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菱角的喜剧教案教学目标1、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概括和提炼文本思想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过程。2、理解作者的观点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掌握事物的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特殊性。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1、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的方法。2、理解标题“菱角的喜剧”。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1、检查预习,请学习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秦牧的资料。2、
2、在同学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老师补充介绍秦牧: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秦牧与刘白羽、杨朔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文学活动涉及散文、小说、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十多部,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等。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文中作者认识菱角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作者又联想到了什么?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1)认识菱角的过程:小时候家乡:菱角两个角 广西:三个角 重庆:四个角 查辞书:早已说清)(2)联想:生物学、化学、物理、医学等方面的事例。(3)启示:“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3、“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2、作者这种引入话题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提示:从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自然入题,表达深刻的思想。3、快速浏览课文7-12段,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了什么道理?提示:7 段: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8段: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9段: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10段: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11
4、段:广泛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12段: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道理: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掌握事物的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特殊性。4、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论述有何好处?(1)作者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叙述和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所运用的材料有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生物方面、化学方面、物理方面、医学方面的例子,一个农民认识天气条件的例子,有的地方良种变劣种的例子,山洞养猪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的例子等。(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如,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VS自己
5、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VS良种变劣、养猪不活(3)好处:举例论证:内容丰富充分,生动形象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对比论证:对错鲜明,使人一目了然,使说服力更强。5、课堂小结:菱角的喜剧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认识事物、看待问题,不能绝对化、简单化、静止化,应该用客观全面、发展变化的眼光,才能掌握事物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四、布置作业1、文章为什么以“菱角的喜剧”为题?2、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深入探究1.品味标题(作者最初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题目叫“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各学习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明确:明确:菱角的喜剧题目更具有针对性,“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复杂题目一般化,且说教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所以,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拟标题应注意题目与文章的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引力的关系。 2.品味语言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推崇口语,那请大家找出文中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把它改为书面语,并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二、概括写作特色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的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