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4661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易错点1 不能准确区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B有助于巩固十月革命成果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苏俄社会公平【错解】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对小企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

2、制定产、供、销计划;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战时共产主义是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爆发时期,为适应战争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对集中国内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赢得国内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适应了苏俄(联)经济发展的要求,使苏俄(联)经济明显好转,政权得到巩固。由材料中的“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可知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正解】B【解题思路】根据材料“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俄加强对社会物资的控制,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

3、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主要是为了保护十月革命果实,B选项符合题意。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和促进了苏俄社会公平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D选项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选项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相同点前提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内容都涉及国民经济的工业、农业、商业和分配等各个方面目的直接目的都是要解决当时社会内外交困的现实,主观目的都是要探索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根本目的都是要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结果都起到了维护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作用,都被新的政策所取代不同点背景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

4、进攻,苏俄进入艰难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主要内容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国营;中小企业、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私营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探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特征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经济运行机制绝对的计划调节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

5、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提供了一种尝试,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2019届北京高考模拟)1921年10月,苏俄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19221924年,实行货币和财政改革,稳定卢布币值,规定工商业税额。这一做法A强化了国家计划管理B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C加快了工业的国有化D实现了对工商业改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中“1921年”“19221924年”可知当时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材料中“货币流通事

6、务”“工商业税额”等信息可知,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B项正确;计划经济形成于斯大林时期,排除A项;C项与新经济政策不符,也属于斯大林时期;D项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排除。易错点2 不能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928年斯大林明确提出一个“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A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B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C优先发展重工业D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错解】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干要求,不能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要农

7、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正解】D【解题思路】“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表明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故D正确;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题干中没有工人问题,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发展重工业,C错误。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背景(1)国内背景1922年苏联建立。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

8、林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苏联经济文化落后。(2)国际背景: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包围之中。2表现(1)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2)农业集体化:目的是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特点(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4成就(1)1928193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19331937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

9、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3)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5评价(1)积极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2019届云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1926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从轻

10、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因此,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A用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以农业集体化带动工业化C实行公有制助推工业化D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工业化【答案】A【解析】“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表明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用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是牺牲农业集体化,B错误;公有制属于经济体制,材料并不是说明实行公有制助推工业化,C错误;斯大林模式时期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机制,D错误。易错点3 不能全面把握20世纪的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

11、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

12、“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苏联斯大林模式和中国计划经济模式在建立之初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对此,中国与苏联都进行了改革,但结果却是一成一败。这说明变革生产关系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正解】(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上的规划,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

13、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十四大以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题思路】第(1)问,结合英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和苏联经济比例的失调来分析。第(2)问,结合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来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斯大林模式来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南方谈话”及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来分析。整体认识20世纪的三大经济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模式)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所经历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指导思想凯恩斯主

14、义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现代农业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2019届宾县第一中学校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美国苏联中国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19

15、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1928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1929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1933年3

16、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1935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 各国经济体制相互影响或借鉴。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国纷纷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

17、机。中国出现了苏联热,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示例二 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冲击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苏联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促进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示例三 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美国实施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借机引进人才、先进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经济发展。【解

18、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苏联和美国经济发展各有特点,面对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苏联利用危机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大量的机器、技术和人才发展本国经济,而中国也被迫对危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些国家间相互借鉴和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并且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既是挑战,又是一种发展机遇。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论点,然后依据表格信息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具体论述作答。易错点4 不能全面把握苏联的三次社会主义改革下图所示为某阶段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和美国的对比

19、图,其反映的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19601965年增长率高于美国,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B19651970年增长率高于美国,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积极作用C19751980年增长率低于美国,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D19801985年增长率仍然低于美国,体现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错解】B或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二战后苏联三位领导人执政时间把握不准。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住二战后三位领导人执政时间,赫鲁晓夫是1956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时间是1965197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时间是19851991年。【正解】A【解题思路】材料数据反映了19

20、60196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效果,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提高,故A正确;19651970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时期,不是斯大林时期,故B错误;虽然19751980年增长率低于美国,但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C错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故19801985年增长率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无关,故D错误。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其最高领导地位;苏共二十大破除了人们对斯大林的迷信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明显效果;与美国进

21、行军备竞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内容农业(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工业(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首先进行经济改革(1985年),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

22、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经济领域的改革未出现预期成果,转而进行政治领域的改革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加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后来经济发展陷入停滞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导致国内经济持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各种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019届江苏高三会考)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

23、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并要求在两年内全部企业按新原则办事,向新体制过渡。当时苏联处于A斯大林时期B赫鲁晓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答案】C【解析】据材料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等信息判断,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C正确;据材料“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信息与斯大林模式中以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不符,A错误;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

24、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与材料“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信息不符,B错误;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时期,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没有推进新体制,与材料不符,D错误。【点睛】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戈尔巴乔夫时期,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

25、法。【记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匮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2从积极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记忆点二】苏联(俄)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十月革命后,苏联(俄)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这三

26、大措施在农业方面产生了不同影响。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措施。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过度牺牲农民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集体化也没有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记忆点三】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27、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记忆点四】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1斯大林执政后期,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改革成为大势所趋。赫鲁晓夫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具有开创性。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

28、首先解决政治上最尖锐的个人崇拜和经济上最严峻的农业问题,是符合苏联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对改革“斯大林模式”的一种正确探索。3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苏联发展的新局面。4改革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发作用,为他国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记忆点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太大

29、,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35,4分)表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

30、】A【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2在速度哲学的实践方面,列宁强调速度与缓慢、前进与退却的辩证结合。1918年四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为了今后进攻的胜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现在居首要地位的是在资本家已被剥夺的那些企业和其余一切企业中组织计算和监督。要把管理的方法摆在首要地位来代替镇

31、压的方法。”材料表明A列宁要求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B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存在偶然性C苏俄当时已面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退却”应形势而必行【答案】B【解析】本题最重要的抓住“1918年四月”这一时空信息,A项属于1917年四月提纲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也不符,故A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为了今后进攻的胜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可判断列宁主张“退却”而不是“进攻”,如果没有后来武装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可能未必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正确;由于当时苏俄没有处于国内战争环境,也未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不存在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故C项排除;苏俄新经济政

32、策是20年代初苏俄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危机所实现的政策,因此D项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不符,故D项排除。3下表19131932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类别1913年1920年1925年1928年1932年工业总产值(亿卢布)102.5114.177.39158368钢(十万吨)42019186.8425.1592.7粮食(百万吨)144.452.5113.3123.3111.6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A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D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答案】B【解析】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19201928

33、年苏俄、苏联的工业总产值、钢的产值均很大,粮食产量明显增多,表明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根据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经济政策。故答案为B项。A项,苏联社会制度的转型是在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仅从工业总产值、钢、粮食几个方面不能得出苏联经济全面提升的结论,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苏俄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孤立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41932年莫斯科地铁施工使用了2台盾构机,一台为英国引进的,一台是苏联自制的。这两台压气式敞口盾构机为苏联的隧道施工技术带来了革命。这说明当时苏联

34、A侧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B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C工程技术完全实现自给D新经济政策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32年莫斯科地铁施工使用了2台盾构机,一台为英国引进的,一台是苏联自制的”可知体现的是苏联工业化有一定的成就,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A选项排除。工程技术完全实现自给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1932年新经济政策早已终止,D选项排除。5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为此苏联实行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场租赁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

35、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在农村中实行农业集体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余粮收集制是19191921年间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了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保卫革命成果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固定粮食税是1921年后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农场租赁制是苏联在1989年后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20世纪60年代

36、,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从侧面反映出A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B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C美苏竞争重点在科技领域D美苏冷战表现出新形式【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苏联在宇航等重工业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成就,但是在民生等轻工业领域发展较落后,这从侧面体现了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美苏冷战加剧,并非关系缓和,平等互利;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两者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不能说明他们的竞争重点在科技领域;D选项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内

37、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如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却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B选项错误,依据图表可知,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结合所学

38、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失败;D选项错误,新经济体制实施的时间是1921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在赫鲁晓夫的头脑中还保留着这样的权力逻辑:人民的权力党的权力,党的权力我们(指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权力,我们的权力我(指赫鲁晓夫个人,即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权力。材料主要反映了赫鲁晓夫A没有超越个人极权体制的理论逻辑B继承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C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独断专行的专制主义工作作风【答案】C【解析】由材料“人民的权力党的权力,党的权力我们(指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权力,我们的权力我”可知赫鲁晓夫并未摆脱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故选C。个人

39、极权体制、个人崇拜、专制主义工作作风都被包含在斯大林模式中,排除A、B、D。9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激活了集体农庄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

40、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修正,故A项排除;B项包含在C项之中,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10对下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漫画内容“改革”、“多党制、私有化”等内容,结合史实判断可知漫画反映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改革导致苏联全面解体,故选D项;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没有缓解苏联的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苏联解体,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苏

41、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苏维埃俄国刚刚成立时,列宁试图在俄国小农占多数的国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实践和经验证明这种直接过渡是行不通的。因此,列宁根据俄国国情,通过中间环节,采取迂回或间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实际上是借鉴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根据中国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重新判断,得出中国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邓小平曾经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

42、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所以不能超越国情,超越阶段而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动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讲的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讲的是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列宁间接过渡思想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而提出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43、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我们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疆哲学社会科学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及其现代启示材料二 从1956年开始,温和的“去斯大林化”转变为极端的与过去历史决裂的运动。苏共二十大期间,赫鲁晓夫在闭门会议上作了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报告。这一事件直接挑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沉重地打击了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开启了国家灭亡的进程。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的崩溃并非始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赫鲁晓夫时期所谓的“解冻”、“伟大的十年”才是剧变的先声。在赫鲁晓夫执政的过程中,有过分的野心,有超天才的自信,有对斯大林的刻骨仇恨。赫鲁晓夫对国家造成的

44、物质上的损失堪比二战中的损失,这还不包括在政治上、道德和精神上的损失。我们在一本专著中列举了赫鲁晓夫对苏联200个致命的打击。赫鲁晓夫的政策措施沉重地打击了苏联的国家权威,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声誉江河日下,无法挽回。张树华罗文东辛向阳对苏联“改革”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的具体举措。并谈谈你对“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的认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邓小平和赫鲁晓夫对待前人成果的不同,并作简要评析。【答案】(1)“直接过渡”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间接过渡”即实行“新经济政策”。认识:“直接过渡”是列

45、宁领导苏俄人民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它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运用。它集中了苏俄全国的财力、物力,为赢得国内外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这一政策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言之有理且答出两点即可)“间接过渡”是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尝试,它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它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是列宁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但这一政策在具体实践中又容易产生社会腐败问题,带来社会的贫富分

46、化问题,也引发了有关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言之有理且答出两点即可)(2)不同:邓小平,批判继承传统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关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理论的优秀成果;赫鲁晓夫:政治上全盘否定斯大林,经济上力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评价:邓小平的批判继承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指明了方向。赫鲁晓夫的全盘否定挑战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了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混乱。(言之有理且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举措:结合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史实可知苏俄时期的“直接过渡”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间接过渡”即实行“新经济政策”

47、。认识:从材料一中“实践和经验证明这种直接过渡是行不通的”,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从实践到理论上,从作用到不足上谈苏俄的“直接过渡”即可;而对于“间接过渡”的认识,从材料一中“列宁根据俄国国情,通过中间环节,采取迂回或间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结合所学,从俄国的客观需要要到政策特色,从实践的作用到对理论发展的贡献分析。之后再从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等信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的现实问题,辩证分析评价。(2)不同:从材料一中“中国实际上是借鉴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根据中国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中

48、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重新判断”和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从“温和的去斯大林化转变为极端的与过去历史决裂的运动”,可得出邓小平和赫鲁晓夫对待前人成果的不同。评价:从材料一中邓小平“得出中国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和材料二中赫鲁晓夫“直接挑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沉重地打击了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开启了国家灭亡的进程”,结合所学,对中苏两国不同做法,不同影响进行评价。1220世纪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与调整引发人类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苏联在1932年五年计划开始后确立的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一些尚未开发的可利用资源,

49、在40年中数百万这样的工人将新资源投入生产之中,保证了工业产品的迅速增长。人力和原料使用的浪费都没有太大的关系经常为数量而牺牲质量,消费品经常质量很差而且也时常短缺,因为苏联将大部分的工业成果与质量管理人员都投入到了希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备生产中。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

50、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摘编自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就“经济体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00字左右。)【答案】论点经济体制的正确选择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论据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资源浪费、民生困境(消费品质量很差而且短缺)经济活力减退等,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计划经济

51、体束缚了经济活力,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弊端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前,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市场经济的弊端成为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与优势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新模式,对美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各自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程度地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如英国的“混合经济”、美国克林顿时期的“新经济”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论证结合2个层次史实进行论证,普通论证。结合3个层次史实进行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解析】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选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都必须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不能够结合本国实际,依据经济发展规律,那么这种经济体制必然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比如苏联的斯大林体制,弊端显露的越来越明显;比如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等。做到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那么经济体制就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中国改革开放后逐渐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比如美国的“新经济”,使其真正摆脱了“滞涨”的困扰。所以经济体制的确定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