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三)丨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4745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三)丨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三)丨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三)丨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三)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第三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

2、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重点字词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

3、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近义词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明艳鲜艳 稍微略微依据根据 变化多端变化万千 (二)反义词蜿蜒笔直 明艳暗淡 聚集分散 昏暗明亮 宽窄 缓急 浓淡 明暗 (三)多音字调tio(调皮)dio(调子) 转zhun(旋转)zhun(转身)二、课文内容梳理(一)课文概说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

4、、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 、奇、大”。课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二)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自然段) 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第二部分(2-3自然段)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第三部分(4自然段)描写外洞第四部分(5自然段)描写孔隙第五部分(6-7自然段)描写内洞第六部分(8自然段)出洞三、重点难点理解(一)句子理解1、 一路迎着

5、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

6、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3、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句中“开满了”说明花多,到处都有。“很有精神”写出了山上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长得壮,长得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充满了作者对映山红的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茁壮成长的美丽画卷。(二)问题探究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

7、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汉字。hn n gun shng kng x mng yn d jun jio shn q xi l 二、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 端正,不歪斜东西的一头项目的开端事情的开头仔细地看用手平正地拿着 1、 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 异 不同的分开另外的,别的特别的奇怪 4、 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 5、 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 6、 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 。作者的游览的地点是 ,时间是 。游览的顺序是 、 、 、 ,最后 。2、 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 ,特点是 ,再写了 ,特点是 ,然后写了 ,特点是 。 3、 “孔隙”的特点是 , 内洞的特点是 、 、 ,重点写了 的特点。_课后作业参考答案:一、昏暗 观赏 孔隙 明艳 杜鹃 额角 即使 神奇秀丽 二、 三、叶圣陶 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4月14日 路上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2)洞口外 山突兀森郁 洞口 桥洞似的 洞内 像大会堂 (3)窄小 黑 大 奇 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