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19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卷七年级语文(A卷)一、基础1、默写。(1)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2)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4)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5)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马致远天净沙)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A.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B.台上演员那滑稽的表演,让我们忍俊不禁地笑了。C.她曾经有过无数希望,都像虚幻的海市蜃楼,全部化为乌有。D.听说妈妈手术成功,他才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
2、明确的一项是( )A通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班在七年级“因乐有你,一起同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B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于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不幸病逝,他的乡愁,是台湾那一代文化人的乡愁。C广益中学面包房的鸡排面包深受广大师生的喜受,每天都能卖掉大约500个左右。D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社交软件越来越普及,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防止个人信息不要泄露。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经典作品,都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阅读
3、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来源:1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A B. C D二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甲】河中石兽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雁奴后说(节选)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 ,
4、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 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 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 谓奴之无验也,互唼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时,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注释】:瞑,通“眠”。陂薮(b i s 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緼, 乱麻绳。唼(sh ),水鸟吞食声。5. 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1)转转不已()(2)不更颠乎()(3)阴
5、布大网()(4)雁奴三叫()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少时,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7. 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三阅读理解(一)月光下的母爱黄斌十八岁那年夏天,十年寒窗的我枕戈待旦,准备参加高考。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国家对大学生还包分配,所以在很多农村孩子看来,高考无疑是跳出农门的最好机会。我四岁时爸爸就去世了,妈妈又当爹又当娘,好不容易把我拉扯大,高考成功对我尤为重要。但由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的竞争是异常残酷的。同学们奋力苦战,在学习上你追我赶,谁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在距高考还有一个月的那次预考中,成绩一向优异的我遭到了惨败。我
6、知道,失利的原因不光是营养不良,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妈妈见我面容憔悴,非常心疼。我家离学校不远,她就跟班主任说情,说寝室里吵闹,让我回家住宿,好料理我的日常生活,给我补充营养。那段时间,妈妈杀光了家里的三十几只小鸡,想尽一切办法,让我增强体质。然而,妈妈的这些努力收效甚微,我还是日复一日消瘦下去。在我的卧室后面,是一方池塘,时值燥热的六月夜晚,满塘的青蛙呼朋引伴,呱呱齐鸣,声音格外响亮悠长。聒噪的蛙鸣就这样紧紧缠住我不幸的耳朵,一次次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妈妈去了一趟学校,回来以后,高兴地对我说:“别担心,考不上也不要紧,班主任已经答应让你复读一年。他还说,你第二年肯定能考上!”
7、听妈妈这么说,我的心安定了不少。渐渐地,蛙声不再吵闹,每夜都有香甜的梦。但是,妈妈却变了,以前我每天放学回家,她总要远远在门外迎接。而现在,我回来时,却常看到她坐在椅子上打瞌睡。邻家大娘偷偷拉住我,说我妈妈为了让我睡好觉,夜夜替我赶青蛙呢。我闻言将信将疑,决定晚上去看个究竟。果然,当天夜里,在洒满月光的塘埂上,我看见了妈妈。她手拿一根长长的竹竿,用竹竿轻轻地敲打池塘的每一处草丛,做得认真而虔诚。累了,她便停下来,站一会儿,轻轻地咳嗽几声,用手捶捶背,然后接着赶蛙。皎洁的月光把她过早泛起的白发染得更白。“妈妈,妈妈!”我大声叫喊。妈妈听不见,她全神贯注于池塘的青蛙,生怕遗漏了一处蛙声。那一刻,我
8、恍然大悟原来,妈妈通宵不眠,是要把点点滴滴的蛙声,赶出她儿子的梦境啊。我想哭,但是,我没有哭。我要睡好觉,我得把每一觉睡好。母爱激发的毅力和勇气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那年高考,我考了全县第三,被一所名牌大学录取。转眼二十年过去,我早已在都市里安家落户,蛙声也一点点离我远去。但是,那月光下的母爱却时时都在我枕边,不断地提醒和教诲我,给我激励,催我奋发。(选自小品文选刊)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为“我”做的三件事。9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聒噪的蛙鸣就这样紧紧缠住我不幸的耳朵,一次次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来源:Z#xx#k.Com 来源:Zxxk.Com10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
9、句,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她手拿一根长长的竹竿,用竹竿轻轻地敲打池塘的每一处草丛,做得认真而虔诚。累了,她便停下来,站一会儿,轻轻地咳嗽几声,用手捶捶背,然后接着赶蛙。来源:1ZXXK1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12“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读完此文,是否唤起了你对母爱或父爱的记忆呢?请把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写在下面。(60字左右)(二)安全的节能“大衣发泡水泥为了能够阻挡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国家规定在建造楼房时必须给建筑物穿一件用保温材料做成的节能“大衣”,以减少夏天室内冷气和冬天室内暖气的外流。然而近年来,由于墙体保温材料被点燃而引起的高楼火灾却频频发生。目前国家己禁用易燃
10、的有机外墙保温材料,取而代之的是无保温材料,发泡水泥就是其中的一种。发泡水泥,顾名思义,是一种有“泡泡”的水泥。“泡泡”是如何生产的呢?首先,将发泡剂用机械搅拌方式或者高压空气雾化气动方式进行充分发泡,形成大量大小均一、直径适宜的稳定的泡沫。然后将泡沫与水泥浆均匀混合,经过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成型。经自然养护,就形成了一种内部含有大量封闭气泡的轻质混凝土。20世30年代,瑞典开发研制了发泡水泥,在挪威应用,一举获得成功,后来在欧美地区迅速得到广泛应用。1973年为了节约能源,韩国推广应用发泡水泥,随后日本也积极推广。在韩国、日本的带动下,东南亚国家也开始广泛应用发泡水泥。我国最早
11、的发泡水泥应用,是上世纪50年代黑龙江地区的墙体保温层工程。该工程由前苏联专家指导施工,效果良好,至今近60年依然完好无损,仍在使用。最早的保温办法,是増加墙体厚度,但不能达到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后来有了新型复合墙体,但这些复合墙体大多采用聚苯乙烯材料,这种材料易燃,且在冬季供暖时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释放有害气体。而通过发泡水泥技术制作的节能“大衣”,除了阻燃,还有很多优势。发泡水泥属于气泡状隔热材料,水泥内部的那些封闭气泡,可以使混凝土轻质化和隔热化,保温、隔音的效果特别好。它还有强度高、不变形的特点,其抗压抗裂性是普通混凝土的8倍。用在楼层间地板辐射采度暖工程中,既可以支撑地暖管材和地面承重,
12、又可以隔热、隔音。在制作发泡水泥的过中,发泡剂必不可少。这种发泡剂的原料为植物性或动物性的脂肪酸,合成体为水溶性,不含苯、甲醛等有害物质,绝对安全环保。发泡水的耐久性强,使用年限大于50年,可与建筑物同寿命,一次施工可使建筑物终身保温。从使用成本、应用范围上看,发泡水泥也极具吸引。目前,发泡水泥在楼层间地板施工中己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作为外墙保温“大衣”还亟待推广。相信这种新型环保材料会带给我们更加安全节能的居住环境。1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发泡水泥是可以取代易燃的有机外墙保温材料的一种无机保温材料。B、上世纪50年代黑龙江地区的墙体保温层工程,至今60余年依然完好无损,仍在
13、使用。C、加厚墙体可以保温,环保但不能节能;采用新型复合墙体,节能但不环保。D、发泡水泥在楼层间地板施工和作为外墙保温“大衣”中都已得到底泛的应用。1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Z。X。X。KA、这是一篇介绍发泡水泥的事物说明文,读后使我们对这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B、本文主要采用逻顺序,依次说明了发泡水泥如何制成、研发应用历史及其多种优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C、文章第2段采用了打比方、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形象、准确、全面地介绍了发泡水泥的生产方法及产品特征。D、标题既直接点名了发泡水泥的安全节能,又用“大衣”作比形象概括了其保温的特点,语言生动。15、本文介绍的发泡水泥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具有阻燃_、隔热、隔音、_等多种优势。四作文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取得超人的成绩,是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体会到一种 真情,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于热爱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要写出真情实感;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