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丝绸之路_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5232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丝绸之路_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丝绸之路_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一、未读营造浓郁的情境场 “丝绸之路”是学生们心中遥远的“路”,怎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吕宝刚老师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以诗激情。诵读与古丝绸之路上的地名有关的诗词,让陌生的丝绸之路,有了亲切熟悉的感觉。比如凉州词中的“玉门关”,从军行中的“楼兰”,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阳关”,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中的驿马古道上的地名,让学生在短短时间内就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二是以景激情。吕宝刚老师出示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陌生的丝绸之路,有了神秘的感觉。随着课件中丝绸之路路线的延伸,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向往之情就油然而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也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是以情激情。吕

2、宝刚老师激情地描述,“这条路,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 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情趣昂然。 这样诗意的导入,书未读情已生,奠定了整堂课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精读理出清晰的文脉线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一是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阅读的切入点,走进文本呢?吕宝刚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提出“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读。 通过研读,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是一条长路,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路,丝绸之路是一条险路,这样一条文脉线就立了起来。

3、接着再引导学生由这条险路,引出对描述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没有张骞,就没有丝绸之路;没有丝绸之路,也就没有张骞万世瞩目的功绩。吕宝刚老师把这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了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线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三、导读激活学习的兴奋点 利用地图导读,是吕宝刚老师这节课中最成功的设计。丝绸之路“横贯亚洲”,“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西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课文中描述得十分清楚,但是丝绸之路到底有多长,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怎样让学生把这一段文字读出滋味来,吕宝刚老师通过演示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行进路线,把这条书本中描述的

4、路,直观地呈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学生从地图上看到了文中描述的长安、地中海西海岸、古罗马等地,这些实实在在的地名,这条横贯亚洲的长长的丝绸之路,自然启发和引导了学生的想象,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使学生的读书有了强烈的内驱力。 四、品读凸显浓厚的语文味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写张骞在匈奴“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了11年。这是怎样的11年呢?自然界中变化是“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不断地更替。而在时光荏苒中张骞又是怎样地等待呢?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张骞 “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张骞“默记地形、道路情况”。 身处险境的张骞,还一直筹划着要打通丝绸之路,这是多么伟大而感人至深的品格。但课文中只是把张骞11年的经历一带而过,怎样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动表达出来,吕宝刚老师设计了复沓的训练。把自然界的交替变化,与等待中张骞的所作所为交织在一起。互相衬托,让11年等待的岁月,给学生刻下深刻的烙印;互相补充,让张骞的形象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吕宝刚老师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