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设计庆阳四中 赵晓燕教学目标: 1. 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2. 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3.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2.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当世的现实意义。教学手段:讲授法、点拨法、分组讨论法、朗读法教学过程:教师(书写课堂教学流程、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一、新课导入由学生的课前演讲导入新课二、定向预习、检测1. 作者简介孟子,名 轲 ,字子舆 ,战国中期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先秦第二位 儒 家代表人物,世人尊称为“
2、亚圣”。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提出 性善论 ,荀子提出 性恶论 。2. 正字音塞天地(s) 气馁(ni) 揠苗(y) 恶乎长(w) 耘苗(yn) 拂乱(f) 拂士(b)三、整体感知1. 齐读第一则注: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应及时提示。2. 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并小结重要的文言现象。四、合作交流问题1.“浩然之气”有何特点?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是什么?明确:至刚至大;孟子所谓的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问题2.如何培养“浩然之气”?明确:配义与道集义所生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强调养成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不能急于求成。问题3.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有何作用?现在比喻什么?明确
3、:想要说明浩然之气是靠不断集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养气不能急于求成。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问题4.“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明确:就养气之法中的一点谈启发即可。学生(书写学生活动的形式)1. 小组预习文学常识,正字音及文言现象。2. 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3.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重难点突出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重点理解。4. 小组课堂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老师帮助解决。五、作业布置1.熟读第一则2.总结归纳第一则的文言现象3.预习第二则六、课后反思正式授课之前,已让学生做了预习。本课第一则我计划一节课结束。首先是齐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落实基础知识,然后重点研讨。这堂课气氛活跃,总体感觉不错,在问题的设置上,层层落实,使整节课呈阶梯状分布,从而将古代孟子的学说在学生的身上得以贯彻。但说实话或许正应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话,心中仍感有些遗憾。我也在思考,教师上课应该既不超离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应该结合教师自身素质与学生实际,活用每一篇文章。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自身素养上下功夫,多阅读,多思考,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