主,并找出写景的段落。2、这两段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分析“山中冬夜图”。 请一同学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中所写之景(玄灞、清月、水波、远火、犬吠、夜舂、疏钟)。并说说这种景的意境特点(冷寂清幽) 给本图加个小标题(山中冬夜图) 分析“山中春日图”。 写了什么景?(山青、树绿、草润、鱼跃、鸥翔、雉鸣)具有怎样的意境特
5、点?(明丽欢快) 给本图加个小标题(山中春日图) 3、学生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不同图景不同的朗读情感。五、讨论探究为了给我们展现山中冬夜图和山中春日图这两幅图景,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写景手法呢?六、小结1、这些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这种写法叫什么? (表达了作者浓郁的闲逸、萧散、恬适的生活情趣,也即“深趣”,这是借景抒情) 2、归纳出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文中有画 七、拓展与延伸1、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那些语句可以看出?2、由此可见,作者写美景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好友前来,由此反映出作者晚年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讨论)3、像王维等诗人他们理想的晚年生活是田园式的,但也难免知音难觅,你关注过周围的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吗?他们如何生活才更加的快乐呢?(各抒己见)八、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九、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