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教材分析:这是一首饱含童真的儿童诗,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诗中处处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写出了儿童的心事与天真,心中的渴望以及他们的理想。全诗语言质朴,精炼优美,通俗易懂,富有韵味,揭示了科技的进步、人类愿望的实现,要靠我们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假如,很多的发明、发现都源于假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一种假如,只是这一种假如就已经有很多奇妙的想法诞生。那么假如还有其他的“假如”呢?这就由诗歌中的这个假如来引发更多的“假如”吧,由作者的“假如”引发自己的“假如”吧,也由作者的诗歌,引发自己的诗歌吧。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人类的进步要靠自
2、己的探索和努力的道理。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着模仿习作。教学重点:体会人类的进步要靠自己的探索和努力的道理。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时间:课时。教学设计: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你知道什么是移植吗?释题:移植的意思是:把播种在苗床和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将有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设计意图】由解释题目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移植概念,从而更快地走入文本。2你听说过有关移植的事情吗?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诗歌假
3、如记忆可以移植。二、提出要求,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之意。2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3从生活中的启迪到大胆假设,你想到了什么?三、检查自学,交流讨论1你学会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理解“启迪”、“嫁接”、“出类拔萃”等词之意。2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中会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作者产生了哪些奇妙的想象?生活给予了移植哪些启迪?3有感情地朗读作者的想象部分。4你觉得还可以把谁的记忆移植给谁?你知道想象部分末尾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吗?思考:记忆可以移植,好吗?为什么?5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还会想些什么呢?去做些什么呢?说一说。记忆移植能实
4、现吗?移植的想象来自于生活的启迪。6有感情地朗读4-5诗节。思考:怎样才能实现记忆移植,让这种神奇的想象成为现实。7你喜欢这首小诗吗?是什么吸引了你?读了这首诗歌后,受到了什么启迪?四、指导朗读,读出韵味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1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还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读出诗的韵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该是/多么有趣把爷爷的记忆/移植给我,我/就能看见/爷爷的爷爷/长的/是什么模样,把我的记忆/移植给爷爷,爷爷/就会看到我/在课堂上/是多么顽皮。2、你觉得记忆移植成功的话,看到爷爷的爷爷会是什么样子?多有趣的事情啊,试着读出这有趣的画面吧。所以读好小诗还需要读出画面
5、来。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整首小诗。【设计意图】通过读出韵味、读出画面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的特点。“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
6、“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五、作业“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还会想些什么?带着你奇妙的想象试着用笔写下来。【设计意图】课堂练笔,读写结合,目的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