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将心比心_人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4328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将心比心_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将心比心_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将心比心_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将心比心_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将心比心_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将心比心_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将心比心_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将心比心_人教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第8课将心比心同步训练“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

2、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看拼音,写汉字。“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

3、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zh sh shn ling jn zhng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kun rng chn zhng bo

4、yun答案:扎实 善良 紧张 宽容 沉重 抱怨解析: 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汉字的情况,学生容易把“扎实”的“扎”写成 “礼”,这两个字很相似,所以应注意区分这两个字的偏旁。还有部分学生容易把“宽容”写成“宽荣”,这两个字读音相同但是表达的意思不同,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不列颠百科全书)。而“荣”是繁荣、欣欣向荣的荣,所以在这些词语的区分上教师必须让学生识记词语的意思。点评:对于学生易出现错误的词语,应对其进行对比纠正错误,这样能更好的熟记汉字。2比一比,组词。龄( ) 扎( ) 励( ) 铃( ) 礼( ) 历( ) 答案:

5、龄(年龄 高岭) 铃(铃声 彩铃) 扎(扎实 扎根) 礼(礼貌 礼数) 励(鼓励 奖励) 历(日历) 解析: 分析:辨析形近字要注意它们的形旁的细微差别,组词时可以根据它们形旁的不同加以辨别组词。点评:辨析形近字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进行辨析。形声字是由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成。它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制约、依赖的整体。在辨析这一类字形时,只要抓住形旁加以分析,运用迁移规律进行识记,那么,无论是字义还是字形,学生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题几组形近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3多音字组词。 zh( ) zhng( ) ch(

6、)扎 重 差 z( ) chng( ) chi( )答案: zh(扎实) zhng(重量) ch(差不多)扎 重 差 z(包扎) chng(重新) chi(出差)解析: 分析:这三组多音字难度都不大,都是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语,第一组学生比较容易弄混,学生平时应注意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区分,其他两组问题不大。点评:对于多音字的识记我们必须准确的读准字音,这样能更好的方便学生熟记。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道谢( ) 鼓励( ) 抱怨( ) 尊重( ) 平静( ) 宽容( )答案:感谢 勉励 埋怨 尊敬 宁静 包容解析:分析:对于近义词的题型,只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道谢:表示感谢。鼓励:指激发;勉励。

7、也指振作精神。抱怨:指心中怀有不满,责怪别人。尊重:指互相重视。平静:没有不安或动荡。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点评:只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了。5找错字,并改在括号里。(1)放学后,我坚持炼钢笔字。( )(2)妈妈十在太累了,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答案:(1)炼 练 (2)十 实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汉字的掌握,(1)“练”是练习、苦练;“炼”是锻炼、炼火(2)“十”是十分表示的数字,“实”是实在、现实。点评:都是同音字的区分,所以教师在讲解是应从字形、字义上加以区分,这样就容易找到答案了。6. 选择恰当的词

8、语填入括号中。 鼓励 激励 勉励(1)在妈妈的( )下,我顺利地爬上了山顶。(2)我们要学会在困难的时候( )自己奋发向上。(3)老师( )我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进步。答案:(1)鼓励 (2) 勉励(3)激励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对相近词语意思的的辨析。鼓励: 激发;勉励。激励:激发鼓励。勉励:劝人努力学习,鼓励他们干活。点评:只要对词语的意思掌握,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了。7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1)激发;勉励。( )(2)埋怨,数说别人的不对。 ( )(3)宽大有气量,不计较 ( )答案:(1)鼓励 (2)抱怨 (3)宽容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掌握,所以学生必须熟

9、记词语的意思,这样就不会出现失分了。点评:只要对词语的意思掌握,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了。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大门 ( )的眼神 ( )的母亲( )的护士 ( )的汗珠 ( )的鼓励答案:沉重 紧张 慈祥 年轻 晶莹 亲切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需要平时注意积累,生活中积累的多,越不会出现丢分的现象。点评: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就很容易找到答案。9写反义词。沉重( ) 宽容( ) 平静( ) 鼓励( ) 答案:轻松 计较 慌乱 打击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沉重:沉静庄重。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

10、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平静:没有不安或动荡。鼓励: 激发;勉励。点评:要解决这样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所以必须熟记词语就能找到答案了。10照样子,写词语。(1)将心比心:_ _ _(2)闷闷不乐:_ _ _答案:(1)大错特错 心服口服 将计就计(2)心心相印 翩翩起舞 津津有味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叠词的积累。(1)ACBC式的词语(2)AABC式的词语点评: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了。11用“然”字组词,并填到句子中。(1)这件事太( )了,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2)爷爷这么大年纪了,( )能爬到天都峰峰顶。(3)早上出门时,妈妈说今天会下雨,让我带伞,到了第

11、三节课( )下起雨来。答案:突然 竟然 果然解析: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难度系数不大。突然:表示发生得很急促;忽然;猝然突然停止。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不在意料之中。果然:与事实想的一样,不出意料;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所以对于这些相近词语必须做到区分。12用下列词语造句。(1)只要就_(2)因为所以_答案:略解析: 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掌握,只要理解关联词,就能找到答案。(1)只要就表示并列的关系(2)因为所以表示因果的关系。点评:此题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13按课文内容填空。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 ),就会对老人生出

12、一份( ),对孩子增加一份( ),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 )和 ( )。答案:将心比心 尊重 关爱 宽容 理解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度。课文了解的全面就不会出现失分的情况。点评:此类题目难度系数不大,只要对课文内容熟悉,就很容易找到答案。14查字典。(1)“怨”字的音序是( ),组词为( )。(2)“容”字的音序是( ),组词为( )。答案:(1)Y 抱怨 (2)R 宽容解析: 分析:考查了学生用音序法查字典,所以必须识记汉字两个汉字。点评:只要我们准确的记住这两个汉字,我们很快的就能找到答案。15. 把词语补充完整。梦寐( )( ) 以( )待人 狼( )虎( ) (

13、 )( )不乐 疲( )不堪 将( )比( )答案:梦寐以求 以礼待人 闷闷不乐 狼吞虎咽 将心比心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需要平时注意积累。梦寐以求:寐:睡着。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以礼待人:有礼貌的对待他人闷闷不乐: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点评:这样的题目学生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并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很容易找到答案。16句子加工厂。(1)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缩句)_(2)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把”字句:_“被”字句:_答案:(1)我收住了话。(2)一位

14、阿姨把沉重的大门推开。 沉重的大门被一位阿姨推开。解析: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缩句、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掌握,只要掌握句式转换的关系,就能找到答案。(1)缩句主要是去掉句子的修饰成分。(2)两种事物要互换位置。点评:此题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17课内阅读。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尊重-( ) 增加-( )(2)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体会吗?说一说,写一写。_答案:(1)鄙视 减少(2)点拨:先要弄清楚这种体会指的是将心比心给人带来的宽容和理解使自己幸福的那种感觉。解析:

15、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度。课文了解的全面就不会出现失分的情况。点评:此类题目难度系数不大,只要对课文内容熟悉,就很容易找到答案。18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我的妈妈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充满爱意的手。记得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在回家( )路上,一脚陷进了小水坑里,弄得鞋子满是泥水;回到家里,我把鞋子悄悄放在厕所的门背后,准备等天气暖和些再洗。天气真冷!晚上我躲在房间里做作业,忽然听到厕所里传来刷刷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妈妈蹲在厕所的水龙头旁边,正在洗我那双沾满泥水的鞋子。望着妈妈冻( )通红的手,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我回房做作业 做得很专心 很认真 妈妈轻轻

16、( )来到我的身边 他拿起我的作业 说 我看看你的作业 说着,就到一边坐下。看完以后,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用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你进步多了,继续努力吧!”这时,妈妈的手热烘烘的,一股暖流流遍我( )全身。顿时,我沉浸在无限幸福中了。做完作业,我在床上总睡不着,闭上眼睛,仿佛看见妈妈的手在眼前晃动,烧饭、煮菜、刷洗衣服,一切都是为了抚育我成长。(1)在第3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2)选择“的、地、得”填在文中的括号里。(3)这篇短文开头的方法是( )A、简要叙述,说明起因 B、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C、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答案:(1),。,:“。”(2)的 得 地 的(3)C解析: 分析

17、: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加标点的题目是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2)“白勺的”有选择,名词前面笑呵呵。 “土也地”真神气,喜欢动词前边立。“双人得”不一般,形容词前常出现。(3)从整篇文章来看都是围绕妈妈们这双手说的,妈妈的的这双手做了很多的事情。点评:学生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19课外阅读。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多少年来

18、,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子。在探监人带来的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肉,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足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在煤油灯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没有一粒舍得

19、自己吃。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许多夜晚。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人当中,他母亲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一次,一结婚不久的同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给他听。听毕,他泪眼朦胧,半晌无语。(1)本文讲了哪两故事?你能概括出来吗?_(2)儿子珍藏腰带实际上珍藏的是_(3)那位经常报怨母亲的人听了这两个故事,为何“泪眼朦胧,半晌无语”?_答案:(1)母亲解腰带为儿子做拎带。 母亲带了十多斤嗑好的瓜子探望服刑的儿子。(2)对母亲的一片真挚的感情。(3)因为他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与无私,内心非常感动并且为自己对母亲的抱怨感到愧疚。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点评:平时只要多加练习,学生也是很不容易失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