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淡泊”也有假 如今来谈“淡泊”,似乎是很背时的,这里不过是借个题目说真道假。 淡泊像顶便帽,人人戴得。汉代的名士有时爱把自己像酒一样窖起来,藏进深山,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来。窖得时间越长,名气就越大,身价就越高,人家越以为他有那么两下子。最后总算把他请出来了,果然皓首童颜,仙风道骨,咂咂那陈年老窖,都不敢不叫好,肚皮里却多了一份心思,就像今天人们花高价买了“名酒”后的那种感觉。 这种待价而沽,与“淡泊”本无缘。然而“淡泊”是贞洁的帽子,好名利者、好名利而不可得者、好名利而累者、好名利而既得者,时不时地总爱标榜淡泊。此辈古来尤多,居庙堂之高,则求田问舍,处江湖之远,则梦断权柄,做的都与说的不相干
2、。墙上挂着“难得糊涂”,案上数编书,非老即庄,口不言钱,心下却终日盘算找准一个机会大捞一把。这种“淡泊”就如同假冒的陈年老窖,徒有包装而已。 假淡泊的病根子是既要名又要利,病征为口是心非,结局是没有一个人不被戳穿。比如侈谈主义、理想的,私下却一心要做一个“籍华人”;讲奉献讲得催人泪下的,出差时在不三不四的地方按摩也开了发票来报销。搞不清他是“心为形役”还是“形为心役”。有医生谈到一种疑难杂症,说有些层次不低的人,一到提级就疾病缠身,有时仅仅为一级工资一个头衔,就不顾一切地住进医院,百般查验,一切正常,但他就是躺在那儿直喊不舒服,最后总是“致病”的那一方妥协,或是给个等同的待遇,或是给个出国“考
3、察”指标,这边便不药而愈。 “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古人对假淡泊早有嘲笑,而乐其道者心口不一的原因,当然还在于与名利场的难分难舍。淡泊明志,在一些人那里不过是将古董做旧以增其值的广告。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路人莫问归何处,穿入白云行翠微”,这种生活图景可能令人神往,在艺术家那里被描绘得成仙成道,可望而不可即。其实耐得清苦耐得寂寞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清苦与寂寞如同亲姐妹,世之慕陶渊明者,有几人能体会他那“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的窘境?是以不必妄称淡泊而羡归隐也。 当然,这里反对的是仅仅拿淡泊装门面,反对的是无所事事,只淡泊于责任与工作而专务一本护官经一幅升官图的不良作风,而不反对人才为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贤者能在这种问题上淡泊吗?再者,埋头苦干,名与利不期而至,如果忧谗畏讥,不敢欣然受之,则未免孱弱;只要不是钻营苦逐,名与实不悖,功与利相称,受之何妨?如大家都淡泊无为,世事将何以堪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